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P7

  ..續本文上一頁就在做夢

  人生最大的哀痛,莫過于生離死別,佛就是覺悟了人世生離死別的悲劇一幕幕的在這個世間不斷的循回重演,永遠沒有歇息的時候。于是佛在禅修中,終于解開了人類之所以對死去的親朋好友産生那麼大悲恸情緒的原因。當然對一個宇宙的覺者來說,在他經過長期禅思潛修後,固然可以解開衆生生老病死循環重演的生死之迷,但是對一個道道地地的凡夫衆生來說,這種人世悲歡離合的看破與覺醒,卻比登天還難!因爲衆生沒有這種智慧善根洞悉當我們呱呱墜地一出生開始,就是屬于我們自己夢中的主角呀!不是人生如夢,我們本來就在做夢啊!既然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夢,當夢中的人事環境發生猝然變故時,自然會隨著夢境應有的結局而消失了蹤影。我們身處這場不長不短的幻夢中,于夢境仍然繼續呈現沒有發生意外中斷時,如果夢境裏的一切境界差強人意,我們自然會産生貪戀留連的心理;倘若我們在夢境裏扮演著跑龍套的角色,甚至一生當中落魄潦倒,事事處于逆境膠著下,自然會自歎命薄,怨天尤人,恨不得早點離開這場無奈的夢境,一了百了,死了算了。當然在夢境裏與現實的人事景物訣別時,一時之間,我們會迷惘惆怅,若有所失。但是當我們用出世的智慧覺悟出這只不過是一場夢,只不過是一場我們虛妄的心識當下顯現的六塵夢境時,我們又爲什麼要感歎迷戀夢中與我們同臺共事的人物消失到那裏去了呢?既然人生本是一場夢,夢中的一切人事景物自然是幻有的,不實在的。我們若是想從幻夢中的景物去追尋他的本源處、實在面,追尋他消失的方向,消失的處所,是永遠不會有結果的,永遠探尋不到它根本的症結點病源所在。留下的,只是內心無限的怅惘,無限的追思,無限的期待。

  佛陀用智慧之眼,感歎著衆生在人生夢境中愛著、執取幻化不實的六塵境界,懷念過去,幢憬未來,計畫現在,營謀求利,生生不息。又在幻夢中意亂情迷的揮淚問蒼天,同蒼穹傾訴說,天哪!我流離失所,頓失父母親人,他們爲什麼丟下我一個人在這裏受苦受難,爸爸媽媽!你們到那裏去了呀?揮著滿懷無助的淚珠,早已沾濕了衣襟,也抹不去他內心無盡的哀思。佛知衆生誤把六親當眷屬,誤把夢境當真實,所以才會對夢中的人事突遭風雲變化時,內心産生這麼大的痛苦,産生這麼強烈的難舍之心,其情可愍!其行可悲!又有幾個人能夠理智的看出人生整盤虛幻不實的經過,在對整套人生深思熟慮後,毅然跳出這個充滿一連串邪惡、恐怖、現實、利害、戰爭、痛苦、衰老、死亡的無常人生呢!?

  (3)對夢中人說夢話如何能尋找出超脫夢境的答案呢?

  佛說,如果你已經厭倦了這個幻化不實的夢境,對人生的雲谲波詭有了相當的體認,或者在你經過驚濤駭浪之後,對人生有了更深一層的啓示與覺醒,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觀望,後顧茫茫,不知何去何從時,佛指示了你一條光明出苦的道路。佛告訴弟子們說:你們若想出離這個循環無常的夢境,千萬不要在呈現你眼前的六塵境界中尋找出離夢境的答案。因爲呈現在你眼前的一切人事境界,都是夢中顯現的幻象,何況你就是屬于你自己夢中的主角呀!你如果對夢裏的人說,唉!浮生若夢,我已經厭煩了這場幻化虛僞的人生大夢,面對著往日的恩愛情懷,卻有著落寞無意的追悼,人事驟變,百感交集,卻又百思莫解,我爲什麼會來到這個萍水漂浮的人間呢?又要如何才能離開這個浮華短促的人間呢?夢裏的人正在做夢,你也正是屬于你自己人生大夢中的主角,與夢中的人互訴心曲,互說夢話,怎麼可能探尋出超脫幻夢人生的方法呢?如果沒有夢覺者的提醒,這場無始以來的人生大夢是無法蘇醒的。一般人在對人世感到灰心失望之余,便會想到解脫痛苦人生的方法,但是人們倘使沒有善因緣的引導,想到解放苦痛人生的方法,很可能就是自殺。自殺!佛認爲這是最消極最愚癡的行爲。你可曾想過,縱然自殺了,你心中的疑結還是沒有打開,人死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呀!你仍舊會隨著你八識心田中的種子輪回不息的投胎轉世。不要說一般沒有信仰宗教的人,會以爲死後看不見聽不到就什麼都沒有了,消極的自殺可以一了百了解決一切問題,就是連佛教徒在沒有深刻體悟夢幻人生的真谛時,變生肘腋,也會沖動的自殺及殺人呀!尤其是念佛者一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邊不明就理的散心念佛,不能將出離現實夢境的方法徹底的追察出來,確實的從心靈深處發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心,那麼在任何逆境刺激的變化下,都有可能退失念佛的信願,沖動的隨著宿業惡緣的增長,做出明知不可爲而爲障礙往生的業行來,以這種不明念佛真谛,不明幻夢人生實相的盲從心態來念佛,想要達到今生「正定念佛」的效果,在現世臨命終時,達成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往西方淨土的願望,是非常渺茫的。

  4、十二因緣法——出離夢幻人生的正思惟途徑

  (1)如何超脫夢幻人生?

