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叁)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叁)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1.本篇說明的意義

  福德深厚的菩薩,能對諸佛的聖名,生起敬信稱念之心,因稱名功德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行菩薩道。甚至能于一念聽聞佛名功德所感,而招感未來的人天尊貴果報。

  凡夫衆生宿福淺薄,聽聞佛名,不能對諸佛聖德之名,生起強有力的敬信之忱。放在“淺信”的稱名下,無論往生淨土成發願生生世世以人間尊貴之身,行菩薩道,都難能如願。

  本願“四十叁願”,一方面是在啓示聞憶佛名的功德力量,能令衆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尊貴的果報。一方面是在說明一位悲願心重的菩薩行者能夠僅在“聽聞佛名間”,便招感來世的人天尊貴果報,一定是宿世修學“布施行”深入的大菩薩行者。

  另一方面更是在說明念佛乃大布施,因念佛者捐棄內心的貪嗔癡(內布施),施舍外在的財物(外布施),供養叁寶,廣集淨業資糧、求生淨土。當從淨土回入娑婆度衆生時,必能在聞憶佛名間,達到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行菩薩道的目的。尤其在提醒欲求往生的念佛者,在修集往生的福德資糧間,應該注意、反省自己布施修福的心態,是否有違彌陀因地度生行願布施的發心?

  凡夫念佛者,尤其應承認及警惕自己的“宿福淺薄”,不能因薄福、淺信稱名而往生淨土。

  應該在了解了不願所說的這位菩薩行者爲什麼能夠因爲“宿福牽引”—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的果報後,更應積極念佛求生淨土,並加強對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學習大菩薩行者在因地念佛間,以“布施行”爲輔,積集往生的布施福德資糧,爲自己盡未來際的菩薩道上,奠定生生世世投生尊貴家的佛道度生根基,才能與本願所說的菩薩行者在聽聞佛名間,生生世世感招人天尊貴的果報相應。

  前篇談及凡夫學佛者修學布施的次第,是從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心施的內容下手入門,進而就要認識布施法門許多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習心態。

  不論初機念佛者與初機佛教徒,或者自稱已信佛多年,但布施的發心一直停留在佛道外,不能入門的佛弟子,以及依念佛者修積淨業資糧的布施心態來講,基本觀念的探討,是非常重要的,萬萬不可輕忽自己目前“布施的發心”!

  我們應該深刻地體認,現代大多數的佛弟子,學佛程度不能提升,都是因爲入門的基礎沒有紮穩,才會似是而非地自稱是老居士成老參學者,而卻仍然是個“初學者”猶不自知。故有必要將本願所說大菩薩聽聞佛名前的因地入門修持問題—布施行,來爲初學者分辨“布施波羅蜜”的基礎,以正視聽。

  2.你願意走那一條布施路線?

  我們看現在的初機念佛者及大多數的佛弟子在布施時,都是走“入世布施相”的路線,而與佛道毫不相應。原因就出在對“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意義”不了解。首先就來說明什麼是“入世布施相”?同樣與前兩篇所說是站在布施者“發心”的觀點而言。即是指“塵欲心重”不思出世修行法的布施者而言。念佛者若是將自己布施的發心落入“入世布施相”的範圍,是與本願所說菩薩布施的因地發心不相應的,不能因“入世的布施福德果報”而往生淨土。而做入世布施相的意義,又可區分出兩種布施發心。

  (1)布施有兩種人

  一種是布施者對受施者以財、物等布施,而對受施者生出敬信心、福田心、施舍心,歡喜布施,無有悭貪、吝惜、悔施之意,具足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貪”等與布施善心相應的身口意業行,便稱爲清淨布施行爲。反過來說,不與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貪”等四種心態相應的布施行爲,就叫做不清淨布施,即是不淨施之意(智度論卷二十九)。

  (2)你有以下所說叁十二種不淨施心態中的幾種?

  大乘經論將不淨施的種種心態區分出來,正顯示出現在廣大的布施者(不論外道或佛教徒)種種與佛道不相應的布施心態。身爲佛弟子,若想求一世往生淨土,或者想發願繼續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都應該好好反省,自己在布施時,有無以下所說數點不清淨布施發心的其中幾種?

  《1》你皈依佛門後,是否因不明佛理,仍然做沒有選擇性的布施。如鬼神廟、道教、一貫道……,統統布施,而結下許多未來障道的因緣?(按:佛末曾說過不可布施外道,今僅就不淨施心態做反省)。

  《2》你會爲了向佛祈求錢財,因有所爲而布施嗎?

  《3》你會因爲愧對他人,爲了彌補自己對他人的愧咎之心而布施嗎?

  《4》你會因爲在旁看見有人布施,被好施者嫌責,或怕好施者嫌責自己不發心布施,而跟進布施嗎?

  《5》你會因爲畏懼受施的“對方”而勉強布施嗎?

  《6》你會爲了取悅他人而布施嗎?

  《7》你會因爲身患重病、怕死而布施叁寶祈求長命或祈求來世善果嗎?

  《8》你會因爲受到鬼神影響(如乩童作法、扶鸾消災)而歡喜布施嗎?

  《9》你會因爲自恃富貴多財應該廣爲布施而行惠施之道嗎?

