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P2

  ..續本文上一頁應該布施植福。誠如佛所說:布施蟲蟻、貧人、外道行者猶獲福無數,何況是布施依佛律法、精進修行的佛弟子?從今以後,無論外道淨行者、佛門修行者、貧人……來我住處求索,皆當遵佛所教,隨時依乞者所需,施給衣被、飲食、床鋪、臥具……,不逆其意,以廣結善緣……。說罷,波斯匿王因有國事待辦,頂禮佛足,歡喜而去。(增一阿含經卷五十一)

  6.佛依布施的對象說明得福的多寡

  雖然佛從未說過不可布施外道,但卻依布施的對象,說明得福多寡的問題。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曾在佛前表白說:佛曾經開示過,若布施畜生飲食,獲福不少(以百倍爲喻);布施犯戒人食物,獲福千倍;布施持戒人飲食,獲福萬倍;布施斷欲仙人食物,獲福億倍;布施正在修初果行者飲食,獲福不可稱計,何況布施證初果者;向二果者,得二果人;向叁果者,得叁果人;向四果者,得四果人;向辟支佛者,得辟支佛人;向如來者,得成佛者等食物,所獲功德更是層層轉進,不可思議。(增一阿含經卷十叁)

  而佛依布施對象說明得福多寡進一層的意義何在呢?這個問題將在下一篇“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來做說明。

  7.凡夫學布施不能平等發心的原因

  從另一個觀點來說,凡夫行者發心布施之所以會從佛、菩薩、阿羅漢等有修有證的聖者先行供養,正說明其“分別心重”的現象,內心貪著諸佛有無量的功德回向力用,可令其獲得廣大福德果報。其心量雖因貪著佛身而狹小,但的確可因有無上定慧功德聖者的回向力量,使其獲得無量的富貴果報。

  又有一類初學菩薩因多生累劫以來,發大慈悲心度衆生,學布施時,自然先以貧者、惡人爲對象。這種因憐憫衆生,而先利益貧人的發心,雖然布施的對象不是良福田,但卻可因其廣大慈悲心的惠施力量,獲得未來無邊的富貴果報。

  而現代人布施的發心,也絕對不出這兩種,不是書看得大多及修定心(空定心)重而使慈悲心減弱,就是跑道場太多後,變得“分別心重”。再則真正能發慈悲心惠施貧者的施主,又對佛菩薩無量功德力量所形成的修證過程少有認識,一直停留在“佛門外”觀望、徘徊,不能進步!

  就因爲凡夫學布施不是分別心深,便是慈悲心重,所以縱然經過了多生累劫的行布施,仍然不能進入菩薩修布施行的核心目的,獲證“無生法忍”。這亦是明示了任何一個菩薩行者,在未證無生法忍前,皆停留在慈悲心強或分別心重偏向一邊的布施發心,離佛道遠矣。

  凡夫行者爲何要學菩薩對一切衆生平等布施呢?目的就是在糾正我們無始以來這顆太濁太重的“分別心”與固執一邊的“憐憫心”。而當凡夫行者因學布施而使自己這顆妄動的分別心與憐愛心,逐漸趨向平等、無分別的大慈悲心量時,就證明你已經能在任何布施的情況下,不著布施相,視一切受施者如“未來佛”,心得無邊自在,進入菩薩修證無生法忍的行列了。

  8.人中最大的富貴果報是什麼?

  智度論卷四十六說:“衆生因布施、持戒因緣故,人中富貴,作轉輪聖王,余波羅蜜或作梵王,或作法身菩薩。”

  轉輪聖王是人中廣行布施者所獲得的最大福報。人間衆生雖行布施,但在布施時,心不恭敬,或者這顆清淨布施心不能常久保持下去,來世續生人中,自然投生在富貴人家。若是布施的發心,念念虔誠、淨潔,一生持續下去,臨終這顆恭敬的布施心仍能自然憶念起來,回向天上,死後便可轉生天界。若是只爲布施而行布施,別無作願,生生世世布施不斷,便可因布施福德的累積,在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獲得人中最大的輪王善報,七寶具足,眷屬衆多,以十善法統領四天下。(長阿含經卷六)

  任何一個菩薩行者從初發願學布施因緣以來,因發心正確,終不墮叁惡道:又因布施的深厚功德果報所感,常作轉輪聖王。以輪王身份,化導衆生令入佛道(智度論卷九十一)。因此累積了無邊的福德善報,逢遇無量千萬尊佛出世,皆作轉輪聖王,對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縱然菩薩布施時不發願得輪王之報,亦因福德因緣牽引,常得輪王善報,以布施、持戒之法,教化衆生。(智度論卷叁十九)

  反觀現在的人布施,少有生天者,大都因“雜心布施”,投生人間富貴人家,吝施心重。生而富貴卻不知布施,這種富貴又何足恃呢!正顯露出是因不淨施獲得富貴果報,轉生即失。一個欲學菩薩布施的學佛者,若只看在眼前的現實利益,而忽略未來的因果報應,還有資格自稱爲叁寶弟子嗎?

  9.布施果報爲何有種種不同?

  (1)布施福報有四種區別

  據諸法要集經卷十所載,布施的果報,因布施發心與布施對象的不同,形成四種不同受報情形。是那四種呢?

