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P18

  ..續本文上一頁在八小時內「趕時間念佛」的問題,而是如何開導亡者,才能令其「心開意解」、「一心皈依叁寶」,令其深信淨土法門,方能談到「念佛入心」的問題,這是筆者助念的經驗!事實上,對于一個生前沒有宗教信仰或者有雜教信仰又「情執深重」的亡者,若欲令其「放下情執」、就此「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真的很難?況且又在身旁有「冤親債主幹擾」的情況下………。縱然如此,在不能開導亡者又不知亡者就此接不接受、聽得不得進去「善友」及「助念團」的引導、「助念」下,當然還是要在「有因緣」助念時,爲亡者引導念佛,爲其未來學佛做善因緣!

  尤其「死亡後」已經涉及中陰身的「超渡問題」,非助念者單方面回向亡者,就能使其「超生淨土」,或投生善道!這還要看「亡者」的現世所造業障問題與亡者今世業緣果報盡時在中陰身間即將承受未來何類「業軌」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亡者接不接受引渡者勸化與對佛號聽不聽得進去的問題以及亡者跟著念佛時心念是否「散亂」而影響「接收力」的問題。雖然死亡後八小時至二十四小時內,大體上來說,神識尚未離體,但是一般情執深重或者「重病死去」的亡者的「心識」在未經「有力的開導」與未經「具有正見正行的功德力用回向前」,是與生前的習性相吸相應的,並不是任何一個衆生的神識一脫離肉體,就會立刻變得「十分靈敏」、易于超度的現象。現在舉一渡亡實例,以茲證明:

  2.度亡實例

  這個實例,是發生在七、八年前臺中縣某蓮社的出家師父父親死亡後的引渡因緣。現在以甲師父來代稱。甲師父的父親患有老人癡呆症多年,死前叁年已經終日臥于病床上,不能言語,最後深度昏迷而死。臨終前甲師父的母親打電話至蓮社告知父親已經不行了,吩咐他盡快趕回高雄家中協助料理後事。甲師父便邀蓮社的乙師父及一位女居士一同前往高雄幫忙引渡。當兩師父及女居士趕到高雄,甲師父的父親呼吸已經進入肺部大喘吹氣中,估計四至十二小時就會斷氣(也有因爲藥物作用,如打強心針,或者吃滋補中藥而從肺部吹氣開始,一直托到二十四小時後才斷氣的情形,亦曾見一老比丘死前一星期斷食念佛,從肺部吹氣開始,五小時就斷氣。)事實上,拖到死前肺部大喘才前來助念,並且在生前沒有宗教信仰,又是重病患者,已經太遲了!

  因爲長途搭車,已經很累,乙師父便請隨行的女居士一個人在「臨終人」面前引導他念佛(已有邀約「助念團」,但是尚未到),按「臨終人此時已經陷入昏迷」,不能言語,不知他的心識有沒有跟著念?結果其父剛斷氣時,助念的女居士倏然感覺到「亡者神識」忽醒忽迷(此女居士天生就有點「陰通」)。斷氣後的數小時,亡者神識才在念佛聲中,慢慢蘇醒,斷氣後的八小時,亡者神識已經完全清醒,陰氣很重。

  在助念數小時(四、五小時間)後,先前邀請的「某助念團」才趕到。二十余位「助念團居士」一直爲亡者「助念」至八小時後才離去。亡者神識清醒後,由于在生深度昏迷太久了,突然看到親人,十分難過,留戀家裏,不願離去。移靈某佛寺後,甲師父回到家裏,感覺父親神識在家中徘徊,沒有走。這位甲師父從小就有超于常人的第六感的直覺力,非陰陽眼,于是引魂至臺中縣蓮社度亡。

  度亡第一天,兩位師父依「臨終、中陰身、作七、度亡開示」一書所述「度亡儀軌」,在大殿引導亡者看破人生假相,略說「忏悔法門」,再引導其「叁皈依」、求受「五戒」,再開示「淨土法門」,導引其念佛。在念佛時,乙師父感覺在亡者拜墊站立之處有骨灰的氣味,並且有「振波放射過來」,令乙師父直覺亡者聽到念佛聲,亦跟著念佛,很感動也很激動,而且是初學佛者對宗教情操的激動。

  第二天早上在大殿,先爲他灑大悲水,再引導其「叁皈依」、「受五戒」、略說「忏悔偈」的意思,甲師父突然心靈感受到他父親對他說:「他覺得在念佛時有佛菩薩的力量在加被他,因此對佛教産生信心。」于是問:「法師雖然爲我解釋『忏悔法門』,但是『忏悔偈』的內容,他聽不懂」。又問:「爲什麼要忏悔業障?」

  于是乙師父非常發心的向亡者解釋「忏悔偈」的意義。而且當乙師父爲其作「叁皈依」時,亡者又令甲師父知道,他不懂佛、法、僧的意義,希望法師解釋,于是乙師父又特別爲亡者解釋佛、法、僧叁寶的意義及爲什麼要發心受持「五戒」的意義,再重複開示淨土法門,引導其念佛。到了下午,再指導他發成佛心,如「四弘誓願」及「七種忏悔心」。兩位師父皆交待亡者要「萬緣放下」,不要再挂心家裏,不准回家,一直念佛念到你投生到清淨世界去爲止。

