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造恶者的下三品往生
释大寂 著(大寂比丘尼)
目录
二、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如何为「临命终人」助念的问题
三、《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下品往生与临终十念的关系
(一)下品上生(二)下品中生(三)下品下生
四、与下品往生有关的净土胎生业报
五、生前用功念佛临终突遭重病死去或意外身亡能够往生净土吗?
二、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如何为「临命终人」助念的问题
(一)临命终时助念缘起
时下净土宗非常重视「临命终时」的「助念」。为什么现代的莲友会相当重视「临命终时」的助念?究其原因,是源自于观无量寿佛经中对「中品下生」与「下三品」往生在「临命终时」的引渡「经文」而来。除了「观经」以外的其他净土诸经,皆没有明显地谈到如何为临终人在「命欲终时」的开示与助念问题。
而在「观经」中所提及的为临终人开示的内容,是着重对「造恶者」的「临终开示」与引导其念佛,因此对于生平没有为非作歹者不能照本宣说。(后续自明,其中包括「临终十念」问题。)而对在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之人,又平生没有宗教信仰者」(中品下生者),于临命终时,在其对净土没有一点概念时不可直接引导其念佛,必须先建立其对「净土的信心」,如经文说,要先为其广说「极乐世界国土乐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指中品下生者),当他对「净土」与弥陀悲愿力深信后,才能引导其念佛。
(二)应该如何介定「临命终时」的时间?
于此先提出一个疑问:即是应该如何介定「临命终时」的时间?「临命终时」是否是指临终人将要断气前的那一段时间?(如数天前?或者数个钟头内?还是指将死之前的那一口气提不起来的一瞬间前?抑是指已经进入肺部大喘吹气的那一段时间?慢则一天一夜,快则半天,视临终人体力、吃药而定。)
通常人皆会认为「临命终时」,是指家属察觉出病者脸色阴黑,气若游丝,恐怕快要断气了;或者病者自知再过几天,或者再过几个钟头、数分钟就要走了;或者医生依症状告知家属病者没有救了,发出病危通知;或者遭遇横祸,伤害太重,自知不久人世;或者医师告知家属受伤太重,已经不行了;或者没有病苦,寿终正寝,预知将要辞世…,但是也有人快要死了也没有预知能力(如「意外事故」或者情执太重不想就此死去之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而言之,这是一般人对「临命终前」时间的介定,然不是一概而论。
但是净土经典(观经)所说对「临命终时」的介定,绝对不是局限于前述任何一种死亡前的数分钟,或者将死之前的数小时喘气至肺部的范围内。如果「临命终时」局限于死亡前的数分钟或者数小时的范围内,依生前不知念佛,又重病在身,或者生平散心念佛、心思杂乱的「末法众生的根器而言」,是不够时间提携其往生净土的「正行资粮」的。
因为不是「临终人」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净土!因为只是「念佛而不入心」;只是念佛而不具备「信、愿、行」的「念佛正行资粮」;只是念佛而不能念至「一心不乱」,是不能往生净土的。
尤其现代人「临命终时」,有几个人能够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死前不生重病?死前不陷入昏迷?更应该对净土经典所说「临命终时」的时间介定,深切省思!否则到了临终人将要断气前,才去「助念」,对于一个已经「陷入病痛」之中,或者意识昏沉没有正信的临终人而言,若想提携其往生净土,是相当困难的!
(三)净土经典所说为「临终人开示」针对两种人而言
在「观经」中是有提及为「临终人」开示、引导其念佛的问题,但是主要对象有两种人,一是针对「在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的纯善之人,于临终之时「意识清晰」而言(如中品下生),二是针对「造恶者」临命终时「方便救拔」而说。如「观经」中先对「中品下生之人」在「临命终时」广说开示。但是先决的条件,是此人必须生平是一个「善良、正直、纯洁、孝顺父母、奉养父母并且以仁爱、慈悲之义行处世者」。因为生平具备「观经」所说的「纯善、正直、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之人,必然是一个有「善恶因果观念」、尊敬「宗教信仰」,并且「生平对任何事情提得起、放得下的良善之人」,到了「临命终时」逢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才能听得进去,否则纵然是「良善之人」,若是死前「情执难舍」,对亲情的「心结」没有打开,或者尚有其他挂心之事,纵然开示或念佛,皆无效用,因为他听不进去!
