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自立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不可能的。可是卻深信尊者一定有方法說服國王,就再次地遊說,要求國王去見迦旃延尊者。

  于是,國王抱著無限的希望,准備了厚重的禮物,特地到山林中去禮請供養迦旃延,希望他能夠指示一種無上的法術,把他的夫人救活過來。

  國王一到迦旃延尊者面前,就立刻跪在地上,哀求他說:「尊者呀!請你大發慈悲,把王妃救活過來,不然,我真是不想活了!」

  迦旃延尊者一開始並沒有開腔,只是默默地看著國王,回頭看到自己座位旁邊有一棵樹,于是從身旁攀折了一根樹枝,對國王說:「大王!你將這樹枝帶回宮中,希望它永久保持青枝綠葉,永遠不枯萎,你可以做得到嗎?」

  「根本不可能!這樹枝已經離開了根,要它再活過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國王非常肯定地回答。

  迦旃延于是告訴國王:「這個道理你說得很對。同樣的,王妃的業報已盡,壽命終了,要她再活過來,那也是不可能的!人命無常,有生必有死,這是一定的法則,誰也改變不了的。」

  國王聽了尊者的開示,心開意解,想通了,頓時領悟到人死不能複生的無常至理!

  接著,迦旃延更進一步向國王開示:「大王呀!你是一國之尊,是應該屬于全國人民的,並不爲王妃一人所獨占,你應該把愛王妃的兒女私情,擴大開來,去愛護全國人民,要以慈悲心代替私愛,將悲哀化爲力量,勤政愛民,這樣,國家才能富強,人民也才會感念你的恩德而永遠愛戴你!」

  國王聽了迦旃延寶貴的開導,五體投地地感謝他,立刻收起悲傷的心情,把國家加以整頓,愛民如愛夫人,而成爲一位賢明的君王。從這一個故事,可以說明迦旃延尊者能隨機應變,辯才無礙,議論第一,才能達到這樣圓滿的效果。

  摩诃拘絺羅──這是第五位尊者。

  「摩诃」仍譯爲「大」;拘絺羅譯爲「膝」,合譯爲「大膝」,大概這位尊者的膝蓋很大,從形貌上的特征而立名。在佛的大弟子中,是「答問第一」。

  前面講到舍利弗時,我們稍微提過,拘絺羅尊者,他就是舍利弗的母舅。平常他與姊姊辯論,都是他勝;但自從他的姊姊懷了舍利弗以後,每次辯論,反而是他的姊姊贏了。他知道姊姊腹中,必定是懷了一個宿慧深厚的孩子。他想:現在弟弟輸給姊姊,當然是小事一件;將來外甥出生後,舅屈于甥,豈不令人見笑。于是發奮往南天竺去遊學,精進不息。博覽當時十八種經書,及詳細研究四吠陀經(智書),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用功,忙得連指甲都沒空修剪,弄得指甲長得很長,大家都叫他長爪梵志。他遊學十六年,滿腹經書,學問廣博,一回來就想找他的外甥辯論。在這十六年當中,他對敗給外甥的事耿耿于懷,不能或忘,心中暗想:「這小家夥還沒出生就超過我,如今我多學了十六年,學問之博,天下無雙,一定要跟他辯論一下,比比高低。」誰知道當時舍利弗已經跟隨佛陀出家。他知道後一肚子氣,並說:「瞿昙(釋迦佛的姓)是什麼人,竟敢收我的外甥做徒弟?難道他的智慧、辯才,比我的外甥還高嗎?我要直接去跟他談談,看他有多大能耐!」

  于是,他懷著傲氣,一直走到世尊的面前。他一見到佛陀就大喊:「瞿昙!趕快把我的外甥還給我!」

  「你來討回你的外甥?可以,隨時可以交給你。不過,你一向能言善辯,今天你如果辯勝了,就把外甥還給你!否則,那就對不起了!」佛陀對他微微一笑,並非常平靜地說道。

  長爪梵志聽了以後,高興極了!他自己認爲用了十六年的苦功,什麼都懂了,現在正是揚眉吐氣的時候。心想,能把外甥的老師比下去,不只洗清敗給外甥的恥辱,還可以由此揚名天下,真是何樂而不爲,就非常高興地接受世尊的挑戰。並自告奮勇地說:「如果我辯輸了,願意把頭砍下來給你!」

  「你不要說得太過了。」世尊溫和地對他說:「好了,你就提出主要的論題來吧!」

  長爪梵志了解,這是人命交關,不是開玩笑的,仔細想了一下,就說:「我一切法不受!」意思是說,你說好我不接受,你說壞我也不接受,總而言之,就是不管說什麼,一概都不接受。

  「你現在說的這句話,接受不接受?」世尊反問他。

  梵志沈思了好一會兒,自知理屈,拔腿便逃。但走不了多遠,立刻想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馬難追,輸就輸吧,怎麼可以逃走呢!立即回頭,高呼道:「瞿昙,我輸了!拿刀來,把我的頭斬去吧!」

  「在佛法中,只有剃發,沒有殺頭,你既然輸了,就剃頭吧!」佛說。

  梵志感謝佛陀不殺之恩,就跟佛出家,用功修行,後來成了大阿羅漢。拘絺羅尊者,得到四無礙辯才,善于答複問難,所以稱爲「答問第一」。

  你們想想看,爲什麼說他輸了呢?因爲他說一切法都不接受,豈不是連自己的話都不能接受。在佛教因明學上,有所謂的「自己相違」與「世間相違」。當佛陀一問:「你現在說的, 這句話,接受不接受時」,拘絺羅尊者一想,才想到自己話中的矛盾,如果接受自己的話,就是自己打嘴巴!如果不接受,連自己都不能接受,別人又如何能接受呢!因此,只得承認自己輸了。

