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P2

  ..续本文上一页,而区分出凡夫布施、外道布施、声闻布施、菩萨布施……等无量不同的果报现象。你愿意获得那一种布施之果的成就,自己好好选择吧!

  3.出世间布施相

  (1)认识世间上有两种人难得

  世上最大的快乐与享受,以凡夫众生来说,莫过“财、色”二事。而以布施法门来说,步入佛道之初,有两件事难值难遇:

  第一是出家僧众中非时得解脱比丘及得菩萨解脱者难得:所谓“非时”就是指出生在没有佛陀住世的时代。就像现在的末法时期,僧众们出世于当前的末法时代,想要得佛“正法”,证果解脱,获证缘觉果位,或者得证菩萨果位,恐怕就如经上所说的难值难遇。

  第二是在家白衣能清净布施者难得:经上说,在家居士若能做与佛道相应的布施心态来行施舍,这种“清净布施相”,便能无量世延续下去,辗转增强,世世不失。

  “布施”是为自己求佛道而行“布施”,未来要走那一种“布施路线”,也是由自己选择,佛道“随缘”而度,皆大欢喜。有“悔悟心”、有“警惕心”、有“向道心”的佛弟子,必然会真心诚意地选择佛道而前进。若不知从何门而入,般若经论所说的“渡布施河到彼岸”的修学次第,便是吾人最好遵循的修行道路。现在就依其所示来说明出世间布施相的习学次第:

  (2)如何区分世间施与出世间施的布施心态?ア

  世间名为此岸,佛道名为彼岸。此岸有悭贪、憍慢、有无等诤辩、是非之心,由布施河渡之、破之,引渡到清净、光明的成佛彼岸。

  我们看世间人行布施,内心不离贪吝、憍慢等相,虽然广行布施,但一直停留在此岸世间因缘中受生、流转……。反过来说,当我们用这种脱离世间(此岸)的悭贪、憍慢、有无……等心来行布施,看清楚彼岸的航行方向,用无比坚定的意志及智慧,经过惊涛骇浪的拍打、撞击、浮沉……,历经千辛万难的行程,终于到达清净光明的彼岸。从出发到渡布施河中间航行的心路历程,就叫做出世间布施相。

  (3)为什么要发出世间布施心?

  甲、为断未来障道因缘

  当知任何一个布施者、受施人,如果尚未解脱,都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的轮回范围内受报。倘若施主执意贪著布施物与受施人,来世因缘聚合时,又会与受施人见面。若受施者已学佛而心未上道,仍然贪心未除、染爱心重,或者未信佛,而嗔爱心深,不论对施主产生报恩、还债、感恩之心意与行为,都会形成一种辗转牵缠的世间情缘,中间因缘更是变化多端,不能预知!如此纠缠,岂不又成为施主的障道因缘?!

  如果我们已经发心要走这条成佛的修行道路,从今生开始,便应该掌握任何一件布施机缘的“当下”—警惕、反省、观照自己布施的心态。不要因为“行布施”,又为自己增添无数未来的障道因缘,自掘堕落生死轮回的坟场!此亦即是为何要观“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三轮体空的重要原因之一。警之!醒之!

  乙、为了结三世恩怨债主因缘

  我们今生所遇、所缘的布施对象,有过去的冤、亲债主,也有今世在有意、无意间,再缠结的冤、亲债属。如果我们在布施时,心生怜愍、贪爱、吝惜受施人之心;念念不忘我是大施主,不肯忘记我所布施过的物品,经常记忆起来某某人曾经接受过我的惠施,便会使自己的知见,停留在世间尘劳的思恋之中,而使自己在世俗尘劳间,已经纠缠的过去、现在的善因缘及恶因缘,生生世世,辗转增上,恩怨情缠,难解难了,远离佛道!试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名符其实的运用出世智慧的灵眸,抛开怜爱、回报、吝施、投机……的世间轮回之心,在布施时以清净、不贪、不求回报的“向道心”来扭转三世牵缠的新、旧业缘,成为佛道的善因缘,种下点滴的成佛善种呢?

