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
布施所獲得的富貴果報,依布施者與受施者雙方心態的不同,而形成一世獲福或持續多世得福,甚至多生累劫招感富貴果報的情形,大體可用數種現象來說明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相互果報關系。
1.佛門中所說的福田是什麼?
(1)福田歸納成兩種
要了解施與受之間獲福的最大原因,首先必須明白佛門中所說的“福田”是什麼意思。
福即富饒之義。也就是說,凡是敬侍、供養佛、僧、父母、師長、悲苦貧困之人及畜生等,便可獲得福德,招感人、天善業樂果,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獲一樣;因此以田爲例,以此引喻成可生福德之田。由此可知,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稱之爲福田。又因布施者的發心,大體不出“憐愍施”、“恭敬施”、“恭敬憐愍施”這二種(前篇已說明),而依此叁種受施對象,將福田歸納成兩類:
甲、憐愍福田
即鳏、寡、孤、獨、盲、聾、喑、啞、貧、病、殘、憨、畜生之類。此類衆生能令人們發出憐愍救濟之心而行施舍;並且爲現世人類所樂施者。
乙、恭敬福田
即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及德行清淨的聖衆僧。此類聖人能令衆生生出恭敬供養之心,求植清淨福田。
由此二類福田的差異,而使衆生在供養時,産生不同的分別心態,獲得無量差距的福德果報。
(2)什麼是根本福田?
而據正法念處經卷十五、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二等所載,佛爲大福田、最勝福田,而父母爲叁界內之最勝福田(因無父母生育之恩,即不可能成辦任何事情)。雖然福田有多種之別,然佛門中以佛及有修有證的聖弟子爲根本福田(從須陀洹初果至成佛,大智度論卷七十七)。
(3)具備什麼修行條件才能稱爲“真實福田僧”?
甲、爲何稱小乘行者爲真實福田僧?
如成實論卷一福田品說:“二十七賢聖(指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七種修行位,稱爲七賢位,及從有漏學位至無漏學位之間七種由淺至深的修行階位,稱爲七聖位)。斷盡貪、恚等諸煩惱,其心空而不起煩惱惡業,所得禅定皆清淨而永離諸煩惱,棄舍憂樂,又能斬除五種心縛,成就八種功德田,並以七定護持善心,滅盡七種漏,具足戒等七淨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複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稱爲福田。”
由此可知,聲聞弟子因經過戒、定、慧的修持,斷除貪、嗔、癡等煩惱,成就清淨定慧功德,而稱其爲真實福田僧,良有因也。
乙、爲何稱菩薩聖者爲真實福田僧?
又據首楞嚴叁昧經卷下記述,修行人具足“十種法行”者,亦堪稱爲真實福田僧:
1.住于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而不入法位。
2.見知苦集滅道四聖谛而不證道果。
3.行八解脫而不舍菩薩行。3/16
4.能起宿住、死生、漏盡等叁種智證明而行于叁界。
5.能現聲聞形色威儀而不隨音教從他求法。
6.現辟支佛形色威儀而以無礙辯才說法。
7.常在禅定而能現行一切諸行。
8.不離正道而現入邪行(對衆生行同事攝)。
9.現貪染愛而離諸欲一切煩惱。
10.入于涅槃而于生死不壞不舍。
此指大菩薩聖者的解脫證境而言。淨土中充滿無數獲得聲聞解脫的真實福田僧,以及此處所說獲得大菩薩解脫證境的無數真實大福田修道者,堪受人天供養。
由上得知,佛門中重現有修、有證、有大慈悲願行的修持者,以其深厚的定慧力、福德力、慈悲力爲施主咒願,能令施主獲得廣大、長遠的人天富貴果報。尤以佛的福慧力爲最殊勝。
2.佛囑咐施主應當以何種人爲優先布施對象?
佛曾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告示諸比丘說:有兩類人出現在這個世間,非常的難得難過。是那兩類人呢?一類是佛與轉輪聖王,一類是辟支佛和漏盡阿羅漢(增一阿含經卷八“一”、“叁”經。)施主若是生達佛與辟支佛及阿羅漢出世,可說是莫大的善根福報。布施的對象,自然以身心清淨的佛及二乘解脫聖者爲優先。如佛在世時,曾對釋提桓因(仞利天帝)囑咐說:“能施衆僧者,獲福不可預計。”(增一含卷六),尤其以“承事、供養精進持戒、多聞、修定、解脫的聖衆僧爲最殊勝”(增一阿含卷四)。這是站在清淨福田僧心力回向的祈福作用觀點而說的話。
如佛在世時,有一位薄拘羅比丘,宿世曾經轉生于鞞婆屍佛出世之時,當時僅以一顆呵梨勒果用恭敬之心供養聖衆僧,死後九十一劫當中,天上、人中享受福樂果報不盡,身心常無疾病。現在又值遇釋迦牟尼佛出世,隨佛出家,漏盡解脫成阿羅漢。
又佛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名叫二十億耳,宿世亦投生于鞞婆屍佛出世之時,當時僅建造一幢簡陋的房舍以敬信心供養聖衆僧,死後九十一劫天上人間享受福樂果報不盡,現在又逢遇釋迦牟尼佛出世,見佛聞法,出家修行,得證阿羅漢果。這都是因爲聖衆僧清淨的咒願力所感,而使施主僅施舍少許財物,便能獲得廣大福德果報的事實。(大智度論)
這尚是施與受之間所獲的福德果報屬于較差的一種。如果凡夫能遇佛出世,供養到佛陀,只要少許布施,便能獲得大果報。爲何如此說呢?
