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七)由法施引導財施的意義回歸淨土

  (七)由法施引導財施的意義回歸淨土

  1.法施的基本意義

  法華經卷一有一句偈說:“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爲已供養,一切叁世佛”。

  這是闡釋法施的基本意義。而且是任何一個佛弟子經常做得到的。由此說明了不是一定要開座說法,才稱爲法施,只要每一個人在聽聞佛法時及聞法後,發心爲周遭的人歡喜贊歎“正法的內容”,乃至僅贊美一句“法義”,皆稱爲“法施”實已種下成佛的善根法種,堪稱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2.法施深一層的釋意

  一般來說,所謂法,涵蓋了聲聞法及大乘佛法。凡是發心爲衆生說教、說法、說經、說義、勸化等,皆稱爲法施(大品般若經卷二十四、法華經卷七、大智度論卷一、巷叁十叁、大方廣十輪經卷七)。而且以法自施、以法施人自利利人的行爲,是任何一個有心護持佛教、弘揚佛法的佛教徒都可以發心實踐的。

  3.如何分辨說法者在行“世間法施”還是“出世法施”?

  說法的內容,雖有多種不同。總括來說,不出“世間法施”與“出世法施”兩種。說法者是在行世間法施抑是出世法施?只要在他說法的內容來做分辨即知:

  (1)世間法施

  凡是說法內容,不出人、天的道德、慈善、因果、業力、修行範圍,皆稱爲世間法施。而一位善知識爲大衆演講,首先一定要以世間法爲說法內容,否則無法引渡初機;這是世間衆生根機所感,需要具備大衆化、通俗化、世間化、幽默式、風趣性的演講,才能接受佛教。因爲一個完全沒有佛法基礎的凡夫俗子,不經過通俗化、風趣性的聞法方式爲跳板,是無法接受出世法施真理的。因此凡是佛教徒,都應對正在行“世間法施”引渡衆生步入佛門的善知識,致最高的敬意;沒有善知識世間法施的發心弘法,衆生就沒有機會進一步發心轉聞深法的因緣。佛教界需要法師弘法、續佛慧命,尤其引渡初機,更是“法施”的責任。你是否認爲佛弟子應當有“弘揚佛法爲己任,不忍聖教衰頹”的發心呢?若有,請今天開始做一些護法衛教的工作吧!

  (2)出世法施

  凡是說法的內容,以成佛的教法及趣向解脫的修行方法(如叁十七菩提分法、叁解脫門等)爲範圍,皆稱爲出世法施。

  由此可知,說法者因引渡衆生的根器不同,或自己學法的立場不同,而形成兩種說法度衆的情形:

  甲、爲何以成佛法義爲說法內容?

  有的善知識在做“法施”時,因見佛道衰頹,正法沒落,而發慈愍心,苦口婆心地做現代衆生根器的需要,廣釋成佛法義,不與世間衆生共诤。其用心乃在期望衆生清清楚楚地認識,應當如何腳踏實地由淺入深地走向成佛的道路。最先利益的,還是法施者本身;他不僅爲衆生指引一條學佛的路線,也爲自己開辟出一條成佛之路。任何一位善知識有這種爲令衆生發出成佛願心而發心爲衆生說法者,皆可稱爲“清淨佛道法施”。

  乙、爲何以解脫法義爲說法內容?

  有的善知識在行“法施”時,因見末法衆生大都好高骛遠,不務根本,不明佛道根源,自稱是大乘菩薩行者,實是庸俗凡夫;因爲連最基本的“五欲”,都沒有降伏,怎能自稱是“出世菩薩行者”呢?所以有必要以“苦、集、滅、道”四聖谛修持出離塵欲的方法來重新建立學法者的根基;目的是令衆生明白:爲求佛道,應當先“觀知諸法真空”、“四谛空性”之理,以此涅槃道“反觀本心”因緣,做爲步入佛道的前方便。但是現在有“矯枉過正”的現象。

  大體上說,只要說法者在大衆中發悲愍心,爲續佛慧命而行恭敬法施,不爲名聞利養,無論說聲聞解脫法或大乘菩薩法,皆稱爲“清淨出世法施”。

  4.出家衆爲何應以法施爲重?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指示比丘說:“布施之法,有法施、財施二種。施中之上者,莫過法施,是故比丘常當修學法施,以法施爲重。”(增一阿含經卷七)。

  爲何出家衆應以法施爲重?因出家是求出離“五欲六塵”之家,以此觀點,自然出家所有時間,均應以省思“我如何超脫五欲六塵的修持”爲警惕。若是兼做入世財施事業,甚至以財施爲重,勢必爲了募化財物,將心力移轉到“財施”等籌措上,四處奔波,而荒廢道業。故佛指示出家僧衆,若發心度衆,應以不防礙道業的“法施”爲重。

  在家居士發心修菩薩行,因身份、還境的關系,與出家衆發心不同,則可以財施與法施並進而行。(菩薩善戒經卷一序品)。

  5.清淨法施的果報

  (1)比丘淨心說法獲得的果報

  布施若是以遠離貪心,及以此布施行做爲悟道的前方便,就是清淨布施;反之,則稱爲不淨施。就以財施來說,如果不以善心布施,就不能稱爲“他在修福德”。法施也是同樣的道理,倘若不以淨信心思惟法義,不爲弘法而弘法,但爲求施主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錢財等四事供養而行說法,則成爲一種交易行爲,便不能稱爲“他在行清淨法施”。(雜阿含經卷四十一)