  第一天亡者因爲生前沒有信仰,所以令兩位師父感到在爲其開示、引渡時,比較費心。但是經過亡者一日一夜依「忏悔偈」忏悔業障及用功念佛後,又加上第二天晚上亡者參加念佛會共同念佛及全體蓮友將「當晚誦經、念佛」功德回向亡者後,到了第叁天早上再引導他「看破人生假相」、求授「叁皈五戒」時,乙師父感受到亡者已經不再「執著人生的親情假相」(按第一天及第二天引導他「看破人生假相時」,亡者尚對「親情」留戀不舍),並且亡者令甲師父明白他對佛、法、僧叁寶的意義已經完全聽懂了,不像第一天時,對乙師父說:他聽不懂佛、法、僧叁寶的意思,要求再講解清楚一點。並且無論在甲師父引導他稱念「忏悔偈」及稱念叁皈五戒的「經意、戒文」時,都令甲師父感受到「非常敏捷」,已經沒有像第一天那麼遲鈍,學習能力很慢,念誦很慢。亡者心識突然變得「十分靈敏」,經乙師父開示,就能明白其中義理,此時才印證「中陰經」中所述,亡者的心識比生前還要「靈敏數倍」。但是卻是經過亡者本身恭敬聞法、學法、忏悔業障、努力念佛與「大衆念佛、功德回向」而形成其「敏銳神識」。

  3.中陰身的心識與「生平的業障及習氣」是不可分割的

  由此可知,「中陰身」的心識,如果生前沒有具備「善法福德因緣」,不是每一個臨終人在死後進入中陰身間均具備「敏捷的心識」的。依普遍沒有宗教信仰,或者雜教信仰的現代人而言,大部分人的中陰身心識「所思所現」,皆與其「生平的業障與習氣不可分割的」。至少筆者所認識的法師在處理多起「度亡實例」就是如此。雖然「中陰經」中有說明「中陰身心識靈敏、易度的情形」,但是大多限于「正道修行人」,不是一概而論。

  4.引渡「初機者」很容易將信心建立在師父「個人崇拜」及對「師父感情」的執著上

  自從亡者「心識變得靈敏後」,自動發願日日在大殿忏悔、拜佛、念佛不懈,並且說一日拜叁千拜,兩位師父勸他要虔誠忏悔業障,慢慢拜,他才改口說二千拜。並且在每次乙師父開示完,便會自己說:「禮謝法師。」由甲師父代傳。

  兩位師父在大殿「度亡」數日後,有一天乙師父身體不適,沒有到大殿爲亡者開示,只有甲師父(他兒子到大殿引導)。當天度亡結束後,甲師父在一樓走廊碰到乙師父,對他說:「我父親問:爲什麼你沒有到大殿帶導他皈依、念佛?」

  乙師父聽後覺得不妙,因爲亡者初學佛法,雖然對家屬不再留戀(沒有回高雄家中,但是只是表面上的,因爲他有忍不住到寮房探視甲師父與乙師父的舉動,被甲師父勸導回大殿念佛)。又因爲感恩師父度他學佛,于是將全部心力轉向對出家師父的依賴與執著,這樣對師父及對他「未來的投生」均有障礙,所以翌晨乙師父在引導亡者皈依時開導說:「… 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的慈悲與智慧皆是平等的,所以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就等于皈依十方世界中一切諸佛,相對的,你每天在佛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就是等同皈依釋迦牟尼佛,等同皈依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諸佛。所以雖然師父沒有每日在佛前帶導你皈依叁寶,你每日在佛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禮拜阿彌陀佛,就等于日日皈依叁寶,日日皈依釋迦牟尼佛,日日皈依、禮拜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諸佛。師父知道你很感謝我們指引你皈依、念佛,但是不要因爲感恩而將你皈依的信心,建立在『師父個人』的崇拜與信仰上,這樣對你念佛沒有一點好處,必須將你皈依的信心,建立在『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慈悲、智慧的信仰上與學習上。如果你希望早日投生到清淨的世界去,就不可以將你學佛的信心,建立在對師父個人的感情執著上,這樣你不可能超脫現在『中陰身』的處境…,如果你要報答師父對你提攜念佛的恩德,唯有你從現在開始努力用功念佛、拜佛、禮忏,不管『念佛』的時間有多久,一直「用功念佛到你投生到清淨的世界去爲止………。」

  5.在「中陰身間」越早投生對「亡者」未來「生緣」越有利

  自從乙師父對亡者開導一番後,縱然沒有到大殿度亡,亡者也不再透過甲師父催乙師父日日去引導他皈依、念佛了。這樣度亡的日子,經過了十天,亡者仍然在大殿念佛、禮忏沒有走。乙師父雖然沒有看到有亡魂存在,但是隱約中感受到自從甲師父引魂至大殿後,在大殿內就一直有一種「骨灰」的氣味彌漫在大殿中(蓮社從來不做超渡法事,也沒有擺設任何牌位)。而且起初是「骨灰」的氣味,在亡者皈依、念佛後,轉變爲「骨灰的香味」。

  甲師父因爲身體本來就不好,有一次在大殿引導亡者皈依時,趁著儀軌尚未開始時,坐在圃團上,稍事休息,結果突然心靈接到一股訊息,叫他起身站好,在大殿要恭敬叁寶,不可不莊重。因爲亡者尚將甲師父當作他的孩子看待,才敢如此作爲。乙師父心理有數,畢竟是「初學佛」,有很多習性未斷,許多佛教規矩也不懂,親情尚未完全割舍。若是亡者誤認爲在大殿念佛、修行也很好,已經有了歸宿,又可以每天和兒子相見,又有念佛會可以參加念佛,無形中加深了對大殿的留戀與執著,很有可能度亡不成,而延誤他投生于善道的好…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