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顯身手罷!”
于是,我控製不住,張大嘴巴,向上人發問一個極其愚蠢的問題。立刻,我的心光外漏,好似一個泄了氣的輪胎,頓時變得暗淡無光了。正所謂:
“……癡然不覺法器崩。”
上人的答複呢?快捷直接,機鋒犀利:“好!吃多一點,修多一點,煽動心火多一點,永遠永遠,都要多一點!一切一切,你都無餍足!”
單單這幾句話,便一針見血挖出我的病根。
往昔,我從不知足,今時今日,我還受這種果報。
換言之,叁步一拜的目的,是助長我們督策諸根,克己除私,舍棄貪欲。所有的災難都來自貪欲。減去一分貪欲,內裏便增加了一分光明,世上也增加一分和平。世上一切問題——戰爭、天災、人禍、劫難、兵刀——莫不肇始于一念貪求。
“到無求處便無憂”
若要追本溯源,從最粗陋至最幽微,從最明顯至最精細,我們的毛病,統統源于貪欲和攀求。小災難引成大災難,積少則成多。其實,法界與自性,無二無差別。
從前,恒實和我都以爲什麼都是越多越好:財、色、名、食、睡。現在我們明白,修行中的“苦”,才是真樂。十回向品中的一段,已成爲叁步一拜的座右銘:
“不爲自身求無上道,亦不爲求五欲境界及叁有種種樂故,修菩提行。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苦,衆魔境界,愚人所貪,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如是諸惡,皆因貪著五欲所至……菩薩如是觀諸世間,貪少欲味,受無量苦。”
—華嚴經十回向品—
我們剛渡過一條小橋,踏入沙魯麻縣。在我們前面,還有一百二十五裏的公路,都是減少貪欲的良機。究竟是誰這麼貪心?雖然我們不看電視、不閱報,但在骨子裏能感覺到世上風氣。整個世界,含藏在我們自性裏。只要我們勇于改過,一心禮拜萬佛城,將來必有起死回生,絕後複生的機會。
弟子 果廷頂禮
恒實
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 莎魯麻海岸
師父上人慈鑒:
華嚴經的玄妙,把我們的晝夜變爲幽遠深遂,千變萬化,難以捉摸的天地。時時刻刻,都有新的契悟。修道,就是恒常不斷的學習。每個衆生都是我們的尊師,世界是我們的課室。學校的教條,是慈悲喜舍;科目是信、精進、專一、定和慧;忍耐是我們的班長;大悲,是長遠的驅策力;佛菩提,是畢業的文憑。
每一天,只見自己的習氣披露。修行的光明,逐漸照徹心底裏陰暗的角落。我愈用功,愈覺得快樂,如在一所殘舊的小樓閣裏,我把窗簾門戶全部開啓讓陽光射入,空氣流通。弟子願意成佛,但先要改過自新,從頭做起。
在美國生長,我學會了爲成功和名利而奮鬥。一般人的目標,不外追求權勢、享樂和富貴;如果錦上添花再加上政治遊戲,那就是所謂“自由的競爭”。其實,這一切都離不開“鬥爭”兩個字。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親友們一向鼓勵我向成功的路上走,要爭取勝利。我一向抱有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那就是成果愈多愈好。無論用什麼手段——陰謀毒計、谄诳詭騙、欺淩無知、無所不用其極——只要能得到愈多、愈好的,我都敢作敢爲。這個遊戲,只有一個目的:勝利!並且要大的勝利。美國人不是贊歎叛逆之徒,歌頌光棍老千嗎?真是顛倒之至!
于是,我拼命地爭取成功。把這個遊戲玩得愈熟,心裏愈擾攘不安。正如流行歌曲說:“啊呀!走到顛峰的盡頭,是怪寂寞的!”沒有人告訴我,達到顛峰,並不輕快自在。你既然不守規矩,將來還要受報。也許,果報不會立刻來臨,但是,因果循環,如環無端,絲毫不爽。
叁步一拜使我慢慢地解除往昔惡習的束縛。拜了兩年多,這個月才發覺自己被薰染得如此根深蒂固。出家、發大願,反迷歸覺,是第一步。可是,要發掘自己深藏的毛病,便要不停地鑽研、摸索。忏悔的願力,予我極大的幫助,使我恢複了身心的康甯。
我的法名是果真,困爲我一直不願腳踏實地認真修學,有如一個騙子、演員,自欺欺人。我未親近善知識之前,曾把自己蒙在鼓裏,沒有自知之明。我的善知識,坦率而善巧地告訴我:“你的口業很重。”但是我覺悟得很慢,要親身嘗到苦果,才會霍然從迷夢中驚醒。
我們在達利城(叁藩市以南的社區),發現這一帶的青年人對我們特別敵視。他們都忿怒地吼叫:
“看他們吻泥土,真是變態!”
“你趕快走開,如果你再吻人行道,我會打死你!”
“同性戀的王八蛋!”
我心裏覺得奇怪:“拜了六百哩,今天才是第一次,有人說我們吻泥土。究竟爲什麼?”