  佛陀對比超脫夢幻人生的方法,在禅思中,獲得了最正確最徹底的啓示與抉擇。佛說,要超脫夢幻人生的方法並不困難,你要下手做的第一步秘訣便是不要再對周圍的人事景物,生起愛染之心,爲什麼呢?因爲人生本是一場夢呀!佛便是醒悟了人生原是一場夢,我即是屬于我自己夢中的主角;既然我正在寤寐中遊曆,所顯現的一切人事境界,當然是幻化不實的,既然是幻化不實的夢境,夢中的恩愛親情,人事景物,當我們昨夜夢醒時,終會從我們的夢中消失;夢醒人空,人去樓空,當你真的從一場春夢中驚醒過來時,你才會恍然大悟,啊!原來我一直在做夢呀!這本是一場了無痕迹的夢呀!世人就是因爲錯覺這個世間的成敗得失,恩怨愛憎,一切事物,都是真真實實的呈現在自己的目前,所以才會對眼前的景象産生貪著愛染之心。如果有一天像佛一樣的醒悟了這個世間的一切景象本是屈于我們自己夢中顯現的境界,還會對夢中的景象愛戀留連嗎?還會在夢境的人物消逝時,心心念念的尋找夢中人事的去向嗎?夢中顯現的人倫情愛本是衆生界所以不能超脫叁界生死的主因啊!夢中顯現的萬象景物,本沒有實在的來處,當夢中的人事景象消失時,也沒有實在的去處;我們如果硬要問夢中的恩愛親情是從何處來入我們的夢中,夢中的人倫情義又消失到何處去了,這在一個神智清醒的夢覺者看來,他會感慨地說,唉!你們不是在瘋人說夢話嗎!?因此佛說,當我們覺悟了這本是一場南柯之夢,不再對夢中的景象眷顧馳念時,透過長期正確的禅思修持,這場人生大夢慢慢便會蘇醒了。 

  佛常常把衆生心猿意馬的活躍奔馳在人間戲臺上,比喻做油炷燃燈,我們如果馬不停蹄的馳聘在這個廣闊無邊的人生草原上,我們妄動的垢心,永遠沒有澄清歇息的時刻,就好象油炷不停的增添供油一樣,假使仍不斷的添加燈油,油炷怎麼會有熄滅的一天呢?佛以此提示我們說,若是不想再讓油炷燃燒下去,只要你不再添補供油就可以了。不再添滿燈油後,油炷便會吸收原有的燈油,繼續燃燒,但是當原本的供油吸盡後,燈炷便會逐漸熄滅了。這個譬喻即是提醒我們說,我們身處人生幻夢中,若是不想再讓這場無止境的夢境繼續無奈的演下去,只要你不再對夢中的景況耽溺、沈迷,去情、離欲,經過長時期的洗心滌慮,這場無明的人生大夢,便會像燈炷一樣的漸次滅絕豁然驚寤了。

  (2)正思惟十二因緣法的形成過程

  誠如佛陀自己親證的人生幻夢一樣。佛說,衆生因爲不明白今世所顯現的一切景物,本是我們貪瞋癡等煩惱的造作而呈現的生死大夢;因爲我們的身口意叁業造作了種種的善惡業行,所以衆生生生世世不由自主的隨著八識田中造作的無量業行投胎轉世。在母胎中,胎兒成長的六根,尚未成形,經過十月懷胎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慢慢完具,哇哇落地,初出母胎,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初次接觸,因爲六識尚未成熟,並未有明顯的苦樂感受;等到長大成人,與六塵外境頻繁接觸,才逐漸對人生的順逆境界産生適意或厭惡的感覺;因爲對順逆境界生起強烈的愛染與憎怨,所以又驅使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在今世錯綜複雜的因緣境域中造作了種種的善善惡惡的業行,又積聚了新的業緣果報,招感了未來五蘊身的轉輪受生。我們若是在今世沒有逢遇善因緣,指引一條出離生死苦海的路,覺悟一條脫離生死大夢走向西方淨土的光明之路,那麼我們來世仍舊繼續做著無明的生死大夢,依然不會覺醒照樣貪瞋癡叁毒熾盛,煩惱叢生,不斷的造作新的業行,不斷的投胎轉世,在浩瀚無垠的生死狂瀾中,曆經無數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忍受一切善惡因果的循環受生,周而複始,周而複始,無窮無盡,永遠沒有出離叁界火宅的時候。這即是阿含經中經常警誡的:有情衆生不停的在十二因緣的欲海中生死流轉,這十二因緣的流轉過程便是:

  無明(貪瞋癡等煩惱)緣行(造作諸業),

  行緣識(業識投胎),

  識緣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末具),

  名色緣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人形),

  六入緣觸(出胎與外境接觸),

  觸緣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感受),

  受緣愛(對境生愛欲),

  愛緣取(追求造作),

  取緣有(形成業因招感未來果報),

  有緣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未來之身又逐漸衰老而死)。

  此十二因緣的循回不息,所以衆生才自始至終,無法打開生死之結,解開人生生死大夢的迷團。佛爲了解開十二因緣的根源,又于禅觀中,繼續思惟出離十二因緣纏結的正確方法,經過長期的禅修思惟,佛陀終于找到了打開十二因緣的生死源頭。

  (3)如何斬斷人生大夢的源頭?

  佛說,衆生無始以來一直就在無明的睡夢中沒有醒寤的時候啊!沒有善知識的提醒,衆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人生大夢中酣睡的主人,解鈴還需系鈴人,你若想今生脫離這場無明夢境,只要尋找出大夢的根源就行了,夢中顯現…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