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及果报问题
1.布施有三种学习层次
任何人学布施,一定从三种次第开始学习:一是物施,二是供养恭敬施,三是法施。
(1)什么是物施?
包括用珍宝、衣食、头目脑髓等一切内外所有身物,尽以布施,就叫做物施。
(2)什么是供养恭敬施?
凡是对三宝发出希欲、迎请、恭送、敬仰、赞叹、绕佛、供养等信心清净、虔敬礼拜的行为,就叫做供养恭敬施。
(3)什么是法施?
凡是有关传授佛道的语言、论议、诵读、讲说、除疑、问答、授人戒法等种种施舍行为,就称为法施。
每一个人欲行布施,皆是从最易做到的“物施”开始行施。物施的第一步,便是“食施”,次是“衣物施”。而此“食施”与“衣物施”又称为“外布施”。头目、脑髓、身躯等虽亦称为“物施”,但是属于众生的“身内之物”,远比身外之物布施为难,所以又称“内布施”。(本文先说明外布施,后续“布施圆满愿”将对“内布施”有详细说明。)(智度论卷十二)
第一的“食施”与“衣物施”是世间上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第二的“供养恭敬施”就必须是皈依入门的佛弟子“才有希望”做到。第三的“法施”则是必须明了佛理的“善知识”才能实践。当这三种布施,都能做到圆满的程度,便称为布施波罗蜜满足。因布施波罗蜜满足,而渡布施河到达成佛的彼岸。而如何证明修行者依布施修持次第的学习,确实显发“布施圆满相”,抵达成佛的彼岸呢?这是下一个愿(二十四—布施圆满愿)所要表达的内容。本篇旨在说明与世间的布施法门善报相应的学习次第(但并不与佛道相应)。
2.与布施福德相应的初步修行条件
而凡夫众生要如何发心布施—行物施,才能称为布施的福德果报相应的初步修行条件呢?一定要三种因缘具足,才能称为布施因缘成就。
(1)当你对布施的发心产生清净信心的时候。
(2)当你有财物而不贪执财物的时候。
(3)当对方是“清净福田者”,而你亦认定对方能让你培植清净福田的时候。
任何人在布施时,这三种因缘具备,才能令我们成就最初的布施功德果报。
由此想见,现在绝大多数的布施者,都未踏入布施的大门,与布施的福德之门毫不相应。
3.世间人布施发心的引进次第
当我们布施时,因布施的对象不同,而使布施的发心也不同,一般人布施的心态,大体上可区分为三种引进次第:
(1)怜愍施
当我们布施贫穷、下贱之人及恶道畜生时,一定会生出怜愍之心行施舍。而此惠施贫贱者,亦是世间人认为最有意义,最欢喜行施的对象。
(2)恭敬怜愍施
当我们布施的对象是衰老或贫病的阿罗汉或辟支佛乃至修行者时,心中的感受一定是怜愍与恭敬交加,所以称为恭敬怜愍施。这是世间人及佛弟子发心布施时共有的现象。
(3)恭敬施
当我们布施的对象是佛及成就法身菩萨等圣人及二乘修行人时,一定会生出非常恭敬的心行供养。此是佛弟子才肯发心及把握机会去做。
由此可知,凡夫因布施的对象不同,而使布施时的心态受影响,而产生三种布施我心的引进次第:因布施时的心态随人而异,所以虽然是布施同样一个人,而使得布施的果报产生千差万别的不同。
(4)父母亲人应该以何种心情供养已出家的儿女?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曾载,在过去印度有一个蜜絺罗国,其国太子发心出家学道,得证辟支佛果。证果后,欲度父母信佛,便返回本国王宫,住在父王造立的园馆中,受父王供养。辟支佛太子涅槃后,父王将其尸身荼毗,重新建筑一座大神祠供养舍利,又将太子故居园馆重新整修,纪念太子。由此供养辟支佛因缘,国王死后数百千生投生为转轮圣王及转生为欲界帝释天王乃至色界梵天王。
当时国王不知其儿已证辟支佛果,乃是以爱儿心供养辟支佛。若其父知儿子已证辟支佛果,发恭敬心供养,其福德果报更是不可限量。
这是将圣人当作爱子,发爱儿心供养的特殊例于。由此可知,供养者“一念发心”不同,便会形成相当差距的福德果报。亦正是警惕现代的布施者,应该相当注意自己供养三宝的“发心”,是出自恭敬心?或是怜愍心?抑是恭敬又怜愍的“复杂情绪”供养修行人呢?若是自己有亲人出家,绝对不可再将他当作俗家亲眷般的态度来供养他,这是有损自己来世福德及制造与出家子女来世再结情缘的机会,致使双方在亲情的纠缠中,不得解脱。你愿意制造令自己的出家亲人来世再次沦为尘世俗人的业报吗?这是一个学佛者最好调整以“俗心”供养出家亲人的考验时刻!
(5)供养修行人时为何不可发愿与他结为夫妻?
