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
1.本篇说明的意义
福德深厚的菩萨,能对诸佛的圣名,生起敬信称念之心,因称名功德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行菩萨道。甚至能于一念听闻佛名功德所感,而招感未来的人天尊贵果报。
凡夫众生宿福浅薄,听闻佛名,不能对诸佛圣德之名,生起强有力的敬信之忱。放在“浅信”的称名下,无论往生净土成发愿生生世世以人间尊贵之身,行菩萨道,都难能如愿。
本愿“四十三愿”,一方面是在启示闻忆佛名的功德力量,能令众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尊贵的果报。一方面是在说明一位悲愿心重的菩萨行者能够仅在“听闻佛名间”,便招感来世的人天尊贵果报,一定是宿世修学“布施行”深入的大菩萨行者。
另一方面更是在说明念佛乃大布施,因念佛者捐弃内心的贪嗔痴(内布施),施舍外在的财物(外布施),供养三宝,广集净业资粮、求生净土。当从净土回入娑婆度众生时,必能在闻忆佛名间,达到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行菩萨道的目的。尤其在提醒欲求往生的念佛者,在修集往生的福德资粮间,应该注意、反省自己布施修福的心态,是否有违弥陀因地度生行愿布施的发心?
凡夫念佛者,尤其应承认及警惕自己的“宿福浅薄”,不能因薄福、浅信称名而往生净土。
应该在了解了不愿所说的这位菩萨行者为什么能够因为“宿福牵引”—在听闻佛名间,就能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的果报后,更应积极念佛求生净土,并加强对布施波罗蜜的修学—学习大菩萨行者在因地念佛间,以“布施行”为辅,积集往生的布施福德资粮,为自己尽未来际的菩萨道上,奠定生生世世投生尊贵家的佛道度生根基,才能与本愿所说的菩萨行者在听闻佛名间,生生世世感招人天尊贵的果报相应。
前篇谈及凡夫学佛者修学布施的次第,是从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心施的内容下手入门,进而就要认识布施法门许多非常重要的基础学习心态。
不论初机念佛者与初机佛教徒,或者自称已信佛多年,但布施的发心一直停留在佛道外,不能入门的佛弟子,以及依念佛者修积净业资粮的布施心态来讲,基本观念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可轻忽自己目前“布施的发心”!
我们应该深刻地体认,现代大多数的佛弟子,学佛程度不能提升,都是因为入门的基础没有扎稳,才会似是而非地自称是老居士成老参学者,而却仍然是个“初学者”犹不自知。故有必要将本愿所说大菩萨听闻佛名前的因地入门修持问题—布施行,来为初学者分辨“布施波罗蜜”的基础,以正视听。
2.你愿意走那一条布施路线?
我们看现在的初机念佛者及大多数的佛弟子在布施时,都是走“入世布施相”的路线,而与佛道毫不相应。原因就出在对“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意义”不了解。首先就来说明什么是“入世布施相”?同样与前两篇所说是站在布施者“发心”的观点而言。即是指“尘欲心重”不思出世修行法的布施者而言。念佛者若是将自己布施的发心落入“入世布施相”的范围,是与本愿所说菩萨布施的因地发心不相应的,不能因“入世的布施福德果报”而往生净土。而做入世布施相的意义,又可区分出两种布施发心。
(1)布施有两种人
一种是布施者对受施者以财、物等布施,而对受施者生出敬信心、福田心、施舍心,欢喜布施,无有悭贪、吝惜、悔施之意,具足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贪”等与布施善心相应的身口意业行,便称为清净布施行为。反过来说,不与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贪”等四种心态相应的布施行为,就叫做不清净布施,即是不净施之意(智度论卷二十九)。
(2)你有以下所说三十二种不净施心态中的几种?
大乘经论将不净施的种种心态区分出来,正显示出现在广大的布施者(不论外道或佛教徒)种种与佛道不相应的布施心态。身为佛弟子,若想求一世往生净土,或者想发愿继续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都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在布施时,有无以下所说数点不清净布施发心的其中几种?
《1》你皈依佛门后,是否因不明佛理,仍然做没有选择性的布施。如鬼神庙、道教、一贯道……,统统布施,而结下许多未来障道的因缘?(按:佛末曾说过不可布施外道,今仅就不净施心态做反省)。
《2》你会为了向佛祈求钱财,因有所为而布施吗?
《3》你会因为愧对他人,为了弥补自己对他人的愧咎之心而布施吗?
《4》你会因为在旁看见有人布施,被好施者嫌责,或怕好施者嫌责自己不发心布施,而跟进布施吗?
《5》你会因为畏惧受施的“对方”而勉强布施吗?
《6》你会为了取悦他人而布施吗?
《7》你会因为身患重病、怕死而布施三宝祈求长命或祈求来世善果吗?
《8》你会因为受到鬼神影响(如乩童作法、扶鸾消灾)而欢喜布施吗?
《9》你会因为自恃富贵多财应该广为布施而行惠施之道吗?
