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佛义」。
但是不论「读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或者观无量寿佛经」之所以能往生净土,重点在于「诵经当下一心不乱成就」,即是读诵、默念「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时一心专注没有杂念,并且经常保持对「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的经义观想、发愿、依教奉行,保持心念专注读诵、思惟经文,不杂余念,也就是说一分净行者以「读经为主,持名念佛为辅」,只要终生持诵不断,晚年再以念佛为主,诵经为辅,临命终时念佛成就一心不乱,正念分明,而且于临终前梦中见佛,预示往生时间,必生净土。如果念佛功力深者,便能在临终前「定中见佛」,先预知往生时至,不必在「梦中见佛」,才知往生时至,品位至少下品上生。
23.下品往生与八正道
任何「正道」的修行法门,都是与「八正道」的修行法门相应的,下品修行法亦然,现在就来说明下品修行法与八正道的关系。
(1)正 见:(1)净土正见: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的度生悲愿力与净土众生共业因缘和合而形成缘起净土事相的存在。
(2)佛道正见:依无量寿经所说,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悲愿心念佛求生净土。
(3)往生正见:确实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的决心,欣慕极乐世界有佛出世说法,欲闻佛法,修学定慧,了脱生死,而一心念佛,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接引誓愿中,求生净土。
(2)正思惟:依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所说发菩提心的内容认真思惟、忆念、观照「发菩提心的法义」,引导念佛。
(3)正 语:终生守持(1)不妄语(不欺诳);(2)不两舌(不拨弄是非);(3)不恶口(不以恶语伤人);(4)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保持口业清洁,即以一颗纯洁、善良、正直的心念佛,求生净土。
(4)正 业:终生守持不造作堕落三恶道的身、口、意三业,并且造作善业因缘,创造往生净土的净业因果。即:
(1)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2)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3)意业:朝向淡薄贪欲心、淡薄瞋怒意、淡薄愚痴业行的方向去做。(即以自利、利人的智慧待人处世)。如:
不贪:所有因为自己贪爱的意念而会令人家遭受任何伤害的一切事情不能去做。
不瞋:所有因为瞋念而会障碍自己往生净土的一切意念、一切事务,不能去想,不能去做。
不痴:所有因为没有智慧分辨能力而障碍自己往生净土的一切凡俗杂事,不能去做,也没有去做的意念。也就是说,要发愿修学与净土众生相应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要经常念佛,「净化身、口、意三业」,「净化心地」,求生净土。
(5)正 命:依在家居士而言,依正当的职业,如法求取衣服、饮食、床榻、汤药、屋舍等日常维生用品,才能在衣食温饱下,安心念佛,求生净土。
(6)正精进:一个念佛者,依前五项: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所说终生如法学习,精进不懈,往生净土,才有希望。
(7)正 念:终年累月的时常专心一意的依净土正见、正思惟-发菩提心称念弥陀圣号,当净行者在念念念佛间,心念呈现平静、祥和的心境时,便涵摄一分「正念念佛的力用」在其间;而且品位越高,「正念念佛力用」越强、越坚固!
(8)正 定:一分利根者因为时常经年累月至诚恳切的深心执持名号,而令正念念佛之境形成「一心不乱」的境界。如何证明此人因为虔诚念佛而进入「一心不乱」的境界:
(1)此人不仅在念佛时贪、瞋、痴三心不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其贪心、瞋心、痴心也已经比俗人淡薄许多。
(2)此人虽然身处尘事中,其心态必定因为「念佛定力得力」,而日渐放下俗缘,「佛号不离心」。
(3)此人必定厌离娑婆世界的心念很深,一心想念净土,不愿再投生这个「忍苦」世界。
下品行者若是完全符合以上所说八正道的修行真谛,一定往生净土,至少下品上生。若是在年轻时不能完全做到以上所说八正道的内容,只要在中年或者晚年渐渐照着以上所说八正道的内容去做,到了临终前才成就一心不乱,至少也能下品中生或者下品下生。若是终生虽然发菩提心念佛,但是一直是「散心念佛」,纵然念佛数十年不断,也难保证能生净土,因为以现代念佛人不用功的情形来看,要想下品下生真的很难!现代人「用功念佛」难!「发菩提心念佛」更难!