由经文得知,对中品下生者「临命终时」开示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不是只是「照本宣说」不经解释而已,若是「虽然开示」(如「照本宣说」),但是并不应机,不能令临终人「心开意解」,岂能因为你的开示,而往生净土?
故知单就「观经」所说中品下生者「临命终时」的「开示内容」,绝对不能拖到「临终人」死前数小时,甚至数分钟才前去为其劝导!因为大都陷入昏沉之间,或者因为业障现前,为鬼魂所干扰,惊惧、害怕、溢于言表,已经太慢了!应该在「患者」死前一个星期内、一个月内、半年内,甚至一、两年内就要先依「观经内容」做前导,才能在「临终助念」时,确实利益「临命终人」。所以现代莲友对「临命终时」的时间介定,要重新省思!
(四)弥陀经所说「临命终时」往生净土的修行条件
若是依「弥陀经」所说「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的「正行资粮」而言,更是严格,至少在「临终前熟读弥陀经」,以「弥陀经」的正知见,引导念佛,并且七日之中「精进念佛」,成就「一心不乱」,才能因「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蒙佛接引,超生净土,绝对不是「临终前」数小时才去助念所能承办的!
(五)无量寿经所说「临终十念」往生净土的修行条件
再看无量寿经所说「十念往生愿」,亦必须至少在临命终前「发出至心信乐净土之信愿,念佛至一心不乱」,才能因临终「十念正念念佛」成就而超生净土,绝非一般人「命终之前」重病在身、心智昏迷、不信三宝者所能承办!而于「临命终前」如何令「行人」发出「至心信乐」、「欲生净土」之诚的「时间之介定」,必须视「其人」根器、身心健康情形而定,非一概而论!
(六)观无量寿佛经对下三品在临命终时重视「佛法开示」
1.「观经」所说「临终开示」是在此人意志自主、能接受劝化下进行的
再看「观经」中对下品上生者、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者「临命终时」的「开示内容」,皆是「非常广泛」的。若是要依「观经」所说为「下三品」开示的内容,确实利益「临终人」,一定要在「临终人」尚是「神识清醒、能听、能言、能接受开导」的时候,多花一点时间(如据判断已在人世不久,将死之前一个星期、一个月、二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时间),请「善知识」发「慈悲心」依「观经」所说,为「造恶者」或者「一般重病患者」依「弥陀经所说」,事先为其「劝化」,否则托到「造恶者」「临命终前」数天才去见他(如在监狱、或在假释外),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依「观经」告诫后世佛弟子,如何为造恶者「临终开示」的内容来看,便知一定是在「临命终人」事先意志自主、能听、能言、能接受谏言之下进行开导的:
如经文引导善知识为下品上生者开示说:「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后续自明),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后有详解)。
如经文引导善知识为下品中生者开示说:「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后有详解)
如经文引导善知识为下品下生者开示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念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后有详解)
2.现代莲友误解下品下生的「经文」
其中下品下生为「临终人开示的经文」,是最令一般莲友误解的,以为只要在「临终人」断气前引导其以至诚心称念佛号十声就能往生净土。所以一般莲友皆着重在「临命终时」的「助念」而忽略「观经」所说为「下品下生者」临命终时「开示原文的连贯性」(后续自明),应该反复思惟为「下品下生者」临命终时开示的『经文原意』,不可断章取义,只取「十声念佛」,而不重视「正知见」的开导,遗误众生!
(七)为何要为造恶的「临终人」广说开示?
问:为什么要对造恶的临终人广说开示?耽误临终人念佛的时间,不是临终人只要至诚念佛,就能往生净土吗?何不直接引导造恶之人在临命终时直接念佛,求生净土?
答:依无量寿经说:无论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皆要「发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造恶者的下下品往生者亦然。「观经」为什么会为中品下生者与下三品行者在「临命终时」做「大乘经义」的开示,目的就是启发其发出一分「菩提心」,再引导他念佛。
所以「观经」中对中品往生与下品往生,虽然没有明文说明要「发菩提心」念佛,事实上由「经义」推知,启发「菩提心」的内函已在其间,试问:中品下生者最迟在「临命终前」尚要因听闻大乘经义的开示而启发「菩提心」念佛(中册自明),何况中品中生与中品上生?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引导造恶者在「临命终时」直接念佛、求生净土?原因有三:一是他…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