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護念。
舍利弗,你在未來世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劫數,將會深發成佛悲願,往返十力世界,供養無量千萬億尊佛,奉持諸佛所說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最後福德具足,成就圓滿佛果,佛號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你成佛的世界,叫做離垢,那個世界的依報大地,平坦寬正,地面上有許多寶物綴飾其間,非常的清淨莊嚴。彼世界中,充滿了福德深厚的天人衆生,因爲天人行善、修持所感,使得離垢世界安穩豐樂,沒有災難發生。彼世界又因人心清淨、光明,致使依報大地光潔、鮮亮,淨若琉璃(琉璃爲地),散發出猶如黃金般的澄瑩色彩……。華光如來亦以叁乘法教化衆生。
舍利弗,被佛出世度衆的時候,雖然不是像娑婆世界般的汙濁,但是仍然以宿世所發大悲本願教化罪障衆生,爲一切衆生演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叁種教法。那個世界的劫名,叫做大寶莊嚴……。爲什麼叫做大寶莊嚴呢?因爲彼世界菩薩聖衆充滿其國。衆生若能逢遇菩薩出世,實在稀有難得,就猶如寶物般的珍貴,故稱彼世界劫名爲大寶。彼世界菩薩的數量,無盡無邊,不可思議,除了佛的智慧力,沒有人能知道有多少。當菩薩聖衆欲行步時,均有寶物綴飾的蓮華承接具足。爲何會有這種奇異情景呢?當知彼世界中的菩薩大衆,都不是初發意的新學菩薩,皆是在無量劫中,久修六度萬行,已經種植深厚的定慧、德行:由廣大的福德力量所感,故有淨蓮顯相,承接具足;並且這些大菩薩在無量百千萬億尊佛出世的世界裏,淨修梵行,恒常爲諸佛所稱歎。又經常于諸佛前聞佛說法後,修學佛的廣大智慧,累積了甚深的禅定力量,開發廣大的神通力用,早已善知一切諸法的總持行門,具有質真無僞的清淨心念,一心億念佛道,堅固不退,像這樣一意志求佛道的菩薩聖者,在彼世界太多太多了。
舍利弗,華光佛的化身壽命是十二小劫……,彼世界人民的壽命,平均也有八十劫。華光如來經過十二小劫將入涅槃之前,將會爲堅滿菩薩授記成佛。並囑咐彼國的出家比丘說:這位堅滿菩薩當我涅槃之後,接著在此世界成佛,佛號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彼佛世界的清淨莊嚴,就像你成佛的世界一樣。舍利弗,此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叁十二十劫,像法住世叁十二十劫。”
佛亦預記目犍連未來供養無量諸佛的福德果報說:“這位大目犍連尊者,未來亦將會深發成佛道心,往返十方世界,用種種的供具供養八千諸佛,對每一尊佛恭敬、尊重、稱贊。諸佛滅度後,目連發心建造八千座塔廟,高度爲一千由旬(印度計裏程的數目爲由旬,每由旬有叁十裏、四十裏、五十裏、六十裏的四種說法,以四十裏爲一由旬者居多),長度和寬度都是五百由旬,而且每一座塔廟都是用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等七種寶物建造、裝飾而成,又用無數香華、璎珞、塗香、末香、燒香、繪蓋、幢幡供養諸佛塔廟。目連經過八千尊佛出世後,接著又發心供養二百億尊佛,也是像供養前述八千尊佛一樣的恭敬、尊重、贊歎、起塔、建廟、供養,最後福德圓滿,成就佛道,佛號爲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目連成佛的世界,叫做意樂,彼世界劫名爲喜滿。其國土地平坦、寬正,玻璃爲地(喻淨土大地猶如玻璃般地瑩淨、透明),寶樹莊嚴(喻淨土中樹木殊勝、莊嚴的情形,就像寶物般地稀有、珍貴),而且在目連成佛的世界裏,到處可以看到從寶樹上飄散像真珠一樣的鮮花,同通淨土各地,這朵朵的真珠華,片片晶瑩剔透,光彩奕奕,將淨土的自然景致引入無以形容的特殊、清淨、鮮明、莊嚴……中。令人見之,賞心悅目,贊爲觀止。
意樂世界中,天人、菩薩、聲聞等聖人充滿其中,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世四十小劫。”
由以上經文所述可知,在聲聞行者啓發無上菩提道心,實踐菩薩成佛行願時,一定會發願到十方世界去供養無量諸佛,在諸佛世界聽聞成佛之法,修學菩薩度化衆生、莊嚴淨土之行,當其福德究竟時,莊嚴淨土之行由是圓滿,而與其宿緣教化衆生形成另一層次的淨土教化因緣。淨土的莊嚴顯相,即是聲聞行者由回小向大,發心供養諸佛,實踐菩薩利生之行的過程中,獲得度生福德極致的圓滿表相。
7.施與受之間獲福次大的省思
據菩薩地持經卷七所載,菩薩逢佛世時,因爲以六種清淨心供養佛,而獲得無量的富樂果報。是那六種心呢?
