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

  (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

  1.佛为何先为众生说布施?

  每一尊佛在为众生最初说法时,都是先说布施之行,次说持戒之理,再说五欲过患,令众生行为导入道德规范,从此关闭恶道之因,打开生天之门。当众生理解及发出布施、持戒之心,与愿离五欲之心及对世间苦恼之源,有了追求欲解之诚,再为其说苦、集、灭、道四圣谛解脱生死之理,令其从此踏上解开生命之谜的出世修行之路……。(见阿含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佛为什么先为众生说布施之法?因佛弟子广行布施,便能利益世间一切贫富贵贱之人,乃至恶道一切众生。本来是我怨家之人,因接受我布施之物,则彼此转为亲善之友,乃至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相,诸圣人的功德具足,所愿如意,无不是从广行布施而得,因有世间、出世间的深远利益,所以佛先为众生说布施之法。

  又大智度论卷八十二说:“若人能直行诸法实相,则不为说布施等人般若初门。以人钝根罪重故,种种因缘说。”

  这句话反映出现代众生大多数的根器,都是钝根又罪重。就因为现代学佛者,不能以“钝根、障重之心”直行“实相空理”,佛当然应五浊恶世的众生根机,先说布施之法。当我们能做布施法门,在布施时一点一滴捐弃自己的烦恼心、贪吝心、爱染心……等形成“钝根”、“障重”的原因时,才能恍然醒悟,原来佛说凡夫众生应该从布施之道下手学习,不是没有因缘的。

  2.为何布施时要以愿为导?

  大智度论卷七说:“无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所作金无定也。如佛所说: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成幅,不知禅法,闻人中有富乐人,心常念著,愿乐不舍,命终之后,生富乐人中。复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有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心常愿乐,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得。”

  这是说明布施者依其所知、所见、所闻、所修功德,作为发愿来世投生之处的理想,终究能满施主所愿,依愿往生。现在就说明布施者依愿为导,投生人间或天上,在程度上有什么不同层次的区分。

  (1)认识自己所做布施功德是否获得来世的人中富贵果报?

  任何一个人学布施及持戒,如果所修福德已达天界果报,但此修福之人,无愿为导,不愿生天,或不知有天界可生,经常眷恋人间,来世便会继续杂生人间富贵之家,享受其殊妙的富贵果报。

  相对的,倘若你平素布施、持戒之心薄少,又乐著世间五欲之乐,来世纵然投生人间,拥有财富,也会生在三教九流的下层社会人家。

  如果一个人用至诚心布施、持戒,来世转生人间,就会因至诚的“心力”所感,投生在贵族之家,或生为一族之尊,王公大臣之流(如印度的第二贵族刹帝利种族中)。

  进一步说,假使你不仅以至诚心布施、持戒,又勤读世间的学问及宗教的经书,有世智辩聪,平素洁身自爱,不触恼众生,来世续生人间,便会因你的“至诚布施、持戒之心”及“世智辩聪”之业行所感,投生在社会中上阶层的富贵人家(如印度的婆罗门族中)。

  自诩是布施成员的佛弟子,有没有为自己的布施行为,好好考量过来世的投生之处与人间那一阶层的富贵果报相应呢?

  (2)认识自己布施、持戒的发心是否到达欲界天的天福果报?

  甲、往生欲界六天的修行条件

  而人间任何一个众生,欲以布施、持戒之福,超脱人间善报,投生欲界第一天—四天王天(通外道),最起码的修行条件,也要具备五种功德资粮,才能转生天上:(1)信罪福(2)持禁戒(3)闻善法(4)修布施(5)学智慧。具备这五种修行条件,再依愿为导,发愿往生四天王天,才能在临终时以一颗坚定求生天界的清净心,带著今世所修福德资粮,生彼天处。

  进一层来说,欲求生四天王天之人,代表他布施、持戒的清净发心,已经初步启开厌患世间尘劳之事的境界,能够做到舍弃名利、不为欢乐境界所动,对亲眷爱著之心淡薄,一心好乐听闻出尘之法,喜欢供养修道善人。临终时,就会因为这颗坚固、不退的清净布施、持戒、出尘之心不断生起,投生与其业力相应的欲界第一层天—四天王天。

  当一个人布施、持戒、听法、厌世、供养尊长及三宝与供养善人的“清净心”不断地增强、超胜,已能做到随时以恭敬心布施三宝、父母、尊长、善人的程度,内心渐具忍辱力与柔和力,故而远离诤讼,是非,并且“于己妻房,淫爱微薄”,又发愿往生天上,便会依愿为导,上升欲界较高的天界第二层天--三十三天(仞利天)上。

  当一个人布施、持成、闻法、智慧、供养道人之“发心”,已经从恭敬、至诚、净洁的愿心,转为“柔和、静定、慈悲”的观照自心境界,因心意纯善、和顺、慈喜,故而待人处世和颜悦色、舍离偏执爱恨之貌,只要终生保持这颗“静定、柔和、慈喜”的功德心不退,并发愿往生天上,便能超胜欲界第二层天的业力,上升第三层天—夜摩天。

