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P10

  ..續本文上一頁

  “貓終有一天會捉老鼠。”

  上人上周在金輪寺的開示,正中要害:“世界上所有的問題,皆由自我産生。沒有了自我,就沒有不自在,也不會害怕:你既然知道不能再打妄想,便應該停止了。”

  怎樣去停止?怎樣去截斷胡思亂想?恒實和我發現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學習!正如六祖壇經上所說:“感應道交難思議。”

  最後,還有一位小朋友來提醒我們。在人行道上拜,小朋友騎著腳踏車,停在我們身邊:

  “嗯,還未到哩!只要拜、拜、拜、拜,念、念、念、念!”

  弟子 果廷頂禮

  恒實

  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

  師父上人慈鑒:

  今天果佑師兄來探訪,還送來最近出版的英譯經典。經典既美觀,又莊嚴,希望能夠廣泛流通,普益衆生。

  前幾天,弟子未經上人許可,發了一個願,希望上人垂慈俯允。我們拜過的土地,非常幹枯。這個旱災,危害了很多飛禽走獸和昆蟲,甚至人類。幾個星期前的某一天,我切身感到自己與萬物是同性同體的,弟子覺得很慚愧。自己享受充分的水分配給,而在我腳底下的萬物卻忍受饑渴或幹枯而死。這次朝山的目標是爲世界消災解難。爲了實踐這個目標,弟子發了心願,每天午飯後不喝任何飲料(也不喝清水),直至次日早晨。這個願望或者很愚癡,或者毫無用處,但弟子願意行持,盡我所能去減輕周圍的疾苦。如果這方法有任何功德,願回向予世上所有鬧旱災的地方,讓它們快些得到雨水的滋潤。我也深願衆生趕快覺悟:天災人禍,都是衆生互相殘殺的果報啊!

  弟子願意行持這個願,直到雨水下降,或者直至此次朝山完畢。

  上人在水鏡回天錄序文說:“靜觀叁千大千世界,惡業彌漫……無量浩動,莫不皆由殺業而造成。”

  我的志願,是抵賞從前的罪報,修冶身心,加強身語意的控製,以便減輕世上的戾氣,但願如此。

  轉蒼蠅、轉風向:

  昆蟲:似乎帶來很多麻煩。這個“麻煩“,是從分別心所起的。若觀一切法平等,一切麻煩也隨即消逝。爲什麼因昆蟲而不高興?真是浪費心光,是攀外緣而造內患。這什麼不把一切衆生一視同仁,依止法界而住?佛陀、鷹鳥、螞蟻、人類,都是同一法身。不要緊皺眉頭,不在不停地追捕拍打蚊蟲。

  忽然間,世界似乎光明多了。我的眼界也拓寬了一點,在蚊蟲包圍之下還感到自在,不再懊惱。

  風,也是個大麻煩。當風吹起的時候,整個世界似乎隨著它旋轉。袍子飄來拂去,身體覺得時冷時熱,鼻涕不停地流。飒飒寒風,刺到皮肉上,筋肉僵硬起來。

  不過,等一等:你能不要風嗎?你能把它趕走嗎?這什麼要在天氣上生分別心?分出舒服和不舒服?你是自討苦吃。每當風吹時你就不高興。你應當好好地照管你自己的工作。不要去攀外緣,否則你的心靈變成身體的奴隸。沒有執著,便沒有問題,只有安樂和清淨。

  我作如是觀照,身心立刻集中,煩惱消失了,風也不再成問題。

  爲什麼我不對淫欲,作同樣的觀想。

  弟子 果真頂禮

  恒實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師父上人慈鑒:

  有時候,修行菩薩道,是“不可思議”的。現在,我們在荒蕪的田野露營。疏煙淡日,映照到一片幹沙蓬草間。過了這個山丘,是國立監獄。在我們北邊,是空軍基地。十一月的傍晚,愁雲黯淡,天空中已顯出一片蒼涼,今天已拜完畢。夕陽緩緩下山,我點上油燈,寫下這幾行字。

  菩薩的工作,永不停止,不是九至五的工作,不限于周一至周五,也沒有六十五歲後的退休金。華嚴經上說,衆生無量無邊,菩薩發願拯救一切衆生。菩薩是個自找苦吃的人嗎?不是,他自度度他,依教奉行,證得慈悲智慧和方便善巧。他在塵寰裏拯救水深火熱中的同胞,然而他身在塵,心出塵。菩薩不執取自己,舍棄知見,能放下一切富貴享樂,孜孜不倦地度化群倫。他在工作中休憩,在休憩中工作。生命就是工作,而工作就是快樂。

  寫到這兒,忽然,在黑夜裏,聽到有人敲車門,求援聲聲急切:“兄弟,我們陷到泥堆裏,請幫幫忙,把我們的車子拖出來好嗎?”

  恒朝毫不猶疑地答應了。他走出來,安慰兩個神態不安的男人:“好的,我們立刻就來了!”

  我們把紮了營的行裝,重新收拾好,放回車子裏,然後把車子駛到荒野間,企圖挽救陷在泥沼裏的小貨車。當我們不拜或者做早晚功課時,心裏恒持大悲咒。而今,大悲咒的力量,輕而易舉地把貨車從沙泥中拔出來。我們的老爺車非常有用。兩個男人的面上,現出如釋重負的表情,難以形容。

  “謝謝,你們真是救星呀!”