(1)一心觀想佛是無上福田。
(2)一心觀想佛對衆生有無上恩德。
(3)一心觀想佛于一切衆生中無人能比。
(4)一心觀想佛于無量劫中難值難遇。
(5)一心觀想佛于叁千大千世界中至尊無上。
(6)一心觀想佛于世間出世間法一切具足。
菩薩因多生累劫依般若波羅蜜,獲得無量禅定門及無量智慧方便門,所以經常值佛出世,念念以此六種清淨心,乃至延伸無量清淨心,供佛不斷,累積了深厚的福德果報;因無礙般若心現前,而招感僅以一缽飯食供養十方諸佛時,十方佛前飲食之具,具足而出,遠近無礙(大智度論卷叁十二)。此乃指八地以上大菩薩而言(淨土中的大菩薩皆具此廣大福德供佛之力)。其施福果報僅次于諸佛相互助揚法化之施德。
8.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重心點在那裏?
而在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原因,必然牽涉到施與受兩者之間心力互相交感的問題。施者與受者兩方面的內心越虔誠、越淨潔,相互心波交融、影響的層面便愈廣大、愈深細、越瑩淨,施主獲福也越大。而福田中以佛的福德果報爲最無上,當然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啓示,表現在佛與佛之間相互贊揚、供養的現相上。
(1)經典上記述佛供養佛的情形
于大乘經典中,如華嚴經、般若經等,經常有他方世界的諸佛菩薩前往娑婆世界以花香等供養釋迦牟尼佛,以表助揚法化之德。
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佛在當時說法會上,曾于大法座間熙然微笑。當佛微笑之時,有光明從佛口而出,遍照叁千大千世界。當時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與佛光明相應、受到佛光加持的衆生,都在佛的無盡光明影現中,看見東方虛空中猶如恒河沙數般無量無盡的諸佛及清淨聖衆僧。相對的,東方如恒河沙數般不可思議的無盡世界中與佛光明相應、受到佛光攝持的衆生,也同時看見釋迦牟尼佛的色身顯相及見到佛所教化的叁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聞法大衆。南方虛空、西方虛空、北方虛空、東南方、西北方、西南方、東北方、上方、下方一切有佛出世教化的世界中,所有接收到釋迦牟尼佛光明加被的衆生,都相互在佛的光明普照下,看到十方世界中的無量諸佛與無數聞法的清淨大衆。
當時從娑婆世界的東方經過像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世界,有一個清淨世界,叫做多寶。多寶淨土中,當時正有一尊寶積佛出世說法,而且正在爲淨土中的諸大菩薩演說般若波羅蜜法。那時多寶世界裏有一尊菩薩,名字叫做普明。當他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光明遍照虛空,引起大地震動,又親見釋迦牟尼佛身相不離娑婆世界,卻又與寶積佛的身相不隔于毫厘時,便驚異地請示佛說:“世尊!今日是什麼因緣令他方佛大放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引起地大震動,又看見佛身顯相在多寶淨土呢?”
寶積佛回答普明菩薩說:“善男子!從多寶淨土,經過西方如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有一個世界名叫娑婆,彼世界中現在正有一尊佛出現世間,教化衆生,佛號釋迦牟尼,現在正欲爲出世在娑婆世界中的諸大菩薩聖衆,宣說般若波羅蜜法,是釋迦牟尼佛的神通力變化,引起光明遍照,大地震動,佛身顯相。”
此時普明菩薩禀告寶積佛說:“世尊!我現在想到娑婆世界去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同時地想禮觐出現在彼世界中已經獲得陀羅尼—總持一切法的大菩薩聖衆,及于諸叁昧中得到大自在的菩薩清淨大衆。”
佛告普明:“釋迦牟尼佛現在正在娑婆世界出世說法度衆,欲見佛、供佛,如今恰是時機,隨你所願,趕快去吧!”
當時寶積佛並以在淨土中生長的千葉金色蓮華賜與普明菩薩,囑咐他說:“善男子!你可代表我用這朵千葉金色蓮華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佛世難值,尤其出現在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更是希有。又能在穢土世界中見到菩薩大衆隨佛出世度衆,實在難逢難遇,你要好好把握這個難得觐見佛菩薩的殊勝因緣,一心供養佛菩薩,聆聽法要。”
當時普明菩薩便接受寶積佛授與的千葉金色蓮花,與淨土中無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蒙受佛力的加被,並運用神足通,經過東方無數淨土世界,親見東方無數世界中的諸佛,親自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東方諸佛。又捧持多寶淨土中無數的華香、櫻珞、末香、澤香、燒香、塗香、衣服、幢蓋,來到娑婆世界,欲供養釋迦牟尼佛。見到佛陀,向佛頭面作禮;禮佛完畢,退立一旁,禀白佛說:“寶積如來請我向佛問安,願佛在此世界廣度衆生,少惱少患,興居輕利,氣力安樂。寶積如來又授與我這朵千葉金色蓮華供養世尊,請佛受納。”
這時釋迦牟尼佛接受了寶積佛供養的千葉金色蓮華,又將此蓮花一瓣瓣分散至東方如恒河沙數無盡的世界去供養他方無數諸佛。而且這朵千葉金色蓮華,在佛的神通力及福德力攝持下,居然遍滿至東方無盡的諸佛世界……。”
(2)佛佛爲何互相贊歎、供養?
