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护念。
舍利弗,你在未来世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劫数,将会深发成佛悲愿,往返十力世界,供养无量千万亿尊佛,奉持诸佛所说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最后福德具足,成就圆满佛果,佛号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你成佛的世界,叫做离垢,那个世界的依报大地,平坦宽正,地面上有许多宝物缀饰其间,非常的清净庄严。彼世界中,充满了福德深厚的天人众生,因为天人行善、修持所感,使得离垢世界安稳丰乐,没有灾难发生。彼世界又因人心清净、光明,致使依报大地光洁、鲜亮,净若琉璃(琉璃为地),散发出犹如黄金般的澄莹色彩……。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法教化众生。
舍利弗,被佛出世度众的时候,虽然不是像娑婆世界般的污浊,但是仍然以宿世所发大悲本愿教化罪障众生,为一切众生演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那个世界的劫名,叫做大宝庄严……。为什么叫做大宝庄严呢?因为彼世界菩萨圣众充满其国。众生若能逢遇菩萨出世,实在稀有难得,就犹如宝物般的珍贵,故称彼世界劫名为大宝。彼世界菩萨的数量,无尽无边,不可思议,除了佛的智慧力,没有人能知道有多少。当菩萨圣众欲行步时,均有宝物缀饰的莲华承接具足。为何会有这种奇异情景呢?当知彼世界中的菩萨大众,都不是初发意的新学菩萨,皆是在无量劫中,久修六度万行,已经种植深厚的定慧、德行:由广大的福德力量所感,故有净莲显相,承接具足;并且这些大菩萨在无量百千万亿尊佛出世的世界里,净修梵行,恒常为诸佛所称叹。又经常于诸佛前闻佛说法后,修学佛的广大智慧,累积了甚深的禅定力量,开发广大的神通力用,早已善知一切诸法的总持行门,具有质真无伪的清净心念,一心亿念佛道,坚固不退,像这样一意志求佛道的菩萨圣者,在彼世界太多太多了。
舍利弗,华光佛的化身寿命是十二小劫……,彼世界人民的寿命,平均也有八十劫。华光如来经过十二小劫将入涅槃之前,将会为坚满菩萨授记成佛。并嘱咐彼国的出家比丘说:这位坚满菩萨当我涅槃之后,接著在此世界成佛,佛号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彼佛世界的清净庄严,就像你成佛的世界一样。舍利弗,此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十劫,像法住世三十二十劫。”
佛亦预记目犍连未来供养无量诸佛的福德果报说:“这位大目犍连尊者,未来亦将会深发成佛道心,往返十方世界,用种种的供具供养八千诸佛,对每一尊佛恭敬、尊重、称赞。诸佛灭度后,目连发心建造八千座塔庙,高度为一千由旬(印度计里程的数目为由旬,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以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长度和宽度都是五百由旬,而且每一座塔庙都是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等七种宝物建造、装饰而成,又用无数香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绘盖、幢幡供养诸佛塔庙。目连经过八千尊佛出世后,接著又发心供养二百亿尊佛,也是像供养前述八千尊佛一样的恭敬、尊重、赞叹、起塔、建庙、供养,最后福德圆满,成就佛道,佛号为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目连成佛的世界,叫做意乐,彼世界劫名为喜满。其国土地平坦、宽正,玻璃为地(喻净土大地犹如玻璃般地莹净、透明),宝树庄严(喻净土中树木殊胜、庄严的情形,就像宝物般地稀有、珍贵),而且在目连成佛的世界里,到处可以看到从宝树上飘散像真珠一样的鲜花,同通净土各地,这朵朵的真珠华,片片晶莹剔透,光彩奕奕,将净土的自然景致引入无以形容的特殊、清净、鲜明、庄严……中。令人见之,赏心悦目,赞为观止。
意乐世界中,天人、菩萨、声闻等圣人充满其中,其数无量。佛寿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世四十小劫。”
由以上经文所述可知,在声闻行者启发无上菩提道心,实践菩萨成佛行愿时,一定会发愿到十方世界去供养无量诸佛,在诸佛世界听闻成佛之法,修学菩萨度化众生、庄严净土之行,当其福德究竟时,庄严净土之行由是圆满,而与其宿缘教化众生形成另一层次的净土教化因缘。净土的庄严显相,即是声闻行者由回小向大,发心供养诸佛,实践菩萨利生之行的过程中,获得度生福德极致的圆满表相。
7.施与受之间获福次大的省思
据菩萨地持经卷七所载,菩萨逢佛世时,因为以六种清净心供养佛,而获得无量的富乐果报。是那六种心呢?
