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P2

  ..續本文上一頁,而區分出凡夫布施、外道布施、聲聞布施、菩薩布施……等無量不同的果報現象。你願意獲得那一種布施之果的成就,自己好好選擇吧!

  3.出世間布施相

  (1)認識世間上有兩種人難得

  世上最大的快樂與享受,以凡夫衆生來說,莫過“財、色”二事。而以布施法門來說,步入佛道之初,有兩件事難值難遇:

  第一是出家僧衆中非時得解脫比丘及得菩薩解脫者難得:所謂“非時”就是指出生在沒有佛陀住世的時代。就像現在的末法時期,僧衆們出世于當前的末法時代,想要得佛“正法”,證果解脫,獲證緣覺果位,或者得證菩薩果位,恐怕就如經上所說的難值難遇。

  第二是在家白衣能清淨布施者難得:經上說,在家居士若能做與佛道相應的布施心態來行施舍,這種“清淨布施相”,便能無量世延續下去,輾轉增強,世世不失。

  “布施”是爲自己求佛道而行“布施”,未來要走那一種“布施路線”,也是由自己選擇,佛道“隨緣”而度,皆大歡喜。有“悔悟心”、有“警惕心”、有“向道心”的佛弟子,必然會真心誠意地選擇佛道而前進。若不知從何門而入,般若經論所說的“渡布施河到彼岸”的修學次第,便是吾人最好遵循的修行道路。現在就依其所示來說明出世間布施相的習學次第:

  (2)如何區分世間施與出世間施的布施心態?ア

  世間名爲此岸,佛道名爲彼岸。此岸有悭貪、憍慢、有無等诤辯、是非之心,由布施河渡之、破之,引渡到清淨、光明的成佛彼岸。

  我們看世間人行布施,內心不離貪吝、憍慢等相,雖然廣行布施,但一直停留在此岸世間因緣中受生、流轉……。反過來說,當我們用這種脫離世間(此岸)的悭貪、憍慢、有無……等心來行布施,看清楚彼岸的航行方向,用無比堅定的意志及智慧,經過驚濤駭浪的拍打、撞擊、浮沈……,曆經千辛萬難的行程,終于到達清淨光明的彼岸。從出發到渡布施河中間航行的心路曆程,就叫做出世間布施相。

  (3)爲什麼要發出世間布施心?

  甲、爲斷未來障道因緣

  當知任何一個布施者、受施人,如果尚未解脫,都是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因果的輪回範圍內受報。倘若施主執意貪著布施物與受施人,來世因緣聚合時,又會與受施人見面。若受施者已學佛而心未上道,仍然貪心未除、染愛心重,或者未信佛,而嗔愛心深,不論對施主産生報恩、還債、感恩之心意與行爲,都會形成一種輾轉牽纏的世間情緣,中間因緣更是變化多端,不能預知!如此糾纏,豈不又成爲施主的障道因緣?!

  如果我們已經發心要走這條成佛的修行道路,從今生開始,便應該掌握任何一件布施機緣的“當下”—警惕、反省、觀照自己布施的心態。不要因爲“行布施”,又爲自己增添無數未來的障道因緣,自掘墮落生死輪回的墳場!此亦即是爲何要觀“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叁輪體空的重要原因之一。警之!醒之!

  乙、爲了結叁世恩怨債主因緣

  我們今生所遇、所緣的布施對象,有過去的冤、親債主,也有今世在有意、無意間,再纏結的冤、親債屬。如果我們在布施時,心生憐愍、貪愛、吝惜受施人之心;念念不忘我是大施主,不肯忘記我所布施過的物品,經常記憶起來某某人曾經接受過我的惠施,便會使自己的知見,停留在世間塵勞的思戀之中,而使自己在世俗塵勞間,已經糾纏的過去、現在的善因緣及惡因緣,生生世世,輾轉增上,恩怨情纏,難解難了,遠離佛道!試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名符其實的運用出世智慧的靈眸,抛開憐愛、回報、吝施、投機……的世間輪回之心,在布施時以清淨、不貪、不求回報的“向道心”來扭轉叁世牽纏的新、舊業緣,成爲佛道的善因緣,種下點滴的成佛善種呢?

