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
1.布施有叁種學習層次
任何人學布施,一定從叁種次第開始學習:一是物施,二是供養恭敬施,叁是法施。
(1)什麼是物施?
包括用珍寶、衣食、頭目腦髓等一切內外所有身物,盡以布施,就叫做物施。
(2)什麼是供養恭敬施?
凡是對叁寶發出希欲、迎請、恭送、敬仰、贊歎、繞佛、供養等信心清淨、虔敬禮拜的行爲,就叫做供養恭敬施。
(3)什麼是法施?
凡是有關傳授佛道的語言、論議、誦讀、講說、除疑、問答、授人戒法等種種施舍行爲,就稱爲法施。
每一個人欲行布施,皆是從最易做到的“物施”開始行施。物施的第一步,便是“食施”,次是“衣物施”。而此“食施”與“衣物施”又稱爲“外布施”。頭目、腦髓、身軀等雖亦稱爲“物施”,但是屬于衆生的“身內之物”,遠比身外之物布施爲難,所以又稱“內布施”。(本文先說明外布施,後續“布施圓滿願”將對“內布施”有詳細說明。)(智度論卷十二)
第一的“食施”與“衣物施”是世間上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第二的“供養恭敬施”就必須是皈依入門的佛弟子“才有希望”做到。第叁的“法施”則是必須明了佛理的“善知識”才能實踐。當這叁種布施,都能做到圓滿的程度,便稱爲布施波羅蜜滿足。因布施波羅蜜滿足,而渡布施河到達成佛的彼岸。而如何證明修行者依布施修持次第的學習,確實顯發“布施圓滿相”,抵達成佛的彼岸呢?這是下一個願(二十四—布施圓滿願)所要表達的內容。本篇旨在說明與世間的布施法門善報相應的學習次第(但並不與佛道相應)。
2.與布施福德相應的初步修行條件
而凡夫衆生要如何發心布施—行物施,才能稱爲布施的福德果報相應的初步修行條件呢?一定要叁種因緣具足,才能稱爲布施因緣成就。
(1)當你對布施的發心産生清淨信心的時候。
(2)當你有財物而不貪執財物的時候。
(3)當對方是“清淨福田者”,而你亦認定對方能讓你培植清淨福田的時候。
任何人在布施時,這叁種因緣具備,才能令我們成就最初的布施功德果報。
由此想見,現在絕大多數的布施者,都未踏入布施的大門,與布施的福德之門毫不相應。
3.世間人布施發心的引進次第
當我們布施時,因布施的對象不同,而使布施的發心也不同,一般人布施的心態,大體上可區分爲叁種引進次第:
(1)憐愍施
當我們布施貧窮、下賤之人及惡道畜生時,一定會生出憐愍之心行施舍。而此惠施貧賤者,亦是世間人認爲最有意義,最歡喜行施的對象。
(2)恭敬憐愍施
當我們布施的對象是衰老或貧病的阿羅漢或辟支佛乃至修行者時,心中的感受一定是憐愍與恭敬交加,所以稱爲恭敬憐愍施。這是世間人及佛弟子發心布施時共有的現象。
(3)恭敬施
當我們布施的對象是佛及成就法身菩薩等聖人及二乘修行人時,一定會生出非常恭敬的心行供養。此是佛弟子才肯發心及把握機會去做。
由此可知,凡夫因布施的對象不同,而使布施時的心態受影響,而産生叁種布施我心的引進次第:因布施時的心態隨人而異,所以雖然是布施同樣一個人,而使得布施的果報産生千差萬別的不同。
(4)父母親人應該以何種心情供養已出家的兒女?
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二曾載,在過去印度有一個蜜絺羅國,其國太子發心出家學道,得證辟支佛果。證果後,欲度父母信佛,便返回本國王宮,住在父王造立的園館中,受父王供養。辟支佛太子涅槃後,父王將其屍身荼毗,重新建築一座大神祠供養舍利,又將太子故居園館重新整修,紀念太子。由此供養辟支佛因緣,國王死後數百千生投生爲轉輪聖王及轉生爲欲界帝釋天王乃至色界梵天王。
當時國王不知其兒已證辟支佛果,乃是以愛兒心供養辟支佛。若其父知兒子已證辟支佛果,發恭敬心供養,其福德果報更是不可限量。
這是將聖人當作愛子,發愛兒心供養的特殊例于。由此可知,供養者“一念發心”不同,便會形成相當差距的福德果報。亦正是警惕現代的布施者,應該相當注意自己供養叁寶的“發心”,是出自恭敬心?或是憐愍心?抑是恭敬又憐愍的“複雜情緒”供養修行人呢?若是自己有親人出家,絕對不可再將他當作俗家親眷般的態度來供養他,這是有損自己來世福德及製造與出家子女來世再結情緣的機會,致使雙方在親情的糾纏中,不得解脫。你願意製造令自己的出家親人來世再次淪爲塵世俗人的業報嗎?這是一個學佛者最好調整以“俗心”供養出家親人的考驗時刻!
(5)供養修行人時爲何不可發願與他結爲夫妻?
