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叁)現代人布施的態度▪P2

  ..續本文上一頁願心上,而不是在于布施財物的多寡!大家可記得佛在世時,貧窮老婦點燈供佛的故事?如果我們在布施時,能夠像那位貧窮老婦一樣的用一顆虔誠供佛求福的心來布施叁寶,未來所得的福德果報,就能像那位老婦供佛的油燈一樣,長明不滅,受用無窮!終能與不願所說的菩薩因地的布施“發心”相應。凡是欲在佛門中求福的善男信女,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在布施時的發心是否有如上述所說的具備誠敬、歡喜的求福心呢?或者根本是停留在“不淨施”的階段呢?

  4.你知佛爲何不因說法而接受人供養嗎?

  雜阿含經卷四(一九八)及智度論卷二十二曾載,佛在世時,有一次,于印度的拘薩羅國遊行至那羅聚落托缽,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看見佛陀走來求乞,心生不敬。俟佛爲其開導後,認爲佛所說法言之有理,便以滿缽香美飲食,供養世尊。佛爲其開示說:“我不因說法,接受此食,但爲利益衆生而說法。”

  如是爲婆羅門廣說淨施之道。又說:“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

  于是教婆羅門手持此食放在無蟲水中及少長雜草的地面上。不料此食剛倒入無蟲水內,水即大沸,煙火俱出,啾啾作聲,宛如熟鐵丸投入冷水中,隆聲大作,煙氣四起一般(這代表受者不淨之報,猶如遭受大火燒身一樣的難以消受。)

  婆羅門自思:這是佛的大德大力所感,才能使此飲食做如是神變,真是奇特!自從見佛食缽顯現瑞應後,婆羅門對佛的修持德操,信心倍增,隨佛出家……。

  由上得知,佛不因說法,有求于人而受人供養。這個例子亦是暗示當時及後世的出家弟子,不可因爲貪得衆生財物,有求于人而爲衆生說法,有違說法度衆的“本意”。

  5.你有聽法後才布施的習慣嗎?

  相對的,供養者在聞法當中考量過出家衆的程度,符合自己供養標准,才發心布施,內心先有“睥睨、試探”的心態,就是不淨施。

  尤其現在的信衆到佛寺參加法會、聽法、挂單……等,皆有“臨走之前”才布施的習慣,無形之間形成一種與出家衆“交易”的心理而不自覺。有交易的心態,就是不淨施。這種布施行爲,來世所獲福德果報,小之又十,迅速消失。

  可以說現在的布施者,少有以清淨心惠施的時刻。我們可以常常聽到現代人到佛寺做布施,便稱爲“投資”,而不是布施。投資之後,內心就等著現實利益的回收。于是設立種種名目、頭銜來監督出家衆或受施者如何調度財物的去向……。

  現世的布施者在布施時“心不清淨”,或者受施者甚至說法者在度衆生時“心不清淨”,這本是雙方面因名利的牽纏而産生一種惡性循環的結果,乃是末法衆生共業所成,不可抗拒,也無法改變。雖然共業不可轉,但是有心往佛道上前進的佛弟子,卻一定能在初發心布施時,便學習在聞法前及到佛寺時,即先以恭敬心、清淨心、平等心供養說法者及常住僧衆。革除聞法後才以“不淨心”布施的行爲,及與僧衆交易的布施心態。以此清淨布施發心,念念持續,終生不斷,回向淨土,一定能創造共業中的別業果報,超脫五濁惡世,到淨土世界去,隨佛修行。

  6.你有布施後悔施的情形嗎?

  (1)布施後又悔施的實例

  佛曾開示布施後又悔施所獲得的果報問題。佛說,過去在印度的舍衛城中,有一位婆提長者,財富無量;染疾命終後,因無有子嗣,生前所有財寶,全數充公。當時波斯匿王就其生前雖擁有無數財富,但每日所食之物,卻極爲粗糙,所著衣服,垢坌不淨,所乘車騎,極爲瘦弱,這種有財不能享用的怪異現象,請示于佛。

  佛回答說:“這是悭貪之人,以貪吝、悔施之心行布施之法所獲得的果報。這位婆提長者死後已墮啼哭大地獄中,受其依布施致富而再造的悭吝咒惡之報。”

  佛于是爲波斯匿王說其宿世所修福業,生此富貴之家的宿因說:過去此長者曾經生逢迦葉佛出世,投生舍衛城中,爲田家之子。當時迦葉佛涅槃後,有一位辟支佛出世(修行證果之人),路經長者家托缽。長者看見辟支佛在門外站立,便以歡喜心施食與辟支佛。辟支佛得食後,立即以神足通飛升虛空而去。

  當時長者見到辟支佛現神變,心生景仰,發誓願說:願我以此施食功德,世世所生之處,不墮叁惡道,財富具足。

  後來長者遇一機緣,又生悔心,咒罵辟支佛說,甯可布施予奴仆,也不應布施給禿頭道人飲食!

  因爲長者施食時曾發願,願獲無量財寶,所生之處,不墮惡道,便應願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富貴之家,無虞匮乏。但後來又生悔心,故雖擁有極富之位,卻生而不樂于財富五樂之中享用,飲食粗糙,穿戴不足,有錢不願供給父母、尊長、兄弟、妻子、仆從、朋友等享用,也不願布施修道之人。看似富貴,賞與貧人無異。(增一阿含經卷十叁)

  這個例子正反映現代人布施又侮施的廣大事實。你是否有布施後又悔施的經驗呢?若有,一定要好好在佛前忏悔,不可再犯。否則佛道與你永遠無緣。

  而要如何證明周遭的人,甚至自己有宿世布施後又悔施的因果呢?只要看看別人或自己是否有擁有財富而又悭貪吝施,擁有錢財而生活卻似窮人、一毛不拔的習氣,便可證明他人或自己是不是一個宿有布施後又悔施經驗,甚至習慣悔施的庸俗凡夫了!

