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五)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

  (五)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

  布施所获得的富贵果报,依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心态的不同,而形成一世获福或持续多世得福,甚至多生累劫招感富贵果报的情形,大体可用数种现象来说明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相互果报关系。

  1.佛门中所说的福田是什么?

  (1)福田归纳成两种

  要了解施与受之间获福的最大原因,首先必须明白佛门中所说的“福田”是什么意思。

  福即富饶之义。也就是说,凡是敬侍、供养佛、僧、父母、师长、悲苦贫困之人及畜生等,便可获得福德,招感人、天善业乐果,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一样;因此以田为例,以此引喻成可生福德之田。由此可知,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称之为福田。又因布施者的发心,大体不出“怜愍施”、“恭敬施”、“恭敬怜愍施”这二种(前篇已说明),而依此三种受施对象,将福田归纳成两类:

  甲、怜愍福田

  即鳏、寡、孤、独、盲、聋、喑、哑、贫、病、残、憨、畜生之类。此类众生能令人们发出怜愍救济之心而行施舍;并且为现世人类所乐施者。

  乙、恭敬福田

  即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及德行清净的圣众僧。此类圣人能令众生生出恭敬供养之心,求植清净福田。

  由此二类福田的差异,而使众生在供养时,产生不同的分别心态,获得无量差距的福德果报。

  (2)什么是根本福田?

  而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二等所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因无父母生育之恩,即不可能成办任何事情)。虽然福田有多种之别,然佛门中以佛及有修有证的圣弟子为根本福田(从须陀洹初果至成佛,大智度论卷七十七)。

  (3)具备什么修行条件才能称为“真实福田僧”?

  甲、为何称小乘行者为真实福田僧?

  如成实论卷一福田品说:“二十七贤圣(指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七种修行位,称为七贤位,及从有漏学位至无漏学位之间七种由浅至深的修行阶位,称为七圣位)。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斩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由此可知,声闻弟子因经过戒、定、慧的修持,断除贪、嗔、痴等烦恼,成就清净定慧功德,而称其为真实福田僧,良有因也。

  乙、为何称菩萨圣者为真实福田僧?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记述,修行人具足“十种法行”者,亦堪称为真实福田僧:

  1.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而不入法位。

  2.见知苦集灭道四圣谛而不证道果。

  3.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3/16

  4.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

  5.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

  6.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

  7.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

  8.不离正道而现入邪行(对众生行同事摄)。

  9.现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

  10.入于涅槃而于生死不坏不舍。

  此指大菩萨圣者的解脱证境而言。净土中充满无数获得声闻解脱的真实福田僧,以及此处所说获得大菩萨解脱证境的无数真实大福田修道者,堪受人天供养。

  由上得知,佛门中重现有修、有证、有大慈悲愿行的修持者,以其深厚的定慧力、福德力、慈悲力为施主咒愿,能令施主获得广大、长远的人天富贵果报。尤以佛的福慧力为最殊胜。

  2.佛嘱咐施主应当以何种人为优先布施对象?

  佛曾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告示诸比丘说:有两类人出现在这个世间,非常的难得难过。是那两类人呢?一类是佛与转轮圣王,一类是辟支佛和漏尽阿罗汉(增一阿含经卷八“一”、“三”经。)施主若是生达佛与辟支佛及阿罗汉出世,可说是莫大的善根福报。布施的对象,自然以身心清净的佛及二乘解脱圣者为优先。如佛在世时,曾对释提桓因(仞利天帝)嘱咐说:“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预计。”(增一含卷六),尤其以“承事、供养精进持戒、多闻、修定、解脱的圣众僧为最殊胜”(增一阿含卷四)。这是站在清净福田僧心力回向的祈福作用观点而说的话。

  如佛在世时,有一位薄拘罗比丘,宿世曾经转生于鞞婆尸佛出世之时,当时仅以一颗呵梨勒果用恭敬之心供养圣众僧,死后九十一劫当中,天上、人中享受福乐果报不尽,身心常无疾病。现在又值遇释迦牟尼佛出世,随佛出家,漏尽解脱成阿罗汉。

  又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名叫二十亿耳,宿世亦投生于鞞婆尸佛出世之时,当时仅建造一幢简陋的房舍以敬信心供养圣众僧,死后九十一劫天上人间享受福乐果报不尽,现在又逢遇释迦牟尼佛出世,见佛闻法,出家修行,得证阿罗汉果。这都是因为圣众僧清净的咒愿力所感,而使施主仅施舍少许财物,便能获得广大福德果报的事实。(大智度论)

  这尚是施与受之间所获的福德果报属于较差的一种。如果凡夫能遇佛出世,供养到佛陀,只要少许布施,便能获得大果报。为何如此说呢?

  3.为何少施供佛能得大福报?

