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中的无量菩萨行者,皆因佛力摄持故,飞到极乐世界,顶礼弥陀,听佛说法,听经完毕,再飞回本国之中,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无数佛国世界亦复如是……,无有休止,不可思议。」(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11)再依「譬喻」经文引导临终人恭敬、尊重「净土」的声闻行者及菩萨大众
如第八「譬喻」经文,即是佛在大乘经典中常常用种种比喻的方式说法,令众生容易心开易解的经文。如法华经。﹙善友引导临终人恭敬合掌随其称念经文)
如无量寿经说:「佛语阿难,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能如大目揵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云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阿难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
意思是说,在净土中佛说法的法会上,其声闻弟子﹙追求了脱生死的修行者)与追求佛道的菩萨行者,其数量是不可称数的,就是有如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个神通第一的目揵连尊者,运用无量阿僧祇劫的时间去计算净土中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的数目,亦不能得知有多少!再用无数深广无量的大海水中的水滴去一分一分的分析、计算净土中佛所度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的数量,亦不能测知有多少::。因为净土是「诸善上人聚会之地」,所以某某你要发至诚心求生净土,亲近「诸善上人」,修学佛法。(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12)再依「论议」经文引导临终人恭闻佛说「了义之法」
如第九「论议」经文,即是大乘经典中用法理、论议、问答的方式,说明的经文。如大般若经、涅槃经。(善友为临终人白话解释经文)
如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说:「何等经中以为了义?(了解、印证、诸法实相的义理)何等经中名不了义?(尚未能印证诸法实相的义理,正在方便道中行进),这是依「般若经典的角度而言」。
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善能分别,若诸经中宣说于道(方便道、修行的各种方法),如是言教名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于果(不生不灭的涅槃之果、菩提佛果),如是言教名为了义。
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停留在分辨十善道、十恶道的义理间),名不了义。说胜义谛(解说「无我、空性」的经典),名为了义。
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惑染(停留在分辨贪瞋痴烦恼的义理间),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烦恼业尽(解说烦恼断尽的境界之经典),是名了义。
若诸经中宣说诃责染污之法(停留在诃责染污之法的义理间),名不了义。若有宣说修治清净(解说「清净本心」的经典),如是法者名为了义。
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停留在厌离生死、欣乐涅槃的义理间),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解说生死涅槃当下无二无差别的空性经典),是名了义。
若诸经中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停留在宣说种种文句差别的义理间),名不了义。
若说甚深难见难觉(解说空、无相、无愿之理甚深难见、难觉的经典),是名了义。
如无量寿经的内容,有了义有不了义。为度下、中品行者往生净土,当然要宣说「不了义」法,为度上品行者往生净土,便要解说「了义法」,如经文说:「上品行者,要修诸功德。」(即行六度,六度之导即般若义,而般若法义,即是无量寿经内所说:无我所心、无染着心……。)之谓。
又如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若有众生,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剎,趣佛菩提,必得上品往生。」是为「了义」。(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13)再依「方广」经文引导临终人恭敬读诵「无量寿经」的「方广」经文
如第十一「方广」经文,就是大乘经典中佛宣说方正、平等、广大、不可思议的成佛法义。如华严经、楞严经、宝积经。(善友为临终人白话解释经意)。