  (2)爲什麼一般人布施曾有悔施的情形呢?

  而一般入布施後,爲什麼會悔施呢?其原因就出在以貪著心布施的發心上。

  我們看現代人那一個不是以“貪著心”布施的?只是“貪染之心”有輕重之分而已。

  一般人在布施後,因爲于腦海裏一直有:“我做過很多布施功德。”“這個人曾經接受過我的供養”的念頭,于是遇到與受施者有不稱心的事情發生,便會加重嗔怒對方,認爲:“我對你有恩,你居然不感恩于我,跟我作對。”于是雙方由恩人變爲“怨家”。嚴重者甚至形成生死逼害,誓不兩立的情形,

  若是你供養的是善人(道人),有求吉凶于他,只要他有一次對你“算不准”,你一定譏嫌他,乃至後悔供養他。(智度論卷九十四)

  凡此種種因“著心”布施後,悔施的現象,都是布施者爲自己製造來世獲得“富中貧人”或墮落惡道的引因。佛有此真知灼見,故教導衆生于布施時,要以“無惜、無悔”的心行布施,千萬不可將布施的善因,轉爲墮落惡道的陷阱。

  如果明白了這層道理,仍然悔施心重,難斷難改,因今生的榮華富貴成爲來世自掘惡業果報的墳場,這種短暫的富貴之樂,又何足恃呢!?

  7.有許多人廣做布施卻墮落惡道之中,你相信嗎?

  雖然現代有許多有財有勢的人廣行布施,但不一定就會獲得人天的富貴果報,甚至因此而墮落惡道,你相信嗎?

  般若經論上依不淨施的種種心態所獲得的果報,歸納成七種,正說明現代廣大的布施者,墮落惡道的原因:

  (1)有許多人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錢財來廣行布施。如利用鞭打、拷掠、閉系、綁票、枉法……等戕害衆生的方式榨取錢財,而以此“貪心、嗔心、黑心”騙取來的財物,廣作布施功德。命終之後,並不因此而獲得人天的富貴果報,反而墮落畜生道中,“形負重鞭”,受人鞭策、羁絆、乘騎。但是仍然當得“好屋、好食”,供給豐富,受人尊重。

  (2)有許多人在平常做人時,便多懷嗔恚,心曲不瑞:布施時仍然將此當作一種投機事業;若是布施(投資)的對象與自己發生利害沖突時,便會心懷嗔恨,怒罵受施者。以這種意圖不軌,嗔怒在心的心態布施,雖然自認廣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後墮落惡道龍中,不過依然能得妙食好色,享有龍宮七寶宮殿的尊貴住處。

  (3)有許多人平素憍慢心重,自命清高,自以爲是,雖然廣作布施,但是自诩:“我是大財主,我是大施主。”走到各處,人人逢迎巴結,無形中卻增長自己不少憍慢心而不自知;若是受施者稍微輕慢于己,便怒火中燒,後悔布施。命終之後,墮落惡道中的金翅鳥中,常得飛行自在,又有如意寶珠作爲身上的璎珞裝飾,種種所需,無不變化萬端,稱心隨意。

  (4)有許多官場之人,用自己貪汙、賄賂……以及種種違背法治、濫取民膏的財物,廣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後卻墜入鬼神道中,成爲鸠槃荼鬼,常能變化種種五塵幻境,賞心自娛。

  (5)有許多人平時狠戾凶暴,好食酒肉,雖然也有廣作布施的情形;但是布施時、布施後,仍然狠戾凶暴,嗜好酒肉;命終之後,墜入惡道之中,爲地行夜叉鬼類,依然獲得種種歡欣之樂自娛與上好飲食。

  (6)有許多人生性強蠻橫行,剛愎自用,雖然亦能布施車馬及財物等解決受施者的交通及民生問題;但是強梁之性難改;命終之後,墮入惡道中的虛空夜叉鬼類,能以大力神通自在飛行,所至如風過境。

  (7)有許多人妒嫉心重,貪借財物,又好诤訟是非,雖然用種種上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等物,廣作布施之福,但是施前、施時、施後,心有不甘,吝惜財物,後悔布施,是非不斷……。死後墜入惡道中的宮觀飛行夜叉類,依舊擁有種種歡樂自娛及使身之物,不失布施富樂之果。(大智度論卷十二)

  8.重視成佛道路的第一步

  以上七種布施果報及種種布施行爲,正反映出末法時代無論外道與佛教中,各式各類的衆生,以千差萬別的布施心態,所獲得無量差異的布施成果。亦明白地顯示現在的念佛者及行施者在布施時,要想積集未來人天尊貴果報的佛道資糧,恐怕要多下一點功夫。

  凡是正在行布施、欲布施、欲往佛道走的佛弟子,皆應警惕、反省自己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後,有無本篇所說不淨施心態的潛伏、延續、震蕩!而令自己布施的美意,蒙上黑暗的陰影,産生墮入黑暗業網的傾向……,難以自拔。警之!醒之!

  以上所述,雖是一個佛弟子最初步入佛道的入門基礎,但是唯有跨出的第一步階梯穩固,才能平平穩穩地登入第二步、第叁步……。一步一步堅穩紮實地往前走—走向光明的成佛彼岸,而與本願所說的菩薩因地布施發心相應。

  如果佛弟子在跨出第一步“學布施”的“初發心”,就“不小心”、“錯用心”、“走錯路”、“投錯胎”!那麼請問什麼才是成佛道路的“初步基礎”呢?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願 (叁)現代人布施的態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