还有一种特殊情形,就是在供养修行人时,发愿要与受施者生生世世结为夫妇,这亦是“恭敬又怜爱”的布施发心之一种。
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一曾载,释迦牟尼佛自述,过去修行时,曾出生在锭光佛出世的时代,投生为一位梵志。有一天,梵志欲发心供养佛,但当时国王有令:凡贩卖香华者,定以重罚处之。梵志苦无鲜花供佛,偶然看见一名叫做善味的婆罗门女,手上拿著五枚香华,正要插入水瓶中,于是向善味买花供佛。善味以大王有严教,不得卖花为拒。梵志便向善味介绍锭光如来的无量功德修证之理。
善味女反问:“如果供佛有功德,你欲求何等福德?”
梵志回答:“愿以供佛功德,来世如锭光如来一样的获得定慧具足的果报。”
善味于是对梵志生出爱幕之意说:“如果你愿意与我生生世世结为夫妇,我便将这五枚鲜花送给你供佛。”
梵志不肯。善味乃强调说:“我不是想今生做你的妻子,而是来世与你结为夫妻。”
梵志表明心意说:“我是修离欲行的菩萨行者,当知菩萨所行,无有爱惜,你若发愿做我妻子,必坏我菩萨行愿。”
善味坚定地说:“虽然我发愿做你的妻子,但绝封不会毁坏你布施之意。就算你将我施与他人,我也不会恨你。”
说完此话,梵志默许。于是以五百金钱向善味买了五枚鲜花。就在与其共同发愿,结为夫妇后,各自离去。
这是布施者供养修行人时,另一种特殊的发愿情形。这种咒愿,以现在的凡夫众生来说,万万使不得。因为我们宿世已经与无数众生结下牵扯不清的情种缠缘,未来都会一一现前、报应,牵缠不休。何况是现在及未来再发愿、再缠结的父母、儿女、夫妻情缘,更是不可计数,甚难了断。尤其在末法的今天供养修行人,更不可发愿要做他的妻子、丈夫、儿女十父母……去纠缠他,扰乱他修行。因为现在的修行人,心志不似古时修道人般的坚定、清净,施主只能发愿将此布施供养功德,回向佛道,或回向净土,从此超脱女人身、烦恼身、情欲身,踏上佛道解脱之路,才是凡夫学布施发心的正途,而进入“本愿”菩萨因地学布施的正门。
若是布施者发心供养时,内心存有丝毫的爱幕、怜惜受施者的念头,都已经与受施者未来结下不清净的“凡夫情缘”。可不慎哉!(按大菩萨证无生法忍时,无量有善根的众生,皆发愿做菩萨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知识、朋友,那是另当别论,后续愿中将有说明,见大般若经卷四。)
4.凡夫学菩萨布施对象的先后次序
凡夫欲学菩萨行布施,惠施对象的先后次序,首先依获福的深浅而发心修学,这是任何人发心学布施的常法。如智度论卷八十七说:“初学菩萨布施一定先供养诸佛、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及诸圣人;若是生无逢遇圣人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戒、精进、禅定,具有智慧、离欲、清净的圣人为对象;倘若生无此等圣人出世,便以布施一切正在出家的佛弟子为对象;若是生无出家僧伽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五戒、行十善,受持一日戒法及皈依佛门的弟子为对象;倘若生无此等人出世,便以布施不正不邪的中庸人为对象;倘若生无此人,乃以布施五逆恶人及所有畜生为对象。佛弟子只要生逢有众生在世间,便不可一日不修布施之行,间断学习菩萨用布施摄受一切众生向善向道的慈心悲愿。”
5.佛从未说过不可布施外道
过去佛陀住在印度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时,曾经有一位名叫尸利掘的长者前来皈依佛陀。皈依之时,在闻法当下,即证初果。于是禀白佛说:“我从今以后,不再转信外道异学所说言教,不再供养外道在家、出家行者。”
佛言:“不可有这种想法,长者虽然依佛门得度,但对有德的外道行者,仍应供养,难道你未曾听过布施畜生,福报难量,何况布施人类?”(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
又有一次,佛陀率领僧众居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外道见佛多受供养,嫉妒在心,到处散播谣言,诽谤佛说:“沙门瞿昙(佛的名字),为了多得供养,诋诽外教修行者,常常为他的在家弟子及当地人民作不实说法:认为自己修道有成,其他的外教行者没有德行,教导人民应该布施佛及佛弟子,必然得福无量,如果布施他教修行者,不能获福。”
波斯匿王听到尼干子外道散布的谣言,始终不信其言。因为他深知佛陀从来不用傲慢心称誉自己,也不诋毁他人。于是来到佛陀住所,请佛辟谣。
佛陀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说过这种话:施我者得福多,布施外道不得福。只要佛弟子将钵里吃剩的残食,以清净心,倒入净水中,作这样的祝愿:愿此处净水中有形的生物,皆能吃到我倒入的残食,获得温饱……即获福无量。如果有人学习佛弟子,以这种清净布施虫类残食之心,利益恶道众生,便能得福甚多,何况是布施需要济助的人类?乃至正在修持清净梵行的外道修行人,更是获福不浅。
大王!“布施持戒的求道者,获福无边。”这是我曾经说过的话。就像一个种田的农夫,如果在经过整理、肥沃的田地中播种上好的谷子,就能回收丰硕的米粮,这是同样的道理……。”
波斯匿王转佛释疑后,心解意开,赞叹佛说:“干尼子外道诽谤佛陀,佛犹叹誉外道修行者中也有修行清净的梵行者,…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四)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及果报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