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该布施植福。诚如佛所说:布施虫蚁、贫人、外道行者犹获福无数,何况是布施依佛律法、精进修行的佛弟子?从今以后,无论外道净行者、佛门修行者、贫人……来我住处求索,皆当遵佛所教,随时依乞者所需,施给衣被、饮食、床铺、卧具……,不逆其意,以广结善缘……。说罢,波斯匿王因有国事待办,顶礼佛足,欢喜而去。(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一)
6.佛依布施的对象说明得福的多寡
虽然佛从未说过不可布施外道,但却依布施的对象,说明得福多寡的问题。如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曾在佛前表白说:佛曾经开示过,若布施畜生饮食,获福不少(以百倍为喻);布施犯戒人食物,获福千倍;布施持戒人饮食,获福万倍;布施断欲仙人食物,获福亿倍;布施正在修初果行者饮食,获福不可称计,何况布施证初果者;向二果者,得二果人;向三果者,得三果人;向四果者,得四果人;向辟支佛者,得辟支佛人;向如来者,得成佛者等食物,所获功德更是层层转进,不可思议。(增一阿含经卷十三)
而佛依布施对象说明得福多寡进一层的意义何在呢?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篇“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来做说明。
7.凡夫学布施不能平等发心的原因
从另一个观点来说,凡夫行者发心布施之所以会从佛、菩萨、阿罗汉等有修有证的圣者先行供养,正说明其“分别心重”的现象,内心贪著诸佛有无量的功德回向力用,可令其获得广大福德果报。其心量虽因贪著佛身而狭小,但的确可因有无上定慧功德圣者的回向力量,使其获得无量的富贵果报。
又有一类初学菩萨因多生累劫以来,发大慈悲心度众生,学布施时,自然先以贫者、恶人为对象。这种因怜悯众生,而先利益贫人的发心,虽然布施的对象不是良福田,但却可因其广大慈悲心的惠施力量,获得未来无边的富贵果报。
而现代人布施的发心,也绝对不出这两种,不是书看得大多及修定心(空定心)重而使慈悲心减弱,就是跑道场太多后,变得“分别心重”。再则真正能发慈悲心惠施贫者的施主,又对佛菩萨无量功德力量所形成的修证过程少有认识,一直停留在“佛门外”观望、徘徊,不能进步!
就因为凡夫学布施不是分别心深,便是慈悲心重,所以纵然经过了多生累劫的行布施,仍然不能进入菩萨修布施行的核心目的,获证“无生法忍”。这亦是明示了任何一个菩萨行者,在未证无生法忍前,皆停留在慈悲心强或分别心重偏向一边的布施发心,离佛道远矣。
凡夫行者为何要学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布施呢?目的就是在纠正我们无始以来这颗太浊太重的“分别心”与固执一边的“怜悯心”。而当凡夫行者因学布施而使自己这颗妄动的分别心与怜爱心,逐渐趋向平等、无分别的大慈悲心量时,就证明你已经能在任何布施的情况下,不著布施相,视一切受施者如“未来佛”,心得无边自在,进入菩萨修证无生法忍的行列了。
8.人中最大的富贵果报是什么?
智度论卷四十六说:“众生因布施、持戒因缘故,人中富贵,作转轮圣王,余波罗蜜或作梵王,或作法身菩萨。”
转轮圣王是人中广行布施者所获得的最大福报。人间众生虽行布施,但在布施时,心不恭敬,或者这颗清净布施心不能常久保持下去,来世续生人中,自然投生在富贵人家。若是布施的发心,念念虔诚、净洁,一生持续下去,临终这颗恭敬的布施心仍能自然忆念起来,回向天上,死后便可转生天界。若是只为布施而行布施,别无作愿,生生世世布施不断,便可因布施福德的累积,在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获得人中最大的轮王善报,七宝具足,眷属众多,以十善法统领四天下。(长阿含经卷六)
任何一个菩萨行者从初发愿学布施因缘以来,因发心正确,终不堕三恶道:又因布施的深厚功德果报所感,常作转轮圣王。以轮王身份,化导众生令入佛道(智度论卷九十一)。因此累积了无边的福德善报,逢遇无量千万尊佛出世,皆作转轮圣王,对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纵然菩萨布施时不发愿得轮王之报,亦因福德因缘牵引,常得轮王善报,以布施、持戒之法,教化众生。(智度论卷三十九)
反观现在的人布施,少有生天者,大都因“杂心布施”,投生人间富贵人家,吝施心重。生而富贵却不知布施,这种富贵又何足恃呢!正显露出是因不净施获得富贵果报,转生即失。一个欲学菩萨布施的学佛者,若只看在眼前的现实利益,而忽略未来的因果报应,还有资格自称为三宝弟子吗?
9.布施果报为何有种种不同?
(1)布施福报有四种区别
据诸法要集经卷十所载,布施的果报,因布施发心与布施对象的不同,形成四种不同受报情形。是那四种呢?