華嚴經十地品上說:
“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爲他所诳。”
—離垢地—
那天,有人送來一份叁藩市周報,頭版刊了一篇文章,那是一位記者在太平洋城訪問恒朝的報導。不知爲了什麼原因,記者誤以爲我們每次五體投地,都用嘴唇吻泥土。在文章上兩次提及這一點,因而引起很多不良的反應。這是謊話、是誹謗,對我們的工作有害無利,結果這一個區域的人士對我們望而生厭,以爲我們是變態、肮髒、怪僻的人。文章已在報章上發表,沒有法子補救。
在那一刹那間,我真正嘗到被誹謗的滋味——真是創痛钜深!我們代表西方佛教,但是從未接觸了解佛教的人士,讀過這篇文章,會以訛傳訛認爲佛教徒頂禮時,用嘴巴吻泥土。因此,我間接損害了教譽,也間接毀謗了叁寶,這種謗佛謗法的事情雖出無心,但因果循環如機在括輪轉不已,無法遏止。華嚴經上又說:
“菩薩自身不造惡業故,不受惡業所障;不生煩惱故,不受煩惱所障;不輕法故,不受法障;不毀正法故,不受毀謗。”
當天下午,有兩個青年人,特地懲罰我,令我更深一步了解口業的重障。他們擲雞蛋、牛奶瓶、舊報紙,和石頭。雖然,沒有一物把我擊中,但是我已感到心悸神搖。那班男孩子,膽子不小,窮追不舍。我跪下去拜,只聽見背後急速的腳步聲......立刻,一杯發酵的牛油從我的頭頂透過絨帽,一直流到耳朵上。
那是一種難以忍受的屈辱,令我深深體會被毀謗的滋味:黏滯、肮髒、惡臭,兼而有之,都是我應受的果報。誰叫我往昔造口業,惱害這麼多衆生?
諸佛菩薩又是怎樣的呢?華嚴經上明白的說:
“菩薩性不妄語,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往昔我爲了追名逐利不顧一切廣造口業,而得今日之果報。經過這次教訓應當深自警醒謹慎言行。
在我們的大學校裏,有玄妙的感應道交。華嚴經,是法界的明鏡,能指引我們走出迷途。每次,當我翻開經典,便發現一段經文,恰好應機施教,對症下藥。
然後,我明白了。
“難怪我這麼煩惱,原來我犯了戒律!如今聽到真理,覺得如釋重負。從今以後,要行解相應,躬行實踐!”
就讀于公路的華嚴大學雖免費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就讀這所大學迫使我們奉獻一切。若要真正有成就,首先要舍棄所有的壞念頭、煩惱、習氣。第一,要驅逐懶蟲;然後再擯除貪嗔癡,才能畢業。
菩薩不诤辯、不競逐、不分彼此。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分別有關經濟事業和社會活動各行各業的階層。這是源于爭強鬥勝的自衛本能。可是,一切外表的分別,僅涉及皮毛,並沒有正確性。譬如,我穿的是褪色而粗糙的破袍子,因爲我常在地上拜,我的雙手多半沾上泥土,我的打扮當然不是時髦漂亮。從路人打量我的眼光裏,我知道他們憑著這個虛幻的外表來測度我。從前,我何嘗不是用同樣的准繩去衡量他人?那時候,我的心永無厭足。誰的外貌比我長得帥,我便嫉妒他,或者生出自卑感。誰的外貌不及我,我便生出自豪感。這樣等于作繭自縛,自討苦吃。分別心,是個重擔子。
這個星期,我發現自己還是用老方法去待人接物。弟子學佛六年,其中五年出了家,仍然不肯放下分別心。這些習氣在我心裏生了根:向外攀求,想做第一,總是要高人一等——很難改!
用什麼方法來勘破這個深藏的破綻?華嚴經十地品上又說:
“貪欲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第二離垢地—
第二天,在路旁吃中飯,一個衣著入時的男士,從名貴的房車裏走出來。冷眼一瞥,立刻把他判斷爲一個成功人物,並且學有專長。忽然,我的眼光産生了變化:
“等一等,你怎樣確實知道他的內心?爲什麼你要到處爲人挂上標語?這樣分別,莫非是爲了鞏固我相?!不要重蹈覆轍!大悲是不诤的,不要去衛護自我,應該努力修行。這個男人,是你父親,是你老師,與你一般無二,你應該發願度他。總有一天,他也會成佛。不要在彼此間,種下殺害或鬥爭的種。這不是開玩笑,是真真實實。”
當晚,華嚴經文爲我說法:
“菩薩見諸衆生,叁毒火燃,生哀愍心......見諸衆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菩薩如是見衆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衆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
—十地品第叁發光地—
經典的光芒,使我僵硬的心坎頓時軟化。一步一步,在心地上進行在大掃除。
這就是我們的大學校。法界是課堂,人人都在說法,人人都是我的老師。衆生教、人教、心教。今生能修學佛法,多麼幸運!
弟子 果真頂禮
恒朝
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 蘇俄河、仁哪市以北
師父上人慈鑒:
“修道愈用功,考驗愈多。故說: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頭上。”
—上人于一九七九年五月勉于奧拉麻—
第一:
新的區域,新的考驗。在我們四周,無數裏的奇峰,從海岸旁,直聳青雲,崇嚴岩谷,峥嵘萬丈。
昨天,一輛車子停在我們旁邊。車裏載滿奇怪的男女,他們身穿的白袍。其中一個咄咄逼人地質問我:
“你們是屬于那一個團體的?”
我發出一張新聞告示。另一個人,用敵視的…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