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華一葉一世界
如本法師著
“一華一葉一世界”這本書的誕生,是繼承弘法過後,將演講的經論律法,一一彙集成冊,並分門別類爲頓悟門、自覺門、證悟門、淨戒門、菩提門等五大篇幅,如 是佛法精粹,頻頻點綴出如來微言大意,前後相互輝映,法義幽微之妙,層出不窮,皆能一一表露無余。願得此書受持者、出資者,皆得共證無生法忍,同登正覺彼 岸。 ···
一華一葉一世界
如本法師著
自序
一、頓悟門
二、自覺門
叁、證悟門
四、淨戒門
五、菩提門
自序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衆生,令速證菩提。這莊嚴神聖的使命,身爲佛陀弟子,推動*輪,這是四衆弟子應有的共識。畢竟佛法是面面觀,牽一法動全身,佛法始終是圓滿的、必然性的、普遍性的、法爾如是的。
※如來聖典理事兼顧,空有不二,法法融通無礙,大聖出世本懷,一一無非令大地有情,正覺宇宙人生,共登菩提彼岸。
※衲慶幸有福報,出家學道,自覺發心弘揚如來正法是僧寶應盡的職責,寶島南北四處弘法,不分都市與鄉村,乃至全臺各縣市、國父紀念館、文化中心、電視弘法、佛寺、學校、監獄等處,我皆盡心而爲,始終發願不已!
※“一華一葉一世界”這本書的誕生,是繼承弘法過後,將演講的經論律法,一一彙集成冊,並分門別類爲頓悟門、自覺門、證悟門、淨戒門、菩提門等五大篇幅,如是佛法精粹,頻頻點綴出如來微言大意,前後相互輝映,法義幽微之妙,層出不窮,皆能一一表露無余。願得此書受持者、出資者,皆得共證無生法忍,同登正覺彼岸。
※願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一華一葉一世界──頓悟門
※如來大圓覺性海,得念失念,無不是解脫;成法破法,都名爲涅槃;智慧和愚癡,統名般若;菩薩和外道,所成就法,皆是菩提道;無明與真如,同一境界;一切戒定慧及淫怒癡,均是清淨梵行;衆生與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堂,皆爲淨土;有情無情,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這是如來隨順覺性,所證得的圓覺境界。
※圓滿的菩提本性中,原沒有所證的道果,也沒有證道的人,無菩薩衆生等假名。
※有能證的我,所證的境,凡心中有所取證,依然都是我相。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諸法性,即真實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無二無別,猶如虛空。
※蘊處界相,無我我所,是爲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但斷叁界無明盡者,即名爲佛。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依般若故,非即五蘊,非離五蘊;非即衆生,非離衆生;非即境界,非離境界;非即行解,非離行解;如是等相,不可思議。
※法性本無性,勝義谛空如。
※菩薩未成佛,以菩提爲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爲菩提。
※諸佛如來與一切法,悉皆如故。
※叁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
※因言顯道,道顯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一切幻化雖然滅盡,但真性常存,不會成爲斷滅,法身蕩蕩故。
※衆生有生死,就像見到虛空中的花飛幻影,不知空花客塵如幻,若悟得本自寂然,而證涅槃,妙覺性體,圓滿普照,如如不動。
※覺滅心空,一念相應,頓超凡聖。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空無所得。
※法是無生之法,無生即無虛妄,法是空寂之身,知空寂而了法身,而真解脫。
※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衆生心裏出。
※妄想真如不異居,迷則真如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
※見本性,等虛空,有作有求非解脫,無作無求是功夫。
※大圓寶鏡鎮安臺,衆生不了攀緣病,由斯障閉不心開。
※法身體性不勞看,看則住心便作意,作意還同妄想團。
※善惡不思即無念,無念無思是涅槃。
所作意住心,取空取淨,乃至起心求證菩提涅槃,並屬虛妄。
※但莫作意,心自無物,即無物心,自性空寂。
※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遇自性見世尊。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叁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
※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
※世間出世間不二,佛道魔道不二,聖凡不二,諸法本性空故。
※法無法比,無相待故。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刹那即是真。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不住。
※無念是實相真空,知見是無生般若。
※般若照真達俗,真空理事皆如。
※無生生者,則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槃。
※無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
※念念無求,求常無念;菩提無得,得佛法僧。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于是無虧;我法二空,有無雙泯。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玄知妙有。
※妙有則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
※般若無照,能照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法無定相。動寂俱妙,理事皆如;理淨處事能通,達事理通無礙。
※六根無染,定慧之功,相念不生,真如性淨。
※真如覺性,處于煩惱而不減,證涅槃而不增。
※一切諸觀中,空觀爲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爲第一。
※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佛性究竟空寂,無相無色,非長非短,非大非小,非可稱計,假名施設。
※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隨染淨二緣,而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向淨用;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回,其體不二。般若經雲:“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佛界衆生界,一界無別界。
※般若波羅蜜,不著叁界,不離叁界。
※常觀諸法性空寂,以是義故,故名聖人。
※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
※一切衆生常寂滅相,即大涅槃。
※先分別說諸法,後說畢竟空。
※諸法本空上,顯示諸法本寂滅,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靜印的開顯。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複無心,始知真如法身佛。
※佛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入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舍難指望。
※內外圓明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個同。
※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淨爲淨業,善惡千端無有無,便是南無大迦葉。
※一切衆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若能通達諸法性,于有于無心不動。
※法身恒寂靜,清淨無二相,爲化衆生故,示現種種形,于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真如離妄恒寂靜,無生無滅普周遍,諸佛境界亦複然,體性平等不增減。
※法性無作無變異,猶如虛空本清淨,諸佛性淨亦如是,本性非性離有無。
※了知諸法性寂滅,如鳥飛空無有迹。
※若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令叁寶不斷絕,是報如來恩者。
※如來非色非非色,隨應而現無所住。
※不離世間,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
※有诤說生死,無诤即涅槃。
※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善能了達諸法性,普于叁世無所著。
※一切世間從緣生,不離因緣見諸法。
※于言語中隨順建立非法爲法,不斷諸業道,不舍菩薩行,求一切智,終無退轉。
※雖說叁世一切法,如是等法悉非有。
※不于此死而生彼,是人悟解諸佛法。
※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于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以空法證成四聖果位。
※莫認叁際,念念不見一切相,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
※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嘗踏著一片地。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惑所動,方名自在人。
一華一葉一世界──自覺門
※我原本無我,人亦且無人;會得老僧意,大地現全身。
※貪淫不見法,愚癡意亦然,除淫去癡者,其福第一尊。
※迷則樂境成苦海,悟則苦海爲樂境。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心之用,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六根門頭,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見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睹生死。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
※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
※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複何求哉!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
※去淫怒癡,憍慢諸惡,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垢中之垢,莫甚于癡,學當舍惡,比丘無垢。
※仁人智者,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間。
※五蘊身多障,千生業未消,若能心解脫,便是斬魔刀。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推佛法要。
※世皆有死,叁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墮。
※休將自己心田昧,謹慎應酬無懊惱,莫把他人過失揚,耐煩做事好商量。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一切法空,就是諸法寂滅性,就是涅槃。
※法空大乘的寂滅,是我空、法空,是人無我與法無我。
※無常是相續中的非常,無我是和合中的非實。
※博通法義,積聞成…
《一華一葉一世界(如本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