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P2

  ..续本文上一页愿心上,而不是在于布施财物的多寡!大家可记得佛在世时,贫穷老妇点灯供佛的故事?如果我们在布施时,能够像那位贫穷老妇一样的用一颗虔诚供佛求福的心来布施三宝,未来所得的福德果报,就能像那位老妇供佛的油灯一样,长明不灭,受用无穷!终能与不愿所说的菩萨因地的布施“发心”相应。凡是欲在佛门中求福的善男信女,有没有留意到自己在布施时的发心是否有如上述所说的具备诚敬、欢喜的求福心呢?或者根本是停留在“不净施”的阶段呢?

  4.你知佛为何不因说法而接受人供养吗?

  杂阿含经卷四(一九八)及智度论卷二十二曾载,佛在世时,有一次,于印度的拘萨罗国游行至那罗聚落托钵,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看见佛陀走来求乞,心生不敬。俟佛为其开导后,认为佛所说法言之有理,便以满钵香美饮食,供养世尊。佛为其开示说:“我不因说法,接受此食,但为利益众生而说法。”

  如是为婆罗门广说净施之道。又说:“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

  于是教婆罗门手持此食放在无虫水中及少长杂草的地面上。不料此食刚倒入无虫水内,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啾啾作声,宛如熟铁丸投入冷水中,隆声大作,烟气四起一般(这代表受者不净之报,犹如遭受大火烧身一样的难以消受。)

  婆罗门自思:这是佛的大德大力所感,才能使此饮食做如是神变,真是奇特!自从见佛食钵显现瑞应后,婆罗门对佛的修持德操,信心倍增,随佛出家……。

  由上得知,佛不因说法,有求于人而受人供养。这个例子亦是暗示当时及后世的出家弟子,不可因为贪得众生财物,有求于人而为众生说法,有违说法度众的“本意”。

  5.你有听法后才布施的习惯吗?

  相对的,供养者在闻法当中考量过出家众的程度,符合自己供养标准,才发心布施,内心先有“睥睨、试探”的心态,就是不净施。

  尤其现在的信众到佛寺参加法会、听法、挂单……等,皆有“临走之前”才布施的习惯,无形之间形成一种与出家众“交易”的心理而不自觉。有交易的心态,就是不净施。这种布施行为,来世所获福德果报,小之又十,迅速消失。

  可以说现在的布施者,少有以清净心惠施的时刻。我们可以常常听到现代人到佛寺做布施,便称为“投资”,而不是布施。投资之后,内心就等著现实利益的回收。于是设立种种名目、头衔来监督出家众或受施者如何调度财物的去向……。

  现世的布施者在布施时“心不清净”,或者受施者甚至说法者在度众生时“心不清净”,这本是双方面因名利的牵缠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乃是末法众生共业所成,不可抗拒,也无法改变。虽然共业不可转,但是有心往佛道上前进的佛弟子,却一定能在初发心布施时,便学习在闻法前及到佛寺时,即先以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供养说法者及常住僧众。革除闻法后才以“不净心”布施的行为,及与僧众交易的布施心态。以此清净布施发心,念念持续,终生不断,回向净土,一定能创造共业中的别业果报,超脱五浊恶世,到净土世界去,随佛修行。

  6.你有布施后悔施的情形吗?

  (1)布施后又悔施的实例

  佛曾开示布施后又悔施所获得的果报问题。佛说,过去在印度的舍卫城中,有一位婆提长者,财富无量;染疾命终后,因无有子嗣,生前所有财宝,全数充公。当时波斯匿王就其生前虽拥有无数财富,但每日所食之物,却极为粗糙,所著衣服,垢坌不净,所乘车骑,极为瘦弱,这种有财不能享用的怪异现象,请示于佛。

  佛回答说:“这是悭贪之人,以贪吝、悔施之心行布施之法所获得的果报。这位婆提长者死后已堕啼哭大地狱中,受其依布施致富而再造的悭吝咒恶之报。”

  佛于是为波斯匿王说其宿世所修福业,生此富贵之家的宿因说:过去此长者曾经生逢迦叶佛出世,投生舍卫城中,为田家之子。当时迦叶佛涅槃后,有一位辟支佛出世(修行证果之人),路经长者家托钵。长者看见辟支佛在门外站立,便以欢喜心施食与辟支佛。辟支佛得食后,立即以神足通飞升虚空而去。

  当时长者见到辟支佛现神变,心生景仰,发誓愿说:愿我以此施食功德,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恶道,财富具足。

  后来长者遇一机缘,又生悔心,咒骂辟支佛说,宁可布施予奴仆,也不应布施给秃头道人饮食!

  因为长者施食时曾发愿,愿获无量财宝,所生之处,不堕恶道,便应愿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富贵之家,无虞匮乏。但后来又生悔心,故虽拥有极富之位,却生而不乐于财富五乐之中享用,饮食粗糙,穿戴不足,有钱不愿供给父母、尊长、兄弟、妻子、仆从、朋友等享用,也不愿布施修道之人。看似富贵,赏与贫人无异。(增一阿含经卷十三)

  这个例子正反映现代人布施又侮施的广大事实。你是否有布施后又悔施的经验呢?若有,一定要好好在佛前忏悔,不可再犯。否则佛道与你永远无缘。

  而要如何证明周遭的人,甚至自己有宿世布施后又悔施的因果呢?只要看看别人或自己是否有拥有财富而又悭贪吝施,拥有钱财而生活却似穷人、一毛不拔的习气,便可证明他人或自己是不是一个宿有布施后又悔施经验,甚至习惯悔施的庸俗凡夫了!