  “不要客氣,小小意思而已!”恒朝說。

  雖然是小小的事,但在這一片荒涼的海岸邊,卻帶來少許溫暖。

  有時候,修道的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在感官覺知的煙幕遮蒙下,我們不能透視世界的真相,我們只能一步一步,把修行得來的成果,砌成圖案,積少成多。

  星期五下午,突然間有一股強烈的靈感,覺得上人在我的心窩裏。上人結了雙跏趺坐,口裏持咒。這個境界,大大地安定我的心。

  忽然,在五十呎外,只聽到一陣煞車聲,路上塵土飛揚,然後,四周寂然無聲。稍後,恒朝描述當時的情景:在公路上,一個駕駛人睡著了,他的車子便越出軌道,淩空六呎,躍出公路堤壩,然後迅速地朝著路上兩輛車子和大貨車相撞。但巧妙得很,那淩空的車子居然以毫厘之差,閃避了兩輛貨車,然後平安地降回路上。周圍的駕駛人,都嚇得面色慘白。他們也深深慶幸,能夠撿回生命。如果車子撞去,就在這個路口,足夠閻羅王忙一整天了。

  更奇妙的,當時上人在我心裏出現的景象,在這一刹那後,隨即消逝。上人的顯相和這事情有何關聯?神通法力的幅度何能計算?在四百哩外,他能拯救這些性命,無聲無息地,連一聲“謝謝”也不要。

  我心裏確信無疑,上人在這千鈞一發中,特地顯現來挽救這些人。你要證明嗎?你能用其他辦法,去解釋那輛車子微妙的脫險方式嗎?

  我只暗暗慶幸,在那一刹那間,心裏有上人駕臨。我現在努力收拾心地,好使它成爲佛菩薩安居的清淨道場。我必須回複到學習的初步。例如,每一個新入門的佛教徒,都學會合掌禮敬。合掌是象征專心一意的崇仰。修道,既然在心地上用功夫,時刻攝念是最重要的。我發覺自己合掌的時候,動作苟且,手指間還露出很多裂縫。上星期在金輪聖寺,站在上人身旁,曾觀察他禮佛的神態——那是心無旁骛,全神貫注的禮拜。只有心念歸一的人,才有如此莊重的威儀。于是我便仿效上人的榜樣,真正的合掌拱手,仰念佛身,如在目前。頓時,這個動作産生效果;合掌恭敬,能減輕妄想。一切一切,還是要回複到基本的道理。

  目睹上人禮佛,能深深地感動人。上人的一舉一動,能對治我們內心的憍慢。他以至誠禮佛,仿佛與諸佛契合,消失在虛空裏。

  當然,身爲弟子的,不敢測度或者想像上人的境界,但可以確定地說,上人禮佛時,面上顯得分外清淨端嚴威儀具足,爲人所共仰。

  現在,回到公路上,弟子要重新學習禮佛的姿態。跪下去,低首下心,施舍自我,心與佛冥冥契合;一心禮拜萬佛聖城。這就是“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的勝妙作用!

  弟子 果真頂禮

  恒朝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

  師父上人慈鑒:

  弟子正在龍樸鎮的加油站,等待技工修理車子。在我面前,是一望無際的郊野,杳無人煙。恒實在一個長滿蓬蒿的高原上拜。山後可以眺望國立監獄和空軍基地。

  在這個旅程中,我發覺自己愈來愈喜歡清靜,不喜歡說話,覺得更加自然和老實。不是說弟子沒有思想和感受——我的內心充實而喜悅——然而,不需說話。這是個新的階段,所以有時候覺得寫信很困難。弟子最喜歡聆聽經文,尤其是華嚴經。經文與我的心聲呼應,絲絲入扣;最後,溶化在靜寂中。其他的音響,來來往往,唯有經典的音響,永恒存在,契合我們每天的境界,有如風嘯與松濤,自然地形成宇宙的歎息。

  每一天,華嚴境界,愈顯幽微,事理契合,性相一如。很多時,恒實和我都充滿喜悅,欣然對視:“經典上說的完全真實,正如我們親身體會的一樣!”

  往往,經典和我們每天的經曆,配合得天衣無縫,每當我們悟到一個新階段,當晚的華嚴經便會淋漓盡致地演說,句句中肯扼要。

  星期二黃昏,在範登堡村拜。有叁十多個市民聚合在一起,唧唧咕咕,有些討論著,有些瞪望著,他們都非常好奇。一個身材細小的老翁,從他的家裏走出來,恭恭敬敬地奉送供養。在他清瘦的面上,浮出慈祥的微笑,無聲地用手指著北部,好像說:“奮勇直前,祝你們好運!”

  忽然間,街外的人群都隱沒到他們的房子裏,然後,各自送來供養——食物、金錢。男女老幼、老祖父、小孫兒,大夥笑容滿面,頻頻爲我們祝福。

  從加油站,駕駛車子,開回公路上,只見恒實獨個兒在風聲瑟瑟的二百五十號公路上拜。他臉上洋溢安詳和莊重的微笑。我們靜靜地坐在老爺車裏吃午餐——面包、水果、胡桃、素菜;俨然踏進另一個世界——晶瑩、清淨、喜悅——而我們還是剛剛開始哩!我的心憶念著金山聖寺。不久,上人的面孔,和整個華嚴法會四衆的面孔,一一在我眼前浮現,而大家都充滿法喜,誓願同舟共濟,躍出紅塵。十方常住叁寶,超越時空的限製,才是我們真正的家鄉。

  總有一天,我們途中所見到的面孔——警察、小孩子、新聞記者、麋鹿、螞蟻、雲霞——都會溶爲一個面孔。一切衆生,都會皈依自性的常住叁寶。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今天是快樂的一天。

  一個婦女,在高速公路上朝我們走來。她走過四條馬路,越過高峻的堤壩,送來一籃自己烤製的餅幹,和五塊錢——一路上還充滿笑容。

  弟子 果廷頂禮

  修行者的消息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七八年二月)

  恒實、恒朝法師著

  恒朝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海洋鎮

  …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