如无量寿经说(直译经文):佛告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为净土中的声闻行者与天人众生演说甚深菩提法义),随顺智慧,无违无失(正在随顺甚深菩提法义的行进、修学中),『何谓甚深菩提法义』?于其国土所有万物(对净土的所有人、物、景象),皆要正观: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在动、静之间对净土中的所有人、事、景象皆要观照无我、无我所,不生情欲、想念、无所染着),随意自在(以修证:心自在为目标)、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修无诤三昧法),于诸众生(在修法间,对净土天人众生及对十方世界众生),生出大慈悲饶益之心(亦得大慈悲饶益之心),(心地)(柔软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离五盖(即舍离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五盖),(修持「定慧」)无厌怠心、等心胜心(修平等心、超越对立心、优胜心)、深心(修深广菩提智心)、定心(修菩萨四禅定心、四无量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对修学无相深法,爱、乐、欣喜不舍)、灭诸烦恼(息灭贪、瞋、痴三毒烦恼)、离恶趣心(远离杀、盗、淫、妄等堕落三恶道的业行与心行),究意一切菩萨所行(无量劫数中究竟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一切菩萨愿行),(此已牵涉到「乘愿度众生的问题」),见足成就无量功德(以六度波罗蜜在净土利益天人众生,利根器的菩萨行者,更在「定慧」与「悲心」深厚的真实佛道行进间,在十方世界普度众生,具足成就无量利生功德),获得甚深禅定,成就深厚的五种神通,乃至具足三明、六种神通、智慧辩才(诸通明慧)。一个真实菩萨行者,就是这样从游志七觉)(从最初修学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倚息觉支『即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七觉支开始),乃至修持心地法门成就(修心佛法),获得登地菩萨果位,而在任何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时,生生世世所受生身,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五眼具足,成就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行者),以无碍智为人演说)(应机说法),等观三界,空无所有(证如幻智),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以苦、集、灭、道四圣谛应机说法),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以上说明八地大菩萨的大解脱证量),真实菩萨行者,就是这样闻甚深法(听闻究竟成佛之法,如八十华严所说),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经常因其在深定中用天眼通观见六道轮回受苦情形,大悲愿心自然流露而在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14)再依「授记」经文引导临终人恭闻「弥陀因地」授记经文
如第十二「授记」经文,即是大乘经典中佛为菩萨或声闻弟子预记成佛的时间、世界、度化弟子多寡、寿命多长等内容的经文。如法华经、悲华经、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即是。(善友引导临终人合掌称念经文)
如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三叙述阿弥陀佛因地为佛授记的经文说:「阿弥陀佛过去曾经以转轮圣王的身分诞生在一位叫做『宝藏如来』出世的净土世界,名为『无量净』,在彼佛世界,广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他(植众德本之意)。当时宝藏如来为『无量净王』授记说:再过恒河沙数的阿僧祇劫,正进入第二恒河沙数阿僧祇劫,这个净土世界转名为「安乐」(极乐世界),你无量净王,当于彼极乐世界成佛,十号具足,成佛的智慧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数世界。」(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15)再依「自说」经文引导临终人恭闻「阿弥陀经」
如第十「自说」经文,即是没有弟子请法、发问,而佛无问自说的经文。(善友为临终人白话解释经意)
如弥陀经说:「尔时佛告长者舍利弗,从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某某你已经在佛前发露忏悔所造罪业,现在又发出「纯善、正直之心依『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要义所开演的『内容』恭听净土法义」,就有资格称为弥陀经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现在只要能够一心称念佛号,一定能够如经上所说,见圣众来迎,往生净土。(此时善友引导临终人念佛,直至命终)。
10.对「临命终时」的时间重新介定
以上是大乘佛经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简短释义。由此可知,依「观经」所说为造恶的下品上生者开示「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原意,绝对不是「没有目的、没有内容的」只是让「临终人」仅仅听闻「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表相解释而已,否则如何令「临终人」启发「菩提心」?若是必须令造恶的「临终人」听闻大乘十二部经题的内涵释义,便必须重新「省思」,重新介定「临命终时」的时间问题,绝对不能等到快要断气的「临终之际」,才去为其开示「大乘十二部经的内涵释义」,否则善友到时,「临终时间不够」,如何能为临终人略说「大乘十二部的经题释义」,令其「闻法入心、生信、启发菩提心」?当知造恶的临终人若能闻法、启发菩提心,能消「千劫极重恶业」!所以善友必须「深思」经文为何一定要先令发心者引导临终人「因闻法」而消除千劫极重恶业的原因何在?
1…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