《10》你会因为看见朋友布施,为了自己“面子”,加倍布施,以此增强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吗?
《11》你会因为在布施后,与受施人有仇恨未解,而嫉妒、嗔恚受施者吗?
《12》你会因为仗著自己财多势大而以憍慢自负之心行布施吗?
《13》你会为了沽名钓誉,假借慈善或佛教名义广行布施吗?
《14》你会为了在三宝中求福,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婚姻幸福等视愿而行布施吗?
《15》你会因为碰上身体不适,或因为父母、子女、朋友……有难、生病,为了解难、解病、求吉而行布施吗?
《16》你会为了吸引、拉拢信众、徒弟,有目的而行布施吗?
《17》你会因为布施的对象是贫穷患者,而对他生出轻贱不敬之心吗?
《18》你会因为事先得知施与受施者能获得权势而欢喜布施吗?
《19》你会因为畏惧钱财被人偷盗而布施吗?
《20》你会因为身边有闲钱,放著无用而布施吗?
《21》你会因为被受施者以恶口诃骂、索钱而布施吗?
《22》你会因为亲爱、怜惜对方而布施吗?
《23》你会因为死之将至,担心钱财去向而布施吗?
《24》你会为了求得好名誉,受人重视,列为好人好事代表而蓄意布施吗?
《25》你会因为事先预知在某种场合布施后,能获得尊贵之名而布施吗?
《26》你会因为知道受施的对象具有优秀才华,超胜于你,而在布施后,嫉妒他吗?
《27》你会因为对受施者有所要求,欲求得财势而行布施吗?
《28》你会有:“庸俗小人,以愚贱之身,尚知布施之理,何况我德高望重怎可不行布施”的想法吗?
《29》你会有:“只要我布施此人,此人必一心向我,受我指使”的想法,而行布施吗?
《30》你会因为结识之友皆是乐善好施者,为巩固友谊,而行布施吗?
《31》你会因为获知:“我的怨亲债属,因为力行布施,名噪一时,名声胜我。”心生嫉妒,也要以牙还牙,以布施之道,贪求声名利禄,而行施舍吗?
《32》你会有:“只要我布施少物,就能获得千万亿倍的福德果报”的心理。因贪求乐报而行布施吗?
如果你虽然皈依佛门,而在布施前、布施时、布施后,仍有上述种种不净施的心态与未述及的种种不清净布施之心,皆与佛道不相应。或者有人自认已经发菩萨心,已在广积净业资粮,而依然有以上一种或数种不净施心态而不自知,正代表著你“心思散乱”,尚未认识布施修学的次第。虽然来生可获得富贵果报,但因此富贵因缘,而使你又增加许多造作堕落恶道的逆增上缘。这种富贵果报不是出世清净之福,不与本愿所说的菩萨因宿世布施之福深厚,而在听闻佛名间,就能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的出世菩萨行愿相应。
依般若经论说,任何欲往佛道前进的佛弟子,在布施时,皆应去除以上所说种种与佛道不相应的心态,修学、观照与佛道相应的布施“心法”,才能从今生起,真正踏上学佛的正途。
3.你明白自己今世贫穷或富有的原因吗?
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生在贫穷人家,有的人会生长在富贵人家?有的人虽然辛劳工作,却赚钱有限;有的人工作轻松,却进财不难?有的人……。当然这其中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前世有没有种植布施功德,却对今世的贫贱富贵有著直接的影响力。
佛在世时,曾经有一个叫做阿那邠邸的长者,就自己家庭贫穷的现况,请问佛说:“佛!我虽然不像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但是我仍知应当经常随力做布施功德,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今世贫穷苦命。为什么我经常行布施,而我现在的饮食却仍然粗糙不堪,没有获得改善呢?”
佛回答长者说:“你今生布施的功德,是积蓄来世的福德资粮,不是在今生就能看到成果。你必须明白,布施的福报,不是在于你用好的食物布施或者不好的食物布施,也不是在于你布施食物的多少,而是在于你布施时候的“发心”。你应该经常检讨自己:在你布施时,是不是用不恭敬的心布施?是不是没有将布施的功德回向求福?如果当你布施时,是用不诚意、不恭敬、不发愿、不回向、没有信心的轻蔑态度行布施,来世虽然会有福报,但是福德薄少,有福却看似穷人;虽有仆从奴婢随身,但仆从、下人都对你有口无心,不忠于你。又由于自己勤俭成性,三餐饮食,却仍然像穷人一样的粗淡不良。一生只知道做金钱的奴隶,从来没有享福过……。
“长者!你今生不如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是前世少种布施因缘及布施时没有信愿心的布施行为所致。如果你今生布施时,仍然用轻率心、不敬心布施,来世纵然财富无量,但是易得易失,不能常有。从现在开始,你应当要用恭敬心、诚意心、欺善心来行布施,发愿求福,来世你的生活,一定会像大富人家一样的家财万贯,享用不尽……。”(增一阿含经)
从佛开示长者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布施的广大福报,是建立在坚固的信…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