甲、施多得福少的情形
我们经常看到一般人多以饮酒、歌舞等俗事互相应酬、取乐(布施)于人,花费既多,又无福报,只能换取一时的解闷、享乐而已。
乙、施少得福少的情形
世界各地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是信仰多神教,其中不乏邪见外道者。若是用悭贪之心布施邪见外道之人,布施财物既少,得福亦少。
丙、施少得福多的情形
现代人若是能以慈敬心供养有德行之人,使其精进学道,布施的财物虽少,但福报弥大。
丁、施多得福多的情形
世界上要找到一个了悟世间无常苦空之人,以向道心发心施舍钱财,造立塔寺,供养三宝,真是不容易呀!这种情形,施物既多,所获福报亦如恒河流沙那么多!
布施的发心,是依吾人知见的正确与否而渐进正轨的;因此形成由少而多的福乐受报情形。扪心自问:“我真的已经脱离施多得福少的果报吗?”
可以肯定的,现代大多数的佛弟子都停留在“施多得福少”或“施少得福少”的阶段。而且对布施的果报问题,没有深入去研究,犹以为自己已经培植了不少福德果报。
当知我们用善心布施时,因施物不同,对象不同,获得的果报,必然有异。现在就来为读者分辨善心布施的果报问题。
(2)凡夫善心布施的程种果报
依智度论说,凡夫善心惠施的果报,不胜枚举,兹略举六种为代表:
甲、布施饮食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饮食后,能令身色强健,乐观进取,奋发向上,造福人群,乃至向道修善;惠施者未来便能获得身色有力,乃至具有生命活力,乐观向上之回报。
乙、布施衣服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衣服后,生出惭槐、知足之心,以此受施知足之心,奋勉自强,修善向道;布施者未来便能获得惭愧有德,身心威严的安乐果报。
丙、布施井池、泉水、种种好浆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泉池好浆后(古时用语),身心安泰,利人利己;布施者未来便能获得无饥无渴,五欲具全的安乐果报。
丁、布施桥船、履屣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后,小心爱护,益己善人,布施者未来便能获得生具种种车马的富足果报。
戊、布施园林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后,种瓜种果,接济贫民,从善如流;布施者未来便能获得受身端正,心乐无忧,应有尽有的富豪尊贵之报。
己、布施房舍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房舍后,办道修行,慈善济世;布施者未来便能上升天界,获得种种七宝宫殿,自然而有,以及五欲自娱的天乐果报。
只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布施,必能获得福德善报,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布施的果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牵涉布施者的心态,受施者的心态与受施者的受用情形,乃至施物的来源、大小、多寡、优劣……,因时、因地、因人、因物种种不同,而形成不可预知与层层改变及层层转进的无量差别果报,不是凡夫智识所能辨知的。
(3)为何布施得时、得地、得人、得物果报增多?
佛说,世间人能发至诚心布施,本身就是一种福德,但是若更能得时、得地、得人、得物,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果报便会相对增加。什么是得时、得地、得人、得物呢?现在加以说明:
甲、什么是得时?
当你正逢远游之人、远来之人、生病之人、看病之人,在路上或他处遭遇风寒、饥饿、痛苦、危险众难之时,若能适时给予所需,安其苦难,必然因受施者感恩心重、报答心重及自己怜悯心或恭敬心重,而使果报增加。
乙、什么是得地?
当你正逢当地建设所需,利益人民,譬如造桥、铺路……等,因人群的铭记感恩,而布施者福德加重。或者在贫人、修行者必经的路旁,随时依其所需,施食、施水、施衣……,广结善缘,必然使布施者福报增加。
丙、什么是得人?
如果受施者是非常有善心之心或者正是出家修行人,或者施者、受者皆是有德有福之人。布施者以种种恭敬、迎送之礼,供养有德圣者,必然使施者未来福报增加。
丁、什么是得物?
布施者以自己辛苦工作赚得的种种财、物,毫不吝惜地布施,或者自觉今生贫穷,乃是前世不知修福所致,因此将自己以毕生精力换取来多年累积的难得财物,无有悭吝地经常布施出家修行人,以求来世福田。以此难得之物,用最诚意恭敬的布施心供养有德有修的正道僧宝,得福最多。乃至将身家所有之物,尽用布施,绝不贪惜,以此功德,果报无量。
现代人布施,多不能得时、得地、得人、得物,大都一窝蜂地供养名寺、名僧、名人,而忽略了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才是获得无量福德的主因。了解了这个道理,你是否对你布施的发心有所反省呢?
(4)三种因缘具足罢令施主得大福德
一般来说,若是三种因缘具足,能令我们在布施时,获得广大的福德果报。这是继前述所说布施福德由浅入深的受报情形,进一步进入获得广大福报的修学领域,需要探讨的问题。是那三种呢?
甲、大福从心生
如果布施者是一个修行人,平素已经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者已证念佛三昧,甚至已经了脱生死;以这种平素修行的心态来布施,一定会获得广大的福德果报,但不一定与佛道相应;…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四)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及果报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