(1)一心观想佛是无上福田。
(2)一心观想佛对众生有无上恩德。
(3)一心观想佛于一切众生中无人能比。
(4)一心观想佛于无量劫中难值难遇。
(5)一心观想佛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至尊无上。
(6)一心观想佛于世间出世间法一切具足。
菩萨因多生累劫依般若波罗蜜,获得无量禅定门及无量智慧方便门,所以经常值佛出世,念念以此六种清净心,乃至延伸无量清净心,供佛不断,累积了深厚的福德果报;因无碍般若心现前,而招感仅以一钵饭食供养十方诸佛时,十方佛前饮食之具,具足而出,远近无碍(大智度论卷三十二)。此乃指八地以上大菩萨而言(净土中的大菩萨皆具此广大福德供佛之力)。其施福果报仅次于诸佛相互助扬法化之施德。
8.施与受之间获福最大的重心点在那里?
而在施与受之间获福最大的原因,必然牵涉到施与受两者之间心力互相交感的问题。施者与受者两方面的内心越虔诚、越净洁,相互心波交融、影响的层面便愈广大、愈深细、越莹净,施主获福也越大。而福田中以佛的福德果报为最无上,当然施与受之间获福最大的启示,表现在佛与佛之间相互赞扬、供养的现相上。
(1)经典上记述佛供养佛的情形
于大乘经典中,如华严经、般若经等,经常有他方世界的诸佛菩萨前往娑婆世界以花香等供养释迦牟尼佛,以表助扬法化之德。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佛在当时说法会上,曾于大法座间熙然微笑。当佛微笑之时,有光明从佛口而出,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当时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与佛光明相应、受到佛光加持的众生,都在佛的无尽光明影现中,看见东方虚空中犹如恒河沙数般无量无尽的诸佛及清净圣众僧。相对的,东方如恒河沙数般不可思议的无尽世界中与佛光明相应、受到佛光摄持的众生,也同时看见释迦牟尼佛的色身显相及见到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闻法大众。南方虚空、西方虚空、北方虚空、东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东北方、上方、下方一切有佛出世教化的世界中,所有接收到释迦牟尼佛光明加被的众生,都相互在佛的光明普照下,看到十方世界中的无量诸佛与无数闻法的清净大众。
当时从娑婆世界的东方经过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世界,有一个清净世界,叫做多宝。多宝净土中,当时正有一尊宝积佛出世说法,而且正在为净土中的诸大菩萨演说般若波罗蜜法。那时多宝世界里有一尊菩萨,名字叫做普明。当他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光明遍照虚空,引起大地震动,又亲见释迦牟尼佛身相不离娑婆世界,却又与宝积佛的身相不隔于毫厘时,便惊异地请示佛说:“世尊!今日是什么因缘令他方佛大放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引起地大震动,又看见佛身显相在多宝净土呢?”
宝积佛回答普明菩萨说:“善男子!从多宝净土,经过西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有一个世界名叫娑婆,彼世界中现在正有一尊佛出现世间,教化众生,佛号释迦牟尼,现在正欲为出世在娑婆世界中的诸大菩萨圣众,宣说般若波罗蜜法,是释迦牟尼佛的神通力变化,引起光明遍照,大地震动,佛身显相。”
此时普明菩萨禀告宝积佛说:“世尊!我现在想到娑婆世界去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同时地想礼觐出现在彼世界中已经获得陀罗尼—总持一切法的大菩萨圣众,及于诸三昧中得到大自在的菩萨清净大众。”
佛告普明:“释迦牟尼佛现在正在娑婆世界出世说法度众,欲见佛、供佛,如今恰是时机,随你所愿,赶快去吧!”
当时宝积佛并以在净土中生长的千叶金色莲华赐与普明菩萨,嘱咐他说:“善男子!你可代表我用这朵千叶金色莲华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佛世难值,尤其出现在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更是希有。又能在秽土世界中见到菩萨大众随佛出世度众,实在难逢难遇,你要好好把握这个难得觐见佛菩萨的殊胜因缘,一心供养佛菩萨,聆听法要。”
当时普明菩萨便接受宝积佛授与的千叶金色莲花,与净土中无数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蒙受佛力的加被,并运用神足通,经过东方无数净土世界,亲见东方无数世界中的诸佛,亲自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东方诸佛。又捧持多宝净土中无数的华香、樱珞、末香、泽香、烧香、涂香、衣服、幢盖,来到娑婆世界,欲供养释迦牟尼佛。见到佛陀,向佛头面作礼;礼佛完毕,退立一旁,禀白佛说:“宝积如来请我向佛问安,愿佛在此世界广度众生,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宝积如来又授与我这朵千叶金色莲华供养世尊,请佛受纳。”
这时释迦牟尼佛接受了宝积佛供养的千叶金色莲华,又将此莲花一瓣瓣分散至东方如恒河沙数无尽的世界去供养他方无数诸佛。而且这朵千叶金色莲华,在佛的神通力及福德力摄持下,居然遍满至东方无尽的诸佛世界……。”
(2)佛佛为何互相赞叹、供养?
