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略结十二部经的修证意义
综合大乘十二部经的修证意义,正说明每一尊佛出世在某一个世界成佛之际,当其说法时,皆一定有其说法的因缘及对种种弟子说法教化的因缘,才会有一部大乘经典的宣说(如每一部大乘经典皆不离「因缘」类(长行类)的模式。)又佛在说法时,常常将已经说过的法义,用偈颂再重复一遍,令与会大众再温习一次(如许多大乘经典都有「重颂」模式)。或者佛在说法时,讲完某段法义,便另外用偈颂再讲新的法义(如许多大乘经典都有「孤起」的模式)。或者佛在说法时,常常用各种譬喻方式(譬喻类),令众生容易心开易解(如法华经所说「譬喻品」即是)。
概括来说,每一尊佛出世说法的目的,皆是欲度众生「开佛知见」「入佛知见」而为众生方便说法(法华经);因而以佛自身或诸佛菩萨因地如何发心学佛、如何开发智慧的历程为例子,令众生生起景仰、学习之心。如佛常常述说自身及诸佛菩萨在「凡夫地」时,最初如何踏上学佛的过程(地藏经)?如何皈依佛、法、僧三宝?如何忏悔无始以来所造业障?如何修学礼忏法门(佛名经、贤劫经等长行类)?如何受学五戒、十善(十善业报经)?如何修持与佛道相应的戒、定、慧(梵网经、般舟三昧经)?如何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大宝积经、大集经)?如何以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而完成学佛的过程(宝积经)?如何在行菩萨道的过程间,曾经度化过多少众生而踏上成佛之道(华严经、宝积经、法华经)?如何与宿世深缘、善根深厚的弟子共同广结自利、利他的修行、学法、弘法等师徒、同修因缘(如本事类、本生类:六度集经、悲华经)?
如何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发出广大、不可思议的成佛悲愿(如无量寿经、药师经)?或者在说法会上,于时机成就时,为宿世广行菩萨道,成就「真空妙有」证量的佛弟子授记成佛(如授记类「法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并且在无量无数劫间,依愿而行,以大悲行愿因缘度化众生,而且自己戒、定、慧修学圆满成就,展现不可思议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六种不退神通力用,以超越二乘所证、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往返十方净土、秽土世界中,为无量众生宣说广大、平等、不可思议的成佛法义(方广类:华严经),令无数众生,发菩提心,而与诸佛共同发愿,行菩萨道,庄严净土,成熟有情,成就大菩萨果位,而在大乘经典中留下诸佛显现种种自在神通力用,以大悲行愿因缘,庄严净土,广度众生、不可思议的神奇事迹,令众生叹为观止!(如未曾有类:诸如华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
就在每一尊佛因地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常常用各种譬喻方式,令众生容易心开意解,开启众生的「学法智慧」(如譬喻类:杂譬喻经、百喻经及散见各大乘经典中皆有譬喻模式、如法华经),根器利者,则运用法理、论议、问答的方式,令其启发「般若智慧」及「佛性真心」(如论议类:大般涅槃经、大般若经、楞严经)。久修菩萨行者,则为其宣说如何修证广大、平等、无我、空性的法义,而在证空的当下,运用「真空妙有」的智慧,既能够证空成就,又不离「悲愿」行,即不离乘愿度众生的悲愿行门,踏上大菩萨庄严净土的弘愿之路(如方广类:华严经、宝积经即是)。
12.天人尚知求生净土何况人间众生?
但是大菩萨行菩萨道的不可思议的大悲行愿及神通力用,不是初学者能够想象得到的。在末法之中,初学者烦恼深重,散乱心强,没有不退的「定慧」力用,来世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是非常危险的。佛不仅在大宝积经中开示初学菩萨,不可发心留在这个娑婆世界行菩萨道,必须发愿往生净土,常随佛学的经文。并且在弥陀经中「无问自说」的为与会众生(诸天大众)开示:经过十万亿个佛土,有一个清净、光明的极乐世界,现在有佛在那里说法,叫做阿弥陀佛,引导与会的天人大众及人间四众弟子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听佛说法,随佛修行,未来必能像大菩萨一样的得证广大、平等、不可思议的「真空妙有」的果德境界(方广经典:如华严经),遇佛授记、庄严净土,成就佛果。
佛尚鼓励「天福绵长」的「天人大众」,舍离「天福欲乐」,求生净土,何况人间众生而不思出离「五欲苦海」,不思「人生无常」、「生命苦短」,不思「求生净土」,常随佛学吗?
13.造恶者临终有「正知正见」为导「求生净土」的心念必会转为「强而有力」
由此可知,造恶的下品上生者所以能生净土,是因为临命终时,启发正知正见之心(即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有「正知正见」引导念佛,才能令求生净土的「心念强而有力」,一心求生,一心不乱,黑业顿转,「心光乍现」,才能往生净土,相当不容易。尤其现在是「五浊恶世」,众生业障深重,宿世善根薄少,要令一般情执难断之人,在临终时于善知识开示、引导念佛间,「黑业顿转」、「心光乍现」尚且很难,何况是「造恶之人」!故「自知造恶」,更不可拖到「临终时」才愿「闻法、念佛」,当然来不及,一定要在「平时」就有忏悔、闻法、念佛之诚,而且要终生不断,临终逢遇「善知识说法」、莲友「助念」,才有可能!