  丙、爲斷貪愛身見之心成就佛道

  衆生若有一分無始無明的貪愛身見之心未斷,便不能成就佛道。就因凡夫衆生貪愛身見之心難斷,所以要用布施之法來打開、了斷衆生的見慢、貪愛之心。譬如大菩薩修行者發大悲願廣入六道輪回中布施身軀、頭腦,或進入惡道之中用自己的身首布施同類,布施獵者,救護同道(六度集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在了結、啓開過去無量劫以來與其有恩有怨的一切衆生,在善惡業網的纏繞間,所形成無數相互影響身心而映現在無始心識中的愛影、嗔影、貪影、癡影、身影、慢影……等等障礙佛道的種種善惡業影之心!

  我們不想學佛、成佛則已,既已在佛前發誓做一個佛弟子,不妨請你留給自己一點反省的時間,仔細閱讀以上所述叁點—培養、激發、重視“出世間布施的發心”,就是爲你自己今生開辟出一條真正走向與佛道相應的學佛之路。警之!醒之!

  (4)布施是進入涅槃道的初步因緣

  甲、廣行布施不如自己發心修行

  爲何說布施是進入涅槃道的最初因緣?這一點可以從增一阿含經卷十九第(叁)經及長阿含經卷十五第(二叁)經中得到證實。依經文說,釋迦牟尼佛曾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阿那邠邸長者開示廣行布施不如自己發心修行的道理。

  佛說,過去久遠劫以前,有一位梵志,名叫昆羅摩,具有萬貫家財,一生享用不盡。這位梵志生平樂善好施,經常用無量的金銀七寶和衣被、飲食、臥具、醫藥、房舍,布施城中無數的民衆。梵志雖然廣行布施,未來必然獲得無量福德善報,但是佛說,他所獲得的福德果報,卻不如建造一幢精舍布施給十方清淨僧衆,令其靜修、弘法、辦道的功德大。如果有人進一步發心,不但廣做前述兩項功德,並且發心皈依叁寶,又不如自己發心受持五戒的功德大。

  再進一步說,如果有人不但廣做布施,以房舍供養僧寶,自己又受持叁皈五戒,但卻不如在極短暫的時間裏自己發出慈愍心,平等對待衆生的功德大。

  再深一層說,雖然有人樂善好施、建寺安僧、發心愛持叁皈五戒,又發慈悲心平等、關懷衆生,但是卻不如于須臾之間對這個世間生起無常之念,警惕自己不可貪著、享樂這個無常世間的“發心”之功德大。

  這是爲我們明示,凡夫衆生學布施的發心次第,一定是由外而內,由外布施而導入內布施的修學領域。兩凡夫行外布施時,必然是以“貪著心”布施,不論做再多的布施功德,都會無常滅盡,不如自己反觀自照,受持叁皈五戒,進而發“出離生死心”修行的力量,導入獲證涅槃的功德大。這是以自我修行解脫爲出發點,由內布施—內在精神生命的開發、完成,而導向外布施—開發佛道慧命的深廣布施領域,另一層令衆生依循的修持方向。

  乙、布施與八正道

  我們必須了解,布施是不離八正道的修行次第的。怎麼說呢?因爲當施者深信布施的發心,是爲施舍悭貪之心、是非等心趣向佛道的無上解脫爲目的而行布施,未來必能獲得無上的成佛之果;有此覺悟,就具備了八正道中的正見。當施者有了追求無上佛道的涅槃正見做引導,進一步在平素布施時,學習念念以導向無上佛果的“發心”做爲布施的發心與省思,此即具備了八正道中的正思惟。當施者有了佛道正見、正思惟做爲布施的引導,爲衆生宣說布施之法時,所思、所行,也一定會以學布施的最後目的,獲證無上佛道爲演講的法義,引導衆生步入布施法門的修學領域,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語。因爲施者念念學習用正直心布施、清淨心布施、寂定心布施、大悲心布施爲目標,自然身心會日漸散發出端莊、正直、高雅的氣度,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業。一個一心以求證佛道大涅樂爲目標的布施者,在盡心施舍自己的煩惱、習氣時,絕對不會有奢求廣大布施果報的貪念!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命。就在一個施者念念不忘施舍貪心、煩惱心的布施修持精進間(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精進),其身心必然與禅修的清淨解脫正念相應(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念)。而在淨念相繼的顯現中,定然與佛果的一分無上解脫正定相應,終至獲得大寂滅海的成佛之果(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定)。

  由此可知,只要力行布施法門,就能在八正道的修行次第引進間,得到解脫之果,終至獲得佛道的無上涅槃之果,是毫無疑問的。

  丙、如何證明布施者確實發出與涅槃道相應的布施心態?