为何诸佛会相互赞叹、供养呢?大智度论卷十解释佛佛互相赞誉、扶持的原因说:“释迦牟尼佛最初得道的时候,便一心思惟道:我所获证的大法,甚深微妙,娑婆世界的众生愚蒙、薄福,不能测知。今天我欲度五浊恶世的众生,应当如何为众生说法呢?作此思考后,又亿念道:我应该将所证一乘法分作三分,以三乘法来应机度众。当佛做此思惟时,十方诸佛皆显现光明,赞叹他说:善哉!善哉!我等亦在十方世界五浊恶世中,分一法作三分,方便度众。这时释迦牟尼佛闻十方诸佛劝勉语声,心生大欢喜,当即称赞十方佛说:“敬礼南无诸佛。”
十方诸佛就是这样处处在有佛出世的世界,为令众生获得广大佛法利益,而恒常劝助、赞扬佛德。就因诸佛对每一尊佛及对众生有深重恩典及助扬之德,于是释迦牟尼佛用莲花供养十方诸佛,以此表示众生供养所获之福,无有胜过佛德者。并且当知释迦佛接受宝积佛供养的莲花,乃是宝积佛的功德力量所生,非是尘水中所生的莲花。相对的,前述普明菩萨乃是十住法身菩萨,由菩萨圣者由他方世界送此莲花及无数华香……来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亦是释迦牟尼佛功德力用所感,非俗世之花。
释迦牟尼佛因知十方诸佛是第一福田,所以供养,此供养之福无尽,必然胜余福德,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佛佛以其无上德行,互相供养、赞扬的原故。当知佛法中有四种布施:(甲)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乙)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丙)施者清净受者亦净,(丁)施者不净受者亦不净。现在释迦牟尼佛布施东方诸佛,正是施者与受者二俱清净的最大表相,所以此福最大,因此佛佛亲自供养十方诸佛。而且唯有佛应该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此正显示众生欲获无上施福,当于佛福田中求。
(3)诸佛为何弃舍烦恼身病不受施福?
于此产生了一个疑点!有人问:一切圣人不贪受果报,尤其二乘行者了脱生死后,更不受后有身,谁受此福?如何说施、受俱清净,施福最大呢?
当如此无漏福德虽无人消受,但其福不失,广大无边;若二乘行者回三向大,行菩萨道,宿所修福,其报无量。因诸出世圣人在深悟一切有为法无常苦空之理后,厌世心甚重,极欲舍身入涅槃,自然施福亦舍。诸佛亦以身为疮病,不贪五蕴烦恼身疮,舍放身疮,契证清净法身,所以不受报乐,因此虽有大福,亦不受报。
9.结论—回归净土
由以上所述八大点法义,当可明白施与受之间获福最大的显相,在于施者与受者之间“心力”的清净交感程度厚薄问题,而形成果报的广大或微小,有著决定性的影响力。
诚如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十八所说:“因布施者心清净广大故,纵以一条纺线供养佛,即能次第成办佛法。若心不广大,复不精勤,便不能得殊胜果报。若心清净,以其世间所乐财物而为依止,随力少施,使得一切可爱乐果。”
净土中的天人、菩萨大众,皆是身心清净。以其清净心供养诸佛,故能随力少施,即能感得无量七宝、财物、宝树、宝花、宝池……充满净土,此正是施、受俱清净,所获得广大福德果报的证明。以此施、受俱净的福德修因所感,故能在一念听闻弥陀圣名间,招感未来世的菩萨道上人天尊贵的果报,乃是无可置疑的事。
今天我们都是凡夫道上“学菩萨行”的佛弟子,如何开启一条从布施行通往佛道的学习之门,通往与弥陀此“布施入门”愿所说“在听闻佛名间”,就能与布施波罗蜜的“初发心”及“深证心”相应,生生世世在人天尊贵的果报上行菩萨道而不退转,就要看我们今世对布施法门的“发心处”和修学次第,了解与实践的功夫及“用心”有多深了。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五)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