  当你因布施、持戒、闻法的发心,已经引导你进入广学多闻的领域,对于世间、出世间的邪正、善恶的辨别能力增强,内心已经从柔和、静定的功德心,转为初步发出学习求证寂静涅槃的修慧志向,虽然积德深厚,威仪具足,静心增强,但是贪爱“寂静”境界,心著功德,以此修心程度,发愿往生天界,便会依愿所导,上升欲界第四层天—兜率天上。

  当无数众生因为你布施、持戒、多闻、修定的教化力所感,普遍获得极大安乐的清净幸福果报;甚至你已经达到能“依定变化、亲见天界欲乐”的境界,或者依今生福德力所感,于虚空中,亲见来世生处—天宫显相。以此福德,发愿往生天上,便能上升欲界第五层天—化乐天上。

  当你因布施、持戒、多闻、修定的精进力所感,已经具备了然超越房事的心境,乐修梵行,解脱生死的精进心不断地增长起来,甚至能够达到与欲界第六天的天人业力一样“依思惟力(静定力),化作天界乐境,自在而为”的神通境界,或者依今生深厚的功德力所感,于虚空中,亲见来世投生之处—第六层天的天宫显相,以此福德,发愿往生天上,便能在临终之时,见到天宫现相,上升欲界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上。(见“大智度论”、“楞严经”、“六道伽陀经”、“六趣轮回经”)

  乙、为何广行布施、持戒、修定仍然不能超出欲界天?

  为什么一般的佛弟子(包括外道行者),广行布施、持戒、闻法、修定之志,仍然会有“欲乐”的希求之心呢?这正说明了我们“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心尚未断除”。以“五欲不净之心”而行布施、持戒、修慧、修定之法,绝对不能超出“欲界天”的范围。所产生的神通变化行为,皆不出“欲想”变化境界,自然以“天上五欲境界”为神通化境,不思出离了。

  (3)如何认识自己布施、持戒的发心是否已经超出三界天的业力范围,与佛道相应?

  不断五欲,不能超出欲界天的业力范围,这是每一个佛弟子所熟知的。但是娑婆世界中大部分的人,都无法跳出“五欲”境界,甘愿做五欲的奴隶。可以说,现代的每一个人,几乎部是用“未离五欲”的心布施,当然来世投生在人间富贵人家及欲界的六欲天中轮回,怨不得别人。

  而当修行人深入禅定,用“离欲心”布施,自然因念念心意清净,而超出欲界天,上生色界梵天上乃至四禅广果天上,福乐无尽。

  当修道人在禅定中已经达到“离色心”显发的境界,念念用“离色心”布施,发愿生天,当然会投生在无色界的天上,未来下生人间,福乐无尽。

  而当佛弟子修持的程度到达“离三界心”的境界,念念用“离三界无常、苦、空、无我之心”行布施,自然念念趋向涅槃道,于佛出世时,得证声闻果位。

  若是佛弟子生生世世以厌恶愦闹,好乐闲静,求出世智慧,具备自觉自悟十二因缘法的修持心来行布施,必可种下生无佛世得证辟支佛果的引因,未来必证辟支佛果。

  进一步说,一个平素具有大悲心佛弟子,念念以大悲心行布施,以此布施功德,回向佛道,欲度一切众生,获得无上甚深毕竟清净智慧,未来必满所愿,成就佛道,广度众生。(大智度论卷三十三)。

  由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分辨出自己目前布施、持戒、修持的“发心”到底与欲界、色界、无色界“何界”相应?是不是已经将自己布施的发心导向“解脱道上”行?还是在“辟支佛道上”行?抑是在“菩萨道”上行?或者根本在凡夫道上行?甚至与外道布施的发心相应?自己一定要清清楚楚。

  现在的佛教徒,大都停留在“贪染布施”功德的发心上,不能进步。究其原因,乃因“俗务繁忙,心思太过杂乱”所致。所以现代大多数的人,都不认识自己目前布施的“发心”,停留在什么程度,与何界相应?

  (4)回向发愿心是获得五乘布施果报的基础

  佛说,凡夫从初发心学布施时,一定要以愿为导,才能增强布施的功德力,导向与其愿力相应的道上行进。也就是说明了,如果你在布施时,发愿要以此布施功德,继续留在这个世界,投生富贵人家,纵然你所做布施功德薄小,也会生生世世在自己的“愿心”中前进,某一世一定会满你心中所愿,投生富贵人家。倘若你在布施时,发愿要以此布施功德,做为修行道上的解脱资粮,或者成佛道上的福德资粮,皆会如水滴汇成河流般地在自己的“愿心”中一点一滴的导进,丝毫也不会错误。

  由布施法门而导入成佛之道,是有一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的,而且绝对能从布施之行直入成佛之道而无疑问。我们看现代的佛弟子大悲心难发,出离生死心更难发!自然所做布施,不能与佛道相应。而凡夫俗子在布施时,要如何“发心”,才能种下与佛道相应的引因呢?

  与佛道相应的最初布施心态,就出在施主“愿心”的回向方向上,是否念念与菩萨度众生的成佛悲愿相应?!就因施主的回向愿心,各有不同…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