  这是因为施主在布施时心清净,布施的对象又是清净福田僧,甚至是佛菩萨,当然可因佛菩萨的咒愿力而获得未来无是的富贵果报。尤其以佛的咒愿力为最殊胜。如印度的阿育王宿世逢遇释迦牟尼佛出世,为一童子。有一天,正在嬉戏时,遥见佛迎面走来,内心被佛庄严的德相所感动,于是生起大敬信之心,自思:我应当用麦麸供养佛,但是身边没有麦麸,于是用双手捧著地上的细沙,倒入佛的钵中供佛,发愿说:愿以此惠施所得善根功德,令我未来仍然投生此地,得一天下,为大国王,供佛之行,定不间断。佛便立刻取童子所施钵中之沙,洒在佛经行过的地方及将要经行的地方方,为其咒愿说:我灭度百年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印度地名),当统领一方,身为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以正法治化其国,又建造八万四千法王之塔,供养佛舍利,安乐无量众生。这即是著名的阿育王宿世以沙供佛—施者心清净但施物不净,受到佛的咒愿力所感,少施得大福报的事迹。亦是属于施、受俱清净的果报中较差的一种。(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六0四”经)。

  4.最殊胜的生天方法

  给孤独长者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间,初次见到佛的时候,便在闻佛开示诸法无常的道理间,领悟应该即时把握人生,力行布施修福之事;而竭其所能,尽心以衣被、饮食、房舍、床卧、汤药及建造精舍供养佛僧。临终之际,虽然疾病现前,但是这颗敬信三宝的供养心仍然不断,一心向佛,心念清净,于是上升兜率天上,身光遍照,为兜率天子。(杂阿含经卷二十二“五九二”、“五九三”经)

  这是说明生天的方法,仍是以供养佛陀的果报为最殊胜,尤其以布施者与受施者两者“发心”俱清净,所获得的施福为最广大。现在佛已灭度,凡夫欲求广大的清净福德果报,自然应当于僧宝中行布施。

  5.凡夫以净信心供养佛的果报是什么?

  现在再来探讨凡夫以净信心供养佛的果报是什么?这要追溯到佛出世在印度时,有一位老妇人供佛的事迹。

  有一次,佛离开舍卫国时,阿难随从佛游行诸国,来到一座婆罗城托钵,有一位老妇人遥见佛的相貌上好殊胜,庄严无比,净信之心油然而生,不禁自思道:如此威德庄严之人,应当接受天厨供养,今天自降圣格,持钵行乞,一定有其缘故,而且从他的颜容散发出祥和的神情显示,此人必然具有大慈愍心,今日想必是为了让众生种下福德善根而来乞食。我真是幸运能逢遇圣人托钵,千万不可错失良机。又思,我贫穷无财,不能以美食供佛。于是竭尽所能,取得一钵弊食,用最诚敬的心,供养佛陀。

  佛知道这位婆罗门的内心对佛德十分敬信,一心思供。于是伸手用钵接受他的供养。当时佛面露微笑,有正色光随佛笑容而出,普照大地,又从两眉间的白毫相而入。

  阿难看到这种情形,合掌长跪,请问佛说:“佛不妄笑,其笑必有因缘,愿闻佛微笑之意。”

  佛问阿难:“你看见这位老妇人,显露出最诚敬的清净心施佛饭食吗”

  “看见了,世尊。”阿难据实而答。

  佛便开示阿难说:“这位老妇人因为用敬信心施佛的缘故,未来十五劫中,不堕三恶道,获得天上、人间的富贵福乐,不可为喻,后得男子身,出家学道,成就辟支佛果,得证无余涅槃。”(智度论卷八)

  这个例子是说明凡夫用净信心布施最清净的福田—佛陀,能感得未来无量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这亦是施、受两者俱清净获福最大果报中属于较差的施报。但是对现在的凡夫众生来讲,逢佛出世,又能供养佛陀,已经是千万亿劫难值难遇的事情了。

  明白了凡夫供佛的果报,再来进一层探讨阿罗汉圣者供养诸佛所获得的果报及菩萨圣者供佛的果报,以及佛与佛之间相互赞扬、供养的意义,有何殊胜之处?便能领悟施与受间获福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6.阿罗汉供养诸佛获福最大的极限是什么?

  佛在法华会上处处为声闻弟子授记,预记声闻弟子于未来世中,当值无量诸佛出世,供佛不断,所得福德果报的极限,表现在其成佛净土的显相上。

  如佛预记舍利弗未来供养无量诸佛的果报说:“佛告舍利弗:我与你过去曾经共同逢遇二万亿尊佛出世。当时我为了追求无上佛道,经常教化于你,你也长夜发心随我受学法要。我依你的根器,方便引导你入佛法。舍利弗,我过去在二万亿尊佛出世的时候,教导你一心发愿志求佛道,你现在都忘记了,反而今天自称已经得到灭度。我现在为了再度启发你忆念宿世所发求学佛道的大悲本愿,所以在这次的法会上,为诸声闻弟子宣说大乘经法,名为妙法莲华(此以莲花的明净,来形容大法的微妙)。以此导引声闻弟子发菩萨心,求学成佛之法:凡是修此大法者,都会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与…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五)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