24.再举下三品往生实例
(1)下品上生实例
在「净土圣贤录易解(四)」往生女居士第四说:「民国、舒母余再璋居士,法名愿明,安徽黟县人。生性纯真善良,坚信佛法,为同县舒竹芬的继室。才嫁三年而丈夫病故,立志坚守妇节,念佛更加虔诚。继而持长斋,民国二十七年受五戒及菩萨戒。常常劝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受感化者非常多,于是有念佛会的组成设立。
民国三十一年脚有风湿症,不良于行,每日在卧房念佛,精进如往常。隔年十二月十五日病重,卧床不起。二十一日昏昏沉沉,忽然觉得走到旷野,青山绿水,令人的心胸为之开朗。远远地望见一位童子来迎接,到庙中有一位和尚走出来,洒以清水,顿时感觉全身清凉。又命令童子送她到西方,亲见西方三圣的相好庄严,观世音菩萨授一莲华,嘱咐她坐在华中念佛,并为授记下品上生。醒来后与道友谈及此事,心中畅然明朗,不觉身在病中。至二十三日亥时(晚上九至十一点),于大众助念声中,端坐而往生,仍然面带笑容。时年四十九岁。(弘化月刊三十六期)(按前述下品上生实例(守念大师),有临终前「定中见佛」之兆,此例乃「临终梦中见佛」之兆,虽然同属下品上生,但是前例「守念大师」所获得的下品果位却是「下品上生」中最殊胜的。」)
(2)下品中生实例
「往生女人第四」说:「清、沉贞女(未嫁而能自守节操之女),沈雪峰居士的女儿,年幼时听到父母讲因果报应,即戒杀放生。年纪稍长后,听到有人议论她的婚事,就涕泣不吃饭,有人问她的心意如何?沉贞女说:「等到经典的义理稍微通达,必定出家为僧尼。」父亲马上赞成准许她。
小时候刚开始通晓文字时,只是阅读《金刚经》、《阿弥陀经》、《心经》及大悲咒,但是还没有通达其义理,唯有一心念佛而已。等到母亲去世后,就持长斋。二十一岁那一年的五月时,突然患得季节性流行疾病,经过二十多天都无法痊愈。她的父亲时时叮咛她念佛、观想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
至三十日早晨,有时候昏迷,其父即呼叫她的名字而警策提醒她,并且说明往生西方之乐,使她安心念佛。到了下午一、两点时,忽然叫旁人扶她起来,面向西方而坐,双手合掌念佛。当时因为县令(县长)的母亲生病,她父亲前往看诊。一会儿之后,忽然睁开眼睛到处观望,问父亲在哪里?大众说:「出外。」沉贞女说:「没有事,不必找他,只是传话请他放心,我刚才已承蒙二位菩萨引导我去西方,并且已经亲蒙阿弥陀佛授记为下品下生。但是因为有两次割手臂的肉以疗亲之孝行,而改为下品中生。所幸父亲时时提醒,请他放心,不必惦记挂念。」
此时有位孙性的仆妇,也持长斋念佛,听到此情形说:「小姐是以童女之身修道,而得此利益,我们这种半途修行的人,恐怕赶不上。」沉贞女说:「念佛只要真心,不在于半途不半途。」又嘱咐亲属说:「你们平时念佛不真心,恐怕不得力。若能真心念佛,到临终此时才知受用,大家努力之,我去了!」说完即闭目往生。其父亲到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才回来,抚摸其头顶还是热的(俞慧郁日书钞集)(按这位女居士念佛功力,只属下品下生,因有修特殊的「福德资粮」,才顿获下品中生莲位)。
(3)下品下生实例
「往生女人第四」说:「民国、焦女士,法名心理,扬州(江苏江都县)人,年十九岁,嫁给扬州城的管心存。经过了四年,管心存去世,焦女士自叹命运不佳,于是立志持守贞节,前往本城的立贞堂居住。从此发心念佛,皈依长生寺的性莲和尚。到了二十九岁,即长年持斋,行持更加精勤,专念佛名。民国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正月,时年三十一岁,突然生病,有一天,梦见观世音菩萨告诉她说:「你娑婆世界的因缘已尽,净土的因缘成熟,准时于二十九日,我派人来接引你。但是必须在前两天落发,并请一位大德说幽冥戒。」
焦女士恭敬地依从大士的开示,于是向堂主告辞,前往请求其师。二十八日,在长生寺安养堂剃发,又请求其师为她讲说幽冥戒,并作种种的开示。到了二十九日早晨,焦女士看见童子持旛前来,知道自己往生的时间已到,于是加紧念佛,不久之后安祥而往生。往生之后经过二十一日火化,火化时,火中有五色彩光,直向西方。又在骨灰之中,得到一尊像,高二寸多,趺坐合掌,面貌很像焦女士。性莲和尚将此像装入小龛,供于安养堂,至今犹存。(俞慧郁钞集)(按此例有记述「临终梦中见观音」之兆,足以证明其获得「下品下生」莲位,比前述一例「临终断气前才见观音来迎,品位更高,然同属下品下生。」
(三)死后助念难生净土的实例
1.死后的度亡不是度亡者单方面的问题就能引渡
现在的莲友去为「有缘人」助念,往往不是在「临命终时」去助念,而是在断气后,才去助念,实在是误解净土经典所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乃至十念」,才能往生净土的原意。而且在「断气后」的助念,只注重八小时念佛,以为只要引导亡者念佛,或者念佛回向亡者,就能超生净土,而忽略大部分的亡者皆在生前没有正信「念佛经验」,而且亡者的根器,有千万种差别,尤其一般亡者「情执深重」,不一定信仰佛教,如此「懵懂的念佛」,或者「根本听不进去」,能够真的令亡者「超生净生」吗?
断气后的助念,除了生前「精进念佛」者外,对于其他「泛泛信仰者」,不是…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