爲何諸佛會相互贊歎、供養呢?大智度論卷十解釋佛佛互相贊譽、扶持的原因說:“釋迦牟尼佛最初得道的時候,便一心思惟道:我所獲證的大法,甚深微妙,娑婆世界的衆生愚蒙、薄福,不能測知。今天我欲度五濁惡世的衆生,應當如何爲衆生說法呢?作此思考後,又億念道:我應該將所證一乘法分作叁分,以叁乘法來應機度衆。當佛做此思惟時,十方諸佛皆顯現光明,贊歎他說:善哉!善哉!我等亦在十方世界五濁惡世中,分一法作叁分,方便度衆。這時釋迦牟尼佛聞十方諸佛勸勉語聲,心生大歡喜,當即稱贊十方佛說:“敬禮南無諸佛。”
十方諸佛就是這樣處處在有佛出世的世界,爲令衆生獲得廣大佛法利益,而恒常勸助、贊揚佛德。就因諸佛對每一尊佛及對衆生有深重恩典及助揚之德,于是釋迦牟尼佛用蓮花供養十方諸佛,以此表示衆生供養所獲之福,無有勝過佛德者。並且當知釋迦佛接受寶積佛供養的蓮花,乃是寶積佛的功德力量所生,非是塵水中所生的蓮花。相對的,前述普明菩薩乃是十住法身菩薩,由菩薩聖者由他方世界送此蓮花及無數華香……來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亦是釋迦牟尼佛功德力用所感,非俗世之花。
釋迦牟尼佛因知十方諸佛是第一福田,所以供養,此供養之福無盡,必然勝余福德,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佛佛以其無上德行,互相供養、贊揚的原故。當知佛法中有四種布施:(甲)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乙)施者不淨受者清淨,(丙)施者清淨受者亦淨,(丁)施者不淨受者亦不淨。現在釋迦牟尼佛布施東方諸佛,正是施者與受者二俱清淨的最大表相,所以此福最大,因此佛佛親自供養十方諸佛。而且唯有佛應該供養佛,余人不知佛德。”此正顯示衆生欲獲無上施福,當于佛福田中求。
(3)諸佛爲何棄舍煩惱身病不受施福?
于此産生了一個疑點!有人問:一切聖人不貪受果報,尤其二乘行者了脫生死後,更不受後有身,誰受此福?如何說施、受俱清淨,施福最大呢?
當如此無漏福德雖無人消受,但其福不失,廣大無邊;若二乘行者回叁向大,行菩薩道,宿所修福,其報無量。因諸出世聖人在深悟一切有爲法無常苦空之理後,厭世心甚重,極欲舍身入涅槃,自然施福亦舍。諸佛亦以身爲瘡病,不貪五蘊煩惱身瘡,舍放身瘡,契證清淨法身,所以不受報樂,因此雖有大福,亦不受報。
9.結論—回歸淨土
由以上所述八大點法義,當可明白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顯相,在于施者與受者之間“心力”的清淨交感程度厚薄問題,而形成果報的廣大或微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誠如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十八所說:“因布施者心清淨廣大故,縱以一條紡線供養佛,即能次第成辦佛法。若心不廣大,複不精勤,便不能得殊勝果報。若心清淨,以其世間所樂財物而爲依止,隨力少施,使得一切可愛樂果。”
淨土中的天人、菩薩大衆,皆是身心清淨。以其清淨心供養諸佛,故能隨力少施,即能感得無量七寶、財物、寶樹、寶花、寶池……充滿淨土,此正是施、受俱清淨,所獲得廣大福德果報的證明。以此施、受俱淨的福德修因所感,故能在一念聽聞彌陀聖名間,招感未來世的菩薩道上人天尊貴的果報,乃是無可置疑的事。
今天我們都是凡夫道上“學菩薩行”的佛弟子,如何開啓一條從布施行通往佛道的學習之門,通往與彌陀此“布施入門”願所說“在聽聞佛名間”,就能與布施波羅蜜的“初發心”及“深證心”相應,生生世世在人天尊貴的果報上行菩薩道而不退轉,就要看我們今世對布施法門的“發心處”和修學次第,了解與實踐的功夫及“用心”有多深了。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五)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