  唯有說法者在經過“淨心、善思”過濾所有的不淨念後,以此“清淨、善思”之心教導衆生,令聞法者生起向法、修法之心,獲得真實法義功德,才能稱爲真正的“清淨法施”。

  而如何證明說法者是否確實發出“清淨心”爲衆生說法呢?說法者只要反省金剛經所說的:“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之義,就能清楚自己有沒有用深悟“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覺悟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地爲衆生說法了。

  而真正要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爲衆生說法的“清淨心”程度,是要經過“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證法身”的修持過程,才能徹底做到的(見後續“布施圓滿願”)。

  以清淨心爲衆生說法,獲得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譬如過去迦葉佛出世時,有一位比丘,經常在大衆之中,殷勤贊歎、演說迦葉佛所開示的諸法實相之理及無量法門功德修證之義。從那一世開始,就因其說法的定慧功德所感,常有妙香從口中而出,世世不絕。而且所發出的妙香“超越草木諸華之香,能令一切衆生心生喜悅。”這僅是以淨心說法的果報之“華”,尚未“結果”;當其“果實”現前時,有十種功德,常隨其身。

  1、得大名聲果報。

  2、得顔容端正果報。

  3、得身心安樂果報。

  4、得衆生恭敬果報。

  5、得威光巍巍,形如明月果報。

  6、得一切衆生愛重果報。

  7、得辯才無礙果報。

  8、得大智慧果報。

  9、得斷盡一切煩惱、諸結果報。

  10、得滅生死苦、證涅槃果報。

  這是清淨說法者,以法施人,以法自施,未來必然獲得的尊貴、辯才、解脫的果報。(大智度論)

  (2)菩薩清淨說法的果報

  佛在般若會上,曾經敘述一位大菩薩爲何會獲得智慧光明的因果說:“這位大菩薩生生世世因爲行清淨法施—不奢求名利而說法、不貪愛供養而說法、不拉攏、不貪受信衆恭敬而說法、不貪求學法弟子而說法、不自恃智慧高超而說法,亦不自高輕人,譏剌他人而說法,一心但念追隨十方諸佛慈念衆生之心,爲令衆生知諸法實相,爲令衆生求學佛道而說法。如此以對衆生無所依止、無所染著之心而清淨說法,招感世世不失智慧光明,永不退轉于佛道的果報。”(大智度論卷叁十九)

  這是現代每一個學做菩薩的凡夫說法者,應當警惕、學習的方向。如何生生世世使自己的智慧光明不失?以上已經爲我們開示得十分清楚了。任何人都知道,智慧的相反,就是“愚癡”。未來我們將會獲得不能辨明事理的愚癡果報,或是明辨事理的智慧果報,從現在我們自己“法施的心態”去省思,應該心裏有數了。

  6.分辨法施勝于財施的重點

  法施爲何勝過財施?諸經論中均有說明。今舉出數點來做法施勝于財施的重點:

  (1)我們行財施,只能救助衆生目前的饑渴、寒熱等生理病苦及解決其生計上的困難。若是進一步能學行法施,則更能幫助衆生在此生消除心靈上的煩惱,找到健康的泉源。

  (2)你無論施舍多少財物,生生世世不論獲得如何尊貴無比的財施果報,終究在欲界中受生、受報。若是更能發心研究佛法,以法自師,以法施人,未來果報或在叁界,或出叁界。因爲當你探得佛道修證之義,又能以清淨之心說法,其心日久,必然亦依深理而修,行之既久,定出叁界,所以說法施果報能出叁界,勝于財施。

  (3)我們盡畢生之財,布施衆生,畢竟有量有限。若是發心以法施人,令衆生輾轉見聞,依法奉行,止惡行善。衆生此修法種子定能生生世世延續無盡,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這個道理,就好像“以薪益火,其明轉多”的情形一樣。

  (4)財施之報,淨少垢多;法施之報,垢少淨多。爲何這樣說呢?因爲今生斷斷續續地以恭敬心布施,來世這顆間斷的布施心不一定能延續下去。若是學習以法施人,只要發心正確、知見正確,以長遠心利益衆生,不爲名聞利養而行法施;這顆清淨法施之心,就能持續到遙遠的未來,無斷無盡。

  (5)我們現在如果想做廣大的布施法會(如水陸法會),必然需要勞師動衆,合和衆力乃能完成。若是單行法施,只要有一顆虔誠施法之心,對少數人說法,或是辦一場小型演講會,不一定要勞師動衆,就能達到法施的目的。

  (6)凡夫行財施時,容易增長自己對這個四大色身的愛著之心。若是學行法施,則能增長我們對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趣入無漏解脫之道的學習與發心。

  (7)財施之行,無論有沒有佛出世,是世間任何一個衆生都能做到的,不是佛弟子專有的。法施之行,唯有當佛出世時,爲衆生開示成佛法義,才能聽聞、留傳下來,故知法施甚難。譬如有的辟支佛生無佛世,不爲衆生說法,但行乞食,僅以變化神通飛騰之力度化衆生,就是法施難聞的其中一個例子。

  (8)財施不能直接生法施。相反的,法施能生財施;因爲財施由善知識開示布施之理而弘揚開來,並且由法施開示的話聲…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七)由法施引導財施的意義回歸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