3.爲何少施供佛能得大福報?
這是因爲施主在布施時心清淨,布施的對象又是清淨福田僧,甚至是佛菩薩,當然可因佛菩薩的咒願力而獲得未來無是的富貴果報。尤其以佛的咒願力爲最殊勝。如印度的阿育王宿世逢遇釋迦牟尼佛出世,爲一童子。有一天,正在嬉戲時,遙見佛迎面走來,內心被佛莊嚴的德相所感動,于是生起大敬信之心,自思:我應當用麥麸供養佛,但是身邊沒有麥麸,于是用雙手捧著地上的細沙,倒入佛的缽中供佛,發願說:願以此惠施所得善根功德,令我未來仍然投生此地,得一天下,爲大國王,供佛之行,定不間斷。佛便立刻取童子所施缽中之沙,灑在佛經行過的地方及將要經行的地方方,爲其咒願說:我滅度百年之後,此童子于“巴連弗邑”(印度地名),當統領一方,身爲轉輪王,姓孔雀,名阿育,以正法治化其國,又建造八萬四千法王之塔,供養佛舍利,安樂無量衆生。這即是著名的阿育王宿世以沙供佛—施者心清淨但施物不淨,受到佛的咒願力所感,少施得大福報的事迹。亦是屬于施、受俱清淨的果報中較差的一種。(雜阿含經卷二十叁“六0四”經)。
4.最殊勝的生天方法
給孤獨長者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間,初次見到佛的時候,便在聞佛開示諸法無常的道理間,領悟應該即時把握人生,力行布施修福之事;而竭其所能,盡心以衣被、飲食、房舍、床臥、湯藥及建造精舍供養佛僧。臨終之際,雖然疾病現前,但是這顆敬信叁寶的供養心仍然不斷,一心向佛,心念清淨,于是上升兜率天上,身光遍照,爲兜率天子。(雜阿含經卷二十二“五九二”、“五九叁”經)
這是說明生天的方法,仍是以供養佛陀的果報爲最殊勝,尤其以布施者與受施者兩者“發心”俱清淨,所獲得的施福爲最廣大。現在佛已滅度,凡夫欲求廣大的清淨福德果報,自然應當于僧寶中行布施。
5.凡夫以淨信心供養佛的果報是什麼?
現在再來探討凡夫以淨信心供養佛的果報是什麼?這要追溯到佛出世在印度時,有一位老婦人供佛的事迹。
有一次,佛離開舍衛國時,阿難隨從佛遊行諸國,來到一座婆羅城托缽,有一位老婦人遙見佛的相貌上好殊勝,莊嚴無比,淨信之心油然而生,不禁自思道:如此威德莊嚴之人,應當接受天廚供養,今天自降聖格,持缽行乞,一定有其緣故,而且從他的顔容散發出祥和的神情顯示,此人必然具有大慈愍心,今日想必是爲了讓衆生種下福德善根而來乞食。我真是幸運能逢遇聖人托缽,千萬不可錯失良機。又思,我貧窮無財,不能以美食供佛。于是竭盡所能,取得一缽弊食,用最誠敬的心,供養佛陀。
佛知道這位婆羅門的內心對佛德十分敬信,一心思供。于是伸手用缽接受他的供養。當時佛面露微笑,有正色光隨佛笑容而出,普照大地,又從兩眉間的白毫相而入。
阿難看到這種情形,合掌長跪,請問佛說:“佛不妄笑,其笑必有因緣,願聞佛微笑之意。”
佛問阿難:“你看見這位老婦人,顯露出最誠敬的清淨心施佛飯食嗎”
“看見了,世尊。”阿難據實而答。
佛便開示阿難說:“這位老婦人因爲用敬信心施佛的緣故,未來十五劫中,不墮叁惡道,獲得天上、人間的富貴福樂,不可爲喻,後得男子身,出家學道,成就辟支佛果,得證無余涅槃。”(智度論卷八)
這個例子是說明凡夫用淨信心布施最清淨的福田—佛陀,能感得未來無量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這亦是施、受兩者俱清淨獲福最大果報中屬于較差的施報。但是對現在的凡夫衆生來講,逢佛出世,又能供養佛陀,已經是千萬億劫難值難遇的事情了。
明白了凡夫供佛的果報,再來進一層探討阿羅漢聖者供養諸佛所獲得的果報及菩薩聖者供佛的果報,以及佛與佛之間相互贊揚、供養的意義,有何殊勝之處?便能領悟施與受間獲福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6.阿羅漢供養諸佛獲福最大的極限是什麼?
佛在法華會上處處爲聲聞弟子授記,預記聲聞弟子于未來世中,當值無量諸佛出世,供佛不斷,所得福德果報的極限,表現在其成佛淨土的顯相上。
如佛預記舍利弗未來供養無量諸佛的果報說:“佛告舍利弗:我與你過去曾經共同逢遇二萬億尊佛出世。當時我爲了追求無上佛道,經常教化于你,你也長夜發心隨我受學法要。我依你的根器,方便引導你入佛法。舍利弗,我過去在二萬億尊佛出世的時候,教導你一心發願志求佛道,你現在都忘記了,反而今天自稱已經得到滅度。我現在爲了再度啓發你憶念宿世所發求學佛道的大悲本願,所以在這次的法會上,爲諸聲聞弟子宣說大乘經法,名爲妙法蓮華(此以蓮花的明淨,來形容大法的微妙)。以此導引聲聞弟子發菩薩心,求學成佛之法:凡是修此大法者,都會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與…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五)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