  (2)为什么一般人布施曾有悔施的情形呢?

  而一般入布施后,为什么会悔施呢?其原因就出在以贪著心布施的发心上。

  我们看现代人那一个不是以“贪著心”布施的?只是“贪染之心”有轻重之分而已。

  一般人在布施后,因为于脑海里一直有:“我做过很多布施功德。”“这个人曾经接受过我的供养”的念头,于是遇到与受施者有不称心的事情发生,便会加重嗔怒对方,认为:“我对你有恩,你居然不感恩于我,跟我作对。”于是双方由恩人变为“怨家”。严重者甚至形成生死逼害,誓不两立的情形,

  若是你供养的是善人(道人),有求吉凶于他,只要他有一次对你“算不准”,你一定讥嫌他,乃至后悔供养他。(智度论卷九十四)

  凡此种种因“著心”布施后,悔施的现象,都是布施者为自己制造来世获得“富中贫人”或堕落恶道的引因。佛有此真知灼见,故教导众生于布施时,要以“无惜、无悔”的心行布施,千万不可将布施的善因,转为堕落恶道的陷阱。

  如果明白了这层道理,仍然悔施心重,难断难改,因今生的荣华富贵成为来世自掘恶业果报的坟场,这种短暂的富贵之乐,又何足恃呢!?

  7.有许多人广做布施却堕落恶道之中,你相信吗?

  虽然现代有许多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但不一定就会获得人天的富贵果报,甚至因此而堕落恶道,你相信吗?

  般若经论上依不净施的种种心态所获得的果报,归纳成七种,正说明现代广大的布施者,堕落恶道的原因:

  (1)有许多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来广行布施。如利用鞭打、拷掠、闭系、绑票、枉法……等戕害众生的方式榨取钱财,而以此“贪心、嗔心、黑心”骗取来的财物,广作布施功德。命终之后,并不因此而获得人天的富贵果报,反而堕落畜生道中,“形负重鞭”,受人鞭策、羁绊、乘骑。但是仍然当得“好屋、好食”,供给丰富,受人尊重。

  (2)有许多人在平常做人时,便多怀嗔恚,心曲不瑞:布施时仍然将此当作一种投机事业;若是布施(投资)的对象与自己发生利害冲突时,便会心怀嗔恨,怒骂受施者。以这种意图不轨,嗔怒在心的心态布施,虽然自认广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后堕落恶道龙中,不过依然能得妙食好色,享有龙宫七宝宫殿的尊贵住处。

  (3)有许多人平素憍慢心重,自命清高,自以为是,虽然广作布施,但是自诩:“我是大财主,我是大施主。”走到各处,人人逢迎巴结,无形中却增长自己不少憍慢心而不自知;若是受施者稍微轻慢于己,便怒火中烧,后悔布施。命终之后,堕落恶道中的金翅鸟中,常得飞行自在,又有如意宝珠作为身上的璎珞装饰,种种所需,无不变化万端,称心随意。

  (4)有许多官场之人,用自己贪污、贿赂……以及种种违背法治、滥取民膏的财物,广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后却坠入鬼神道中,成为鸠槃荼鬼,常能变化种种五尘幻境,赏心自娱。

  (5)有许多人平时狠戾凶暴,好食酒肉,虽然也有广作布施的情形;但是布施时、布施后,仍然狠戾凶暴,嗜好酒肉;命终之后,坠入恶道之中,为地行夜叉鬼类,依然获得种种欢欣之乐自娱与上好饮食。

  (6)有许多人生性强蛮横行,刚愎自用,虽然亦能布施车马及财物等解决受施者的交通及民生问题;但是强梁之性难改;命终之后,堕入恶道中的虚空夜叉鬼类,能以大力神通自在飞行,所至如风过境。

  (7)有许多人妒嫉心重,贪借财物,又好诤讼是非,虽然用种种上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等物,广作布施之福,但是施前、施时、施后,心有不甘,吝惜财物,后悔布施,是非不断……。死后坠入恶道中的宫观飞行夜叉类,依旧拥有种种欢乐自娱及使身之物,不失布施富乐之果。(大智度论卷十二)

  8.重视成佛道路的第一步

  以上七种布施果报及种种布施行为,正反映出末法时代无论外道与佛教中,各式各类的众生,以千差万别的布施心态,所获得无量差异的布施成果。亦明白地显示现在的念佛者及行施者在布施时,要想积集未来人天尊贵果报的佛道资粮,恐怕要多下一点功夫。

  凡是正在行布施、欲布施、欲往佛道走的佛弟子,皆应警惕、反省自己在布施前、布施时、布施后,有无本篇所说不净施心态的潜伏、延续、震荡!而令自己布施的美意,蒙上黑暗的阴影,产生堕入黑暗业网的倾向……,难以自拔。警之!醒之!

  以上所述,虽是一个佛弟子最初步入佛道的入门基础,但是唯有跨出的第一步阶梯稳固,才能平平稳稳地登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坚稳扎实地往前走—走向光明的成佛彼岸,而与本愿所说的菩萨因地布施发心相应。

  如果佛弟子在跨出第一步“学布施”的“初发心”,就“不小心”、“错用心”、“走错路”、“投错胎”!那么请问什么才是成佛道路的“初步基础”呢?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