  一個經常布施的人,是否確實已經發出與無上涅槃道相應的布施心態?最基本的驗證方法,就是靜下心來,自我反省:“我在做任何布施時,有沒有和以上所說的與八正道相應的布施修學次第相應?有沒有因爲修學布施法門,而使自己的煩惱心一點一滴的淡薄?利益衆生的大悲心,是否正在平靜的心湖中一縷一絲地生起呢?”如果有此現象,便表示你已經在布施時,確實痛下針砭,知道如何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貪吝心、自私心、塵欲心,正在走向與佛道相應的出世布施發心,爲十方叁世諸佛所贊歎。

  也就是說明了真正與佛心相應的施者,在布施時確實能夠對所施物及受施者做到用樸質心布施、用恭敬心布施、用攝斂心布施、用慈愍心布施,一心敬重受者、思惟施德、思惟善法功德;反觀自心,確實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已經去除悭貪心、谄曲心、逢迎心、掉染心、悔施心、慎恚心、嫉妒心、愛惜心、憍慢心、無明心、邪見心、不恭敬心、不慚愧心……。明明朗朗地以智慧的雙眼照見到:唯有用以上所說的清淨心布施,才能得到布施的要領與利益,才能真正懂得什麼是布施,而從布施的修學領域中,逐漸走向學佛的根本目的,與諸佛的無上涅槃解脫之道的一分發心相近。

  丁、爲何說布施的發心與涅槃道的次第相近?

  誠如經上所說的:“常布施時,諸煩惱薄,能助涅槃。”諸煩惱薄,即是指用以上心態布施,能令六根不隨外境所轉、所動,當六根清靜、不妄動時,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便會堅定起來;當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堅定時,對佛法的真實信心便會穩固起來;當施主對佛法的信心穩固時,自然對布施的果報功德不會生起貪執之心;當施主對布施果報功德不生貪著時,內心從此就會真正得到清淨。當施主內心得到清淨時,法喜、安祥、柔軟的靜境,會油然而生;當施主身心沈浸在慈悲、喜悅、溫柔、祥和的靜境時,只要發心轉修禅定境界,便能迅速成就;當施主成就“一心不亂”的禅定境界時,真實的智慧當下便會生起來;唯有真實的智慧從心眼浮現出來時,才能清晰地看出佛弟子布施的發心,與外道布施的發心,兩者修因的相似點及分歧點不同的道理在那裏!?而以一顆堅信佛法是究竟解脫之道的清淨心,從此安穩地駛向佛道的彼岸而心無挂礙。所以說布施的發心是與無上涅槃的次第相近相應的。

  戊、發出與解脫道相近的布施會獲得什麼果報?

  大智度論文有一段話說:“施主念施故歡喜,歡喜故得一心,得一心故親生滅無常,觀生滅無常故,得道。”

  由此可知,布施之法,是解脫道的初緣;布施之福,是解脫道的資糧。而解脫道便是步入佛道的前方便。因此我們在布施時,若能將自己布施的發心轉向與解脫道—不貪、不著的發心相近,那麼一方面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必然獲得布施之果—人天尊貴的富貴果報,一方面因爲我們在布施時不貪著施物、不著念施者回報的施因所感,未來人天的富貴果報現前時,這些受施者,都會成爲你佛道上的善知識、善因緣,成爲我們的學法伴侶,從此使我們在菩薩道上順利行進,真正達到在聽聞諸佛名號時,就能獲得人天尊貴的富樂果報,而與彌陀此接引衆生踏上“布施法門”的修學曆程,生生世世因聞彌陀名而獲得人生尊貴果報的悲願相應。

  凡是已經發出菩薩心,欲學菩薩、做菩薩的佛弟子,都應當依本篇所說“與佛道相應的最初布施心態”來檢討、反省自己在布施時,有無從“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有無違背佛道的發心?有無在布施時,造下未來的障道因緣?若有,希望你記取一句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但願你從此刻起,經常在布施當下反觀自己的發心,正與何道相應?學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力爭上遊還是要隨波逐流,自己好好抉擇吧!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