  《10》你會因爲看見朋友布施,爲了自己“面子”,加倍布施,以此增強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嗎?

  《11》你會因爲在布施後,與受施人有仇恨未解,而嫉妒、嗔恚受施者嗎?

  《12》你會因爲仗著自己財多勢大而以憍慢自負之心行布施嗎?

  《13》你會爲了沽名釣譽,假借慈善或佛教名義廣行布施嗎?

  《14》你會爲了在叁寶中求福,祈求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婚姻幸福等視願而行布施嗎?

  《15》你會因爲碰上身體不適,或因爲父母、子女、朋友……有難、生病,爲了解難、解病、求吉而行布施嗎?

  《16》你會爲了吸引、拉攏信衆、徒弟,有目的而行布施嗎?

  《17》你會因爲布施的對象是貧窮患者,而對他生出輕賤不敬之心嗎?

  《18》你會因爲事先得知施與受施者能獲得權勢而歡喜布施嗎?

  《19》你會因爲畏懼錢財被人偷盜而布施嗎?

  《20》你會因爲身邊有閑錢,放著無用而布施嗎?

  《21》你會因爲被受施者以惡口诃罵、索錢而布施嗎?

  《22》你會因爲親愛、憐惜對方而布施嗎?

  《23》你會因爲死之將至,擔心錢財去向而布施嗎?

  《24》你會爲了求得好名譽,受人重視,列爲好人好事代表而蓄意布施嗎?

  《25》你會因爲事先預知在某種場合布施後,能獲得尊貴之名而布施嗎?

  《26》你會因爲知道受施的對象具有優秀才華,超勝于你,而在布施後,嫉妒他嗎?

  《27》你會因爲對受施者有所要求,欲求得財勢而行布施嗎?

  《28》你會有:“庸俗小人,以愚賤之身,尚知布施之理,何況我德高望重怎可不行布施”的想法嗎?

  《29》你會有:“只要我布施此人,此人必一心向我,受我指使”的想法,而行布施嗎?

  《30》你會因爲結識之友皆是樂善好施者,爲鞏固友誼,而行布施嗎?

  《31》你會因爲獲知:“我的怨親債屬,因爲力行布施,名噪一時,名聲勝我。”心生嫉妒,也要以牙還牙,以布施之道,貪求聲名利祿,而行施舍嗎?

  《32》你會有:“只要我布施少物,就能獲得千萬億倍的福德果報”的心理。因貪求樂報而行布施嗎?

  如果你雖然皈依佛門,而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後,仍有上述種種不淨施的心態與未述及的種種不清淨布施之心,皆與佛道不相應。或者有人自認已經發菩薩心,已在廣積淨業資糧,而依然有以上一種或數種不淨施心態而不自知,正代表著你“心思散亂”,尚未認識布施修學的次第。雖然來生可獲得富貴果報,但因此富貴因緣,而使你又增加許多造作墮落惡道的逆增上緣。這種富貴果報不是出世清淨之福,不與本願所說的菩薩因宿世布施之福深厚,而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的出世菩薩行願相應。

  依般若經論說,任何欲往佛道前進的佛弟子,在布施時,皆應去除以上所說種種與佛道不相應的心態,修學、觀照與佛道相應的布施“心法”,才能從今生起,真正踏上學佛的正途。

  3.你明白自己今世貧窮或富有的原因嗎?

  爲什麼有的人會出生在貧窮人家,有的人會生長在富貴人家?有的人雖然辛勞工作,卻賺錢有限;有的人工作輕松,卻進財不難?有的人……。當然這其中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前世有沒有種植布施功德,卻對今世的貧賤富貴有著直接的影響力。

  佛在世時,曾經有一個叫做阿那邠邸的長者,就自己家庭貧窮的現況,請問佛說:“佛!我雖然不像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但是我仍知應當經常隨力做布施功德,我很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使我今世貧窮苦命。爲什麼我經常行布施,而我現在的飲食卻仍然粗糙不堪,沒有獲得改善呢?”

  佛回答長者說:“你今生布施的功德,是積蓄來世的福德資糧,不是在今生就能看到成果。你必須明白,布施的福報,不是在于你用好的食物布施或者不好的食物布施,也不是在于你布施食物的多少,而是在于你布施時候的“發心”。你應該經常檢討自己:在你布施時,是不是用不恭敬的心布施?是不是沒有將布施的功德回向求福?如果當你布施時,是用不誠意、不恭敬、不發願、不回向、沒有信心的輕蔑態度行布施,來世雖然會有福報,但是福德薄少,有福卻看似窮人;雖有仆從奴婢隨身,但仆從、下人都對你有口無心,不忠于你。又由于自己勤儉成性,叁餐飲食,卻仍然像窮人一樣的粗淡不良。一生只知道做金錢的奴隸,從來沒有享福過……。

  “長者!你今生不如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是前世少種布施因緣及布施時沒有信願心的布施行爲所致。如果你今生布施時,仍然用輕率心、不敬心布施,來世縱然財富無量,但是易得易失,不能常有。從現在開始,你應當要用恭敬心、誠意心、欺善心來行布施,發願求福,來世你的生活,一定會像大富人家一樣的家財萬貫,享用不盡……。”(增一阿含經)

  從佛開示長者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布施的廣大福報,是建立在堅固的信…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叁)現代人布施的態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