  離婆多──這是第六位尊者。

  離婆多、譯爲中文是「室宿」(宿,音「秀」),是中國古天文學,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北方七宿之中的「室宿」。他父母晚年無子,爲了要求一個男孩,每天向室宿之星祈禱,結果生下了他這個孩子,所以就以「室宿」爲名。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假和合」的意思。這個名稱的來源,另有一段因緣:

  有一天夜裏,離婆多在荒郊野外行走,眼看前面沒有村莊,後面沒有人家,只得夜宿在曠野的一座空亭中。半夜時分,恍惚中,看到一個小鬼夯了一具死屍到他的面前來,接著又有一個大鬼追趕了過來,說:「這個死屍是我的。」一邊說一邊要把死屍爭奪過去。小鬼當然不肯讓,兩鬼因此不停地爭執。

  「喂,你一直都在場,這死屍到底是誰的,你最清楚了,請你說句公道話,爲我們作個見證。」最後,小鬼對離婆多尊者說。

  「這死屍是小鬼拿過來的!大鬼,你不要以大欺小,不要再爭了!」離婆多聽了,感到左右爲難。如果他據實說,是小鬼的,大鬼那麼凶,塊頭又那麼大,肯定會挨打;要是不憑良心講,說死屍是大鬼的,小鬼也必定不會放過他,他前思後想了好一會兒,兩邊都不是,結果還是硬著頭皮,據實說了。

  大鬼一聽,大怒。隨時把他的左手拔去,往口中啖食,小鬼不忍心,即刻將死屍的左手補上去。大鬼不甘心,又把右手抓過去啖食,小鬼隨時又把右手補上,接著左腳、右腳都先後被大鬼拔過去吃,又被小鬼補上了,弄得滿地血肉橫飛。天亮後,離婆多越想越不對,生起了煩惱,暗暗思量:這個身體到底是不是我的?如果是我的,曾經親眼見到自己的手足已經被大鬼吃了,換上別人的;假如不是我的,小鬼所補上的爲什麼完好如初?于是他逢人就問:「你們可曾見到我的手腳?」人家只是莫名其妙地看著他,誰也沒有給他一個答案。最後遇見一位比丘,這位出家人用一首偈回答說:「本是他遺體,暫假和合用」(你問你的手和腳,本來都是假相的,也是臨時和合在一起的。無所謂真,也無所謂假;無所謂你的,也無所謂我的)。他一聽,立刻覺悟到:人身爲四大假和合的真理,從此立名爲「離婆多」。

  離婆多尊者,在佛的大弟子中,稱爲「無倒亂第一」。無倒亂,就是對一切事理,認識得很清楚,既不顛倒,也不錯亂。在《增一阿含經》與《楞嚴經》中也說離婆多尊者是「禅定第一」,因爲他參禅,內心安定,心定就時常保持清醒,不會倒亂。

  周利盤陀伽──這是第七位尊者。

  周利盤陀伽,譯爲中文叫做「繼道」。周利是他哥哥的名字,譯爲中文是「大路邊」,盤陀伽才是他的名,譯爲中文是「繼道」或「小路邊」。當時印度的風俗,婦女將臨盆時,一定要回娘家去生産。說來也是巧合,周利盤陀伽兩兄弟,都是他們的母親,在回娘家的途中生下來的,所以哥哥叫「大路邊」,弟弟叫「繼道」。哥哥周利,爲人很聰明,首先跟隨佛陀出家。盤陀伽受了影響,也隨哥哥跟佛出家。周利盤陀伽,生來比較遲鈍,他出家以後,哥哥怕他對深奧的佛理學不會,只教他背誦「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這半首偈。偈的意思是說: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必須身、口、意叁業清淨。要求叁業清淨,首先要守口,言多必失,平常講話要謹慎,不需要講的話不要隨便講,免得話講多了會犯口業。再次是攝意:攝,保養的意思。攝意就是要守護意識,別胡思亂想,更要注意控製貪、瞋、癡叁毒,避免它們任意發展,遭受惡報。至于身體方面,更要好好修持,千萬不要犯了殺盜淫這叁種惡業。總之,學佛的人,一切的思想行爲,都應該時時警惕自己,努力奉行十善。如果能朝這方面去修持,將來一定可以超出世間的輪回,得到至高無上的大解脫。周利盤陀伽的確是非常愚蠢,哥哥教他的這半首偈,不是記前忘後,就是記後忘前,一直背不上口,經過了一百天,還是記不熟。內容更是一竅不通,根本不懂得是在講什麼?

  「你……你,你這笨蛋!背了這麼久,連半首偈都背不來!我的臉真給你丟盡了!不了解佛理,出家,又有什麼前途呢?讓你繼續在僧團中,既起不了什麼作用,倒不如早點還俗,回家去吧!」哥哥被他氣得啼笑皆非,感到非常討厭,一氣之下,想把他趕回家去。周利盤陀伽雖然笨,卻是善根深厚,對僧團有股依依不舍的感情,任憑哥哥怎樣趕他,還一直倚在門口哭泣,躊躇著不肯離去。世尊剛好從外面回來,看到他哭得這麼傷心,就問他:「你爲什麼哭呢?」

  「哥哥嫌我笨,要我還俗回家,不讓我繼續住下去。」周利盤陀伽一肚子委屈地說。

  「沒問題,你可以繼續留在僧團,不必回家。」佛陀可憐他,慈悲地把他收容下來。更了解他的資質太差,一下子要他念十四個字,當然沒有辦法,所以就安慰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天拿掃帚掃地,…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自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