  丙、为断贪爱身见之心成就佛道

  众生若有一分无始无明的贪爱身见之心未断,便不能成就佛道。就因凡夫众生贪爱身见之心难断,所以要用布施之法来打开、了断众生的见慢、贪爱之心。譬如大菩萨修行者发大悲愿广入六道轮回中布施身躯、头脑,或进入恶道之中用自己的身首布施同类,布施猎者,救护同道(六度集经),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在了结、启开过去无量劫以来与其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在善恶业网的缠绕间,所形成无数相互影响身心而映现在无始心识中的爱影、嗔影、贪影、痴影、身影、慢影……等等障碍佛道的种种善恶业影之心!

  我们不想学佛、成佛则已,既已在佛前发誓做一个佛弟子,不妨请你留给自己一点反省的时间,仔细阅读以上所述三点—培养、激发、重视“出世间布施的发心”,就是为你自己今生开辟出一条真正走向与佛道相应的学佛之路。警之!醒之!

  (4)布施是进入涅槃道的初步因缘

  甲、广行布施不如自己发心修行

  为何说布施是进入涅槃道的最初因缘?这一点可以从增一阿含经卷十九第(三)经及长阿含经卷十五第(二三)经中得到证实。依经文说,释迦牟尼佛曾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阿那邠邸长者开示广行布施不如自己发心修行的道理。

  佛说,过去久远劫以前,有一位梵志,名叫昆罗摩,具有万贯家财,一生享用不尽。这位梵志生平乐善好施,经常用无量的金银七宝和衣被、饮食、卧具、医药、房舍,布施城中无数的民众。梵志虽然广行布施,未来必然获得无量福德善报,但是佛说,他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却不如建造一幢精舍布施给十方清净僧众,令其静修、弘法、办道的功德大。如果有人进一步发心,不但广做前述两项功德,并且发心皈依三宝,又不如自己发心受持五戒的功德大。

  再进一步说,如果有人不但广做布施,以房舍供养僧宝,自己又受持三皈五戒,但却不如在极短暂的时间里自己发出慈愍心,平等对待众生的功德大。

  再深一层说,虽然有人乐善好施、建寺安僧、发心爱持三皈五戒,又发慈悲心平等、关怀众生,但是却不如于须臾之间对这个世间生起无常之念,警惕自己不可贪著、享乐这个无常世间的“发心”之功德大。

  这是为我们明示,凡夫众生学布施的发心次第,一定是由外而内,由外布施而导入内布施的修学领域。两凡夫行外布施时,必然是以“贪著心”布施,不论做再多的布施功德,都会无常灭尽,不如自己反观自照,受持三皈五戒,进而发“出离生死心”修行的力量,导入获证涅槃的功德大。这是以自我修行解脱为出发点,由内布施—内在精神生命的开发、完成,而导向外布施—开发佛道慧命的深广布施领域,另一层令众生依循的修持方向。

  乙、布施与八正道

  我们必须了解,布施是不离八正道的修行次第的。怎么说呢?因为当施者深信布施的发心,是为施舍悭贪之心、是非等心趣向佛道的无上解脱为目的而行布施,未来必能获得无上的成佛之果;有此觉悟,就具备了八正道中的正见。当施者有了追求无上佛道的涅槃正见做引导,进一步在平素布施时,学习念念以导向无上佛果的“发心”做为布施的发心与省思,此即具备了八正道中的正思惟。当施者有了佛道正见、正思惟做为布施的引导,为众生宣说布施之法时,所思、所行,也一定会以学布施的最后目的,获证无上佛道为演讲的法义,引导众生步入布施法门的修学领域,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语。因为施者念念学习用正直心布施、清净心布施、寂定心布施、大悲心布施为目标,自然身心会日渐散发出端庄、正直、高雅的气度,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业。一个一心以求证佛道大涅乐为目标的布施者,在尽心施舍自己的烦恼、习气时,绝对不会有奢求广大布施果报的贪念!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命。就在一个施者念念不忘施舍贪心、烦恼心的布施修持精进间(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其身心必然与禅修的清净解脱正念相应(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念)。而在净念相继的显现中,定然与佛果的一分无上解脱正定相应,终至获得大寂灭海的成佛之果(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定)。

  由此可知,只要力行布施法门,就能在八正道的修行次第引进间,得到解脱之果,终至获得佛道的无上涅槃之果,是毫无疑问的。

  丙、如何证明布施者确实发出与涅槃道相应的布施心态?