  甲、施多得福少的情形

  我們經常看到一般人多以飲酒、歌舞等俗事互相應酬、取樂(布施)于人,花費既多,又無福報,只能換取一時的解悶、享樂而已。

  乙、施少得福少的情形

  世界各地的人們,絕大多數都是信仰多神教,其中不乏邪見外道者。若是用悭貪之心布施邪見外道之人,布施財物既少,得福亦少。

  丙、施少得福多的情形

  現代人若是能以慈敬心供養有德行之人,使其精進學道,布施的財物雖少,但福報彌大。

  丁、施多得福多的情形

  世界上要找到一個了悟世間無常苦空之人,以向道心發心施舍錢財,造立塔寺,供養叁寶,真是不容易呀!這種情形,施物既多,所獲福報亦如恒河流沙那麼多!

  布施的發心,是依吾人知見的正確與否而漸進正軌的;因此形成由少而多的福樂受報情形。扪心自問:“我真的已經脫離施多得福少的果報嗎?”

  可以肯定的,現代大多數的佛弟子都停留在“施多得福少”或“施少得福少”的階段。而且對布施的果報問題,沒有深入去研究,猶以爲自己已經培植了不少福德果報。

  當知我們用善心布施時,因施物不同,對象不同,獲得的果報,必然有異。現在就來爲讀者分辨善心布施的果報問題。

  (2)凡夫善心布施的程種果報

  依智度論說,凡夫善心惠施的果報,不勝枚舉,茲略舉六種爲代表:

  甲、布施飲食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飲食後,能令身色強健,樂觀進取,奮發向上,造福人群,乃至向道修善;惠施者未來便能獲得身色有力,乃至具有生命活力,樂觀向上之回報。

  乙、布施衣服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衣服後,生出慚槐、知足之心,以此受施知足之心,奮勉自強,修善向道;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慚愧有德,身心威嚴的安樂果報。

  丙、布施井池、泉水、種種好漿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泉池好漿後(古時用語),身心安泰,利人利己;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無饑無渴,五欲具全的安樂果報。

  丁、布施橋船、履屣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後,小心愛護,益己善人,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生具種種車馬的富足果報。

  戊、布施園林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後,種瓜種果,接濟貧民,從善如流;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受身端正,心樂無憂,應有盡有的富豪尊貴之報。

  己、布施房舍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房舍後,辦道修行,慈善濟世;布施者未來便能上升天界,獲得種種七寶宮殿,自然而有,以及五欲自娛的天樂果報。

  只要我們用一顆善良的心布施,必能獲得福德善報,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布施的果報,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方面牽涉布施者的心態,受施者的心態與受施者的受用情形,乃至施物的來源、大小、多寡、優劣……,因時、因地、因人、因物種種不同,而形成不可預知與層層改變及層層轉進的無量差別果報,不是凡夫智識所能辨知的。

  (3)爲何布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果報增多?

  佛說,世間人能發至誠心布施,本身就是一種福德,但是若更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果報便會相對增加。什麼是得時、得地、得人、得物呢?現在加以說明:

  甲、什麼是得時?

  當你正逢遠遊之人、遠來之人、生病之人、看病之人,在路上或他處遭遇風寒、饑餓、痛苦、危險衆難之時,若能適時給予所需,安其苦難,必然因受施者感恩心重、報答心重及自己憐憫心或恭敬心重,而使果報增加。

  乙、什麼是得地?

  當你正逢當地建設所需,利益人民,譬如造橋、鋪路……等,因人群的銘記感恩,而布施者福德加重。或者在貧人、修行者必經的路旁,隨時依其所需,施食、施水、施衣……,廣結善緣,必然使布施者福報增加。

  丙、什麼是得人?

  如果受施者是非常有善心之心或者正是出家修行人,或者施者、受者皆是有德有福之人。布施者以種種恭敬、迎送之禮,供養有德聖者,必然使施者未來福報增加。

  丁、什麼是得物?

  布施者以自己辛苦工作賺得的種種財、物,毫不吝惜地布施,或者自覺今生貧窮,乃是前世不知修福所致,因此將自己以畢生精力換取來多年累積的難得財物,無有悭吝地經常布施出家修行人,以求來世福田。以此難得之物,用最誠意恭敬的布施心供養有德有修的正道僧寶,得福最多。乃至將身家所有之物,盡用布施,絕不貪惜,以此功德,果報無量。

  現代人布施,多不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大都一窩蜂地供養名寺、名僧、名人,而忽略了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才是獲得無量福德的主因。了解了這個道理,你是否對你布施的發心有所反省呢?

  (4)叁種因緣具足罷令施主得大福德

  一般來說,若是叁種因緣具足,能令我們在布施時,獲得廣大的福德果報。這是繼前述所說布施福德由淺入深的受報情形,進一步進入獲得廣大福報的修學領域,需要探討的問題。是那叁種呢?

  甲、大福從心生

  如果布施者是一個修行人,平素已經成就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者已證念佛叁昧,甚至已經了脫生死;以這種平素修行的心態來布施,一定會獲得廣大的福德果報,但不一定與佛道相應;…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