還有一種特殊情形,就是在供養修行人時,發願要與受施者生生世世結爲夫婦,這亦是“恭敬又憐愛”的布施發心之一種。
如增一阿含經卷十一曾載,釋迦牟尼佛自述,過去修行時,曾出生在錠光佛出世的時代,投生爲一位梵志。有一天,梵志欲發心供養佛,但當時國王有令:凡販賣香華者,定以重罰處之。梵志苦無鮮花供佛,偶然看見一名叫做善味的婆羅門女,手上拿著五枚香華,正要插入水瓶中,于是向善味買花供佛。善味以大王有嚴教,不得賣花爲拒。梵志便向善味介紹錠光如來的無量功德修證之理。
善味女反問:“如果供佛有功德,你欲求何等福德?”
梵志回答:“願以供佛功德,來世如錠光如來一樣的獲得定慧具足的果報。”
善味于是對梵志生出愛幕之意說:“如果你願意與我生生世世結爲夫婦,我便將這五枚鮮花送給你供佛。”
梵志不肯。善味乃強調說:“我不是想今生做你的妻子,而是來世與你結爲夫妻。”
梵志表明心意說:“我是修離欲行的菩薩行者,當知菩薩所行,無有愛惜,你若發願做我妻子,必壞我菩薩行願。”
善味堅定地說:“雖然我發願做你的妻子,但絕封不會毀壞你布施之意。就算你將我施與他人,我也不會恨你。”
說完此話,梵志默許。于是以五百金錢向善味買了五枚鮮花。就在與其共同發願,結爲夫婦後,各自離去。
這是布施者供養修行人時,另一種特殊的發願情形。這種咒願,以現在的凡夫衆生來說,萬萬使不得。因爲我們宿世已經與無數衆生結下牽扯不清的情種纏緣,未來都會一一現前、報應,牽纏不休。何況是現在及未來再發願、再纏結的父母、兒女、夫妻情緣,更是不可計數,甚難了斷。尤其在末法的今天供養修行人,更不可發願要做他的妻子、丈夫、兒女十父母……去糾纏他,擾亂他修行。因爲現在的修行人,心志不似古時修道人般的堅定、清淨,施主只能發願將此布施供養功德,回向佛道,或回向淨土,從此超脫女人身、煩惱身、情欲身,踏上佛道解脫之路,才是凡夫學布施發心的正途,而進入“本願”菩薩因地學布施的正門。
若是布施者發心供養時,內心存有絲毫的愛幕、憐惜受施者的念頭,都已經與受施者未來結下不清淨的“凡夫情緣”。可不慎哉!(按大菩薩證無生法忍時,無量有善根的衆生,皆發願做菩薩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知識、朋友,那是另當別論,後續願中將有說明,見大般若經卷四。)
4.凡夫學菩薩布施對象的先後次序
凡夫欲學菩薩行布施,惠施對象的先後次序,首先依獲福的深淺而發心修學,這是任何人發心學布施的常法。如智度論卷八十七說:“初學菩薩布施一定先供養諸佛、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及諸聖人;若是生無逢遇聖人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戒、精進、禅定,具有智慧、離欲、清淨的聖人爲對象;倘若生無此等聖人出世,便以布施一切正在出家的佛弟子爲對象;若是生無出家僧伽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五戒、行十善,受持一日戒法及皈依佛門的弟子爲對象;倘若生無此等人出世,便以布施不正不邪的中庸人爲對象;倘若生無此人,乃以布施五逆惡人及所有畜生爲對象。佛弟子只要生逢有衆生在世間,便不可一日不修布施之行,間斷學習菩薩用布施攝受一切衆生向善向道的慈心悲願。”
5.佛從未說過不可布施外道
過去佛陀住在印度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時,曾經有一位名叫屍利掘的長者前來皈依佛陀。皈依之時,在聞法當下,即證初果。于是禀白佛說:“我從今以後,不再轉信外道異學所說言教,不再供養外道在家、出家行者。”
佛言:“不可有這種想法,長者雖然依佛門得度,但對有德的外道行者,仍應供養,難道你未曾聽過布施畜生,福報難量,何況布施人類?”(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
又有一次,佛陀率領僧衆居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外道見佛多受供養,嫉妒在心,到處散播謠言,誹謗佛說:“沙門瞿昙(佛的名字),爲了多得供養,诋誹外教修行者,常常爲他的在家弟子及當地人民作不實說法:認爲自己修道有成,其他的外教行者沒有德行,教導人民應該布施佛及佛弟子,必然得福無量,如果布施他教修行者,不能獲福。”
波斯匿王聽到尼幹子外道散布的謠言,始終不信其言。因爲他深知佛陀從來不用傲慢心稱譽自己,也不诋毀他人。于是來到佛陀住所,請佛辟謠。
佛陀回答說:“我從來沒有說過這種話:施我者得福多,布施外道不得福。只要佛弟子將缽裏吃剩的殘食,以清淨心,倒入淨水中,作這樣的祝願:願此處淨水中有形的生物,皆能吃到我倒入的殘食,獲得溫飽……即獲福無量。如果有人學習佛弟子,以這種清淨布施蟲類殘食之心,利益惡道衆生,便能得福甚多,何況是布施需要濟助的人類?乃至正在修持清淨梵行的外道修行人,更是獲福不淺。
大王!“布施持戒的求道者,獲福無邊。”這是我曾經說過的話。就像一個種田的農夫,如果在經過整理、肥沃的田地中播種上好的谷子,就能回收豐碩的米糧,這是同樣的道理……。”
波斯匿王轉佛釋疑後,心解意開,贊歎佛說:“幹尼子外道誹謗佛陀,佛猶歎譽外道修行者中也有修行清淨的梵行者,…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