  一个经常布施的人,是否确实已经发出与无上涅槃道相应的布施心态?最基本的验证方法,就是静下心来,自我反省:“我在做任何布施时,有没有和以上所说的与八正道相应的布施修学次第相应?有没有因为修学布施法门,而使自己的烦恼心一点一滴的淡薄?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是否正在平静的心湖中一缕一丝地生起呢?”如果有此现象,便表示你已经在布施时,确实痛下针砭,知道如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贪吝心、自私心、尘欲心,正在走向与佛道相应的出世布施发心,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赞叹。

  也就是说明了真正与佛心相应的施者,在布施时确实能够对所施物及受施者做到用朴质心布施、用恭敬心布施、用摄敛心布施、用慈愍心布施,一心敬重受者、思惟施德、思惟善法功德;反观自心,确实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已经去除悭贪心、谄曲心、逢迎心、掉染心、悔施心、慎恚心、嫉妒心、爱惜心、憍慢心、无明心、邪见心、不恭敬心、不惭愧心……。明明朗朗地以智慧的双眼照见到:唯有用以上所说的清净心布施,才能得到布施的要领与利益,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布施,而从布施的修学领域中,逐渐走向学佛的根本目的,与诸佛的无上涅槃解脱之道的一分发心相近。

  丁、为何说布施的发心与涅槃道的次第相近?

  诚如经上所说的:“常布施时,诸烦恼薄,能助涅槃。”诸烦恼薄,即是指用以上心态布施,能令六根不随外境所转、所动,当六根清静、不妄动时,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便会坚定起来;当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坚定时,对佛法的真实信心便会稳固起来;当施主对佛法的信心稳固时,自然对布施的果报功德不会生起贪执之心;当施主对布施果报功德不生贪著时,内心从此就会真正得到清净。当施主内心得到清净时,法喜、安祥、柔软的静境,会油然而生;当施主身心沉浸在慈悲、喜悦、温柔、祥和的静境时,只要发心转修禅定境界,便能迅速成就;当施主成就“一心不乱”的禅定境界时,真实的智慧当下便会生起来;唯有真实的智慧从心眼浮现出来时,才能清晰地看出佛弟子布施的发心,与外道布施的发心,两者修因的相似点及分歧点不同的道理在那里!?而以一颗坚信佛法是究竟解脱之道的清净心,从此安稳地驶向佛道的彼岸而心无挂碍。所以说布施的发心是与无上涅槃的次第相近相应的。

  戊、发出与解脱道相近的布施会获得什么果报?

  大智度论文有一段话说:“施主念施故欢喜,欢喜故得一心,得一心故亲生灭无常,观生灭无常故,得道。”

  由此可知,布施之法,是解脱道的初缘;布施之福,是解脱道的资粮。而解脱道便是步入佛道的前方便。因此我们在布施时,若能将自己布施的发心转向与解脱道—不贪、不著的发心相近,那么一方面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必然获得布施之果—人天尊贵的富贵果报,一方面因为我们在布施时不贪著施物、不著念施者回报的施因所感,未来人天的富贵果报现前时,这些受施者,都会成为你佛道上的善知识、善因缘,成为我们的学法伴侣,从此使我们在菩萨道上顺利行进,真正达到在听闻诸佛名号时,就能获得人天尊贵的富乐果报,而与弥陀此接引众生踏上“布施法门”的修学历程,生生世世因闻弥陀名而获得人生尊贵果报的悲愿相应。

  凡是已经发出菩萨心,欲学菩萨、做菩萨的佛弟子,都应当依本篇所说“与佛道相应的最初布施心态”来检讨、反省自己在布施时,有无从“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有无违背佛道的发心?有无在布施时,造下未来的障道因缘?若有,希望你记取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但愿你从此刻起,经常在布施当下反观自己的发心,正与何道相应?学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力争上游还是要随波逐流,自己好好抉择吧!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