若是这位造恶者在临命终时,虽然念佛但是不能「念佛至心光涌现」,如何能扭转所造极重生死恶业?若是不能「念佛至一心不乱」,如何能在将要断气时亲见西方三圣现前,赞叹他说:「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若是不能念佛至心光现前,如何能在将要断气之时,亲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
从「化佛光明现前」的经文,可以证明这位造恶之人在临命终时因为闻法、启信、念佛的功德「净化」,已经将其「心念」转为「清净、庄严、光明、一心皈佛、向法、念佛」的佛弟子,才能与「佛光相应」。所以造恶之人临命终时之所以能生净土,绝对不是只是将「大乘经典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照本宣说,不加解释及只是劝化他口中念佛而已。若是临终人「闻法不能启信」,念佛就会变得没有力量;如果「念佛不能入心」,自然「在念佛之中不能生起强而有力的求生净土心念」,焉能往生净土?
14.临终十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何还要为临终人说大乘佛法,岂不有违「乃至十念」之教?
有人问:为造恶的临终人开示「大乘十二部经」,已经来不及了。「观经」亦说,「临终十念」每一念念佛中皆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法师为何舍念佛消无量劫生死重罪而不顾,固执一定要为临终人开示十二部经义呢?「临终闻法只能消千劫极重恶业」。若是「临终人」闻法后来不及念佛,岂不误了「临终人」往生净土的因缘?
(1)临终种下听闻「十二部经」的「因缘」才能在净土恭闻「十二部经」的深义
答:引渡造恶的临终人,不是依「闻法」能消多少罪业,或者依「念佛」能消多少罪业做比较。况且临终人「不明净土法义」的念佛岂能在念念念佛间顿消「无量劫生死重罪」?不要说造恶之人临命终时难生净土,就是一般人在生不信佛教,或者佛法熏陶不足,岂能因「念佛」而生净土?因为临命终时,只是劝导其「念佛」,若是口念、心不念,对求生净土没有强而有力的「信愿」,如何能因念佛而生净土?
若是「助念经验慢慢增多」,便会明白,对于一个生平不信佛法或者一般泛泛信仰者的「临命终人」(不是死后才去),直接劝导其念佛,令其对念佛启信、对净土生信心,心无旁骛,是相当不容易的。大多为「家事牵挂」、「情爱忧念」,为其开示净土法门,大多听不入耳,必须依当时的情况,善巧方便的为其劝导,令其不再挂心俗事,再引导其念佛,犹不能「念佛入心」;何况是「造恶之人」,在临命终时,岂能在没有对大乘佛法(净土法义)启信下,直接引导其念佛,焉能入心?焉能净化其「罪恶的心结」?
就因为下品上生之人,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大乘经典十二部经题」的释义,闻法、生信,启发一分向法、学法的正见心愿,才能在往生净土的七七四十九日后,就能见到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大放光明,出现在他的面前,为他演说十二部经的甚深法义,这就叫做「因果相符」。
如果造恶的临命终人,没有闻法、启信因缘,便直接「念佛」求生净土,然而在这种对净土没有启信下的念佛,盲无目的、不知所以然的念佛,如何能「生起强而有力的求生心念」?纵然造作五逆十恶之人(下品下生)临终能生净土,也不是只有在「断气之际」的十声念佛就能承办往生的。(后续自明)
再看造恶的下品中生之人,因为造恶因缘比下品下生者为轻,虽有闻法因缘,但是不及下品上生者「深信」,所发「菩提心愿」不及下品上生者,乃是依「观想念佛」而往生净土(后续自明),最快也要在净土「六大劫」后,才能见佛。
(2)造恶者临终有「闻法因缘」在净土见佛较快
由此可知,造恶之人在临命终时,若是能听闻「大乘佛法」扼要释义,(如前述「观经」下品上生与后续下品中生「闻法内容」为主),依「净土正见」引导念佛,当然在往生净土后,见佛较快。若是造恶者在临命终时,没有「深入闻法因缘」,直接因「念佛因缘」、「善根启发」,往生净土,也要在「命终之前」有「一心相信有极乐世界存在,一心深信极乐世界有佛在那里出世说法,发愿求生净土,随佛修行」为「念佛」的正见导引,并且在念佛中要念到「心光乍现」,与「佛光相应」,才能「因念佛而生净土」。然而必须在净土的「多劫之中」忏悔业障,经过比六劫或十二大劫更长的时间后,才能见佛、闻法!(此亦是特例中的特例,如凤毛麟角。)
(3)对造恶的临终人不说开示是「因缘不具足」
由此可知,引导造恶的临命终人,直接念佛而不闻法,是因为临命终人罪障深重,善友到时已经…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