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P8

  ..續本文上一頁1.略結十二部經的修證意義

  綜合大乘十二部經的修證意義,正說明每一尊佛出世在某一個世界成佛之際,當其說法時,皆一定有其說法的因緣及對種種弟子說法教化的因緣,才會有一部大乘經典的宣說(如每一部大乘經典皆不離「因緣」類(長行類)的模式。)又佛在說法時,常常將已經說過的法義,用偈頌再重複一遍,令與會大衆再溫習一次(如許多大乘經典都有「重頌」模式)。或者佛在說法時,講完某段法義,便另外用偈頌再講新的法義(如許多大乘經典都有「孤起」的模式)。或者佛在說法時,常常用各種譬喻方式(譬喻類),令衆生容易心開易解(如法華經所說「譬喻品」即是)。

  概括來說,每一尊佛出世說法的目的,皆是欲度衆生「開佛知見」「入佛知見」而爲衆生方便說法(法華經);因而以佛自身或諸佛菩薩因地如何發心學佛、如何開發智慧的曆程爲例子,令衆生生起景仰、學習之心。如佛常常述說自身及諸佛菩薩在「凡夫地」時,最初如何踏上學佛的過程(地藏經)?如何皈依佛、法、僧叁寶?如何忏悔無始以來所造業障?如何修學禮忏法門(佛名經、賢劫經等長行類)?如何受學五戒、十善(十善業報經)?如何修持與佛道相應的戒、定、慧(梵網經、般舟叁昧經)?如何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波羅蜜(大寶積經、大集經)?如何以六度波羅蜜自利、利他而完成學佛的過程(寶積經)?如何在行菩薩道的過程間,曾經度化過多少衆生而踏上成佛之道(華嚴經、寶積經、法華經)?如何與宿世深緣、善根深厚的弟子共同廣結自利、利他的修行、學法、弘法等師徒、同修因緣(如本事類、本生類:六度集經、悲華經)?

  如何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發出廣大、不可思議的成佛悲願(如無量壽經、藥師經)?或者在說法會上,于時機成就時,爲宿世廣行菩薩道,成就「真空妙有」證量的佛弟子授記成佛(如授記類「法華經」、「大乘悲分陀利經」)。並且在無量無數劫間,依願而行,以大悲行願因緣度化衆生,而且自己戒、定、慧修學圓滿成就,展現不可思議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種不退神通力用,以超越二乘所證、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往返十方淨土、穢土世界中,爲無量衆生宣說廣大、平等、不可思議的成佛法義(方廣類:華嚴經),令無數衆生,發菩提心,而與諸佛共同發願,行菩薩道,莊嚴淨土,成熟有情,成就大菩薩果位,而在大乘經典中留下諸佛顯現種種自在神通力用,以大悲行願因緣,莊嚴淨土,廣度衆生、不可思議的神奇事迹,令衆生歎爲觀止!(如未曾有類:諸如華嚴經、法華經、無量壽經)。

  就在每一尊佛因地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常常用各種譬喻方式,令衆生容易心開意解,開啓衆生的「學法智慧」(如譬喻類:雜譬喻經、百喻經及散見各大乘經典中皆有譬喻模式、如法華經),根器利者,則運用法理、論議、問答的方式,令其啓發「般若智慧」及「佛性真心」(如論議類:大般涅槃經、大般若經、楞嚴經)。久修菩薩行者,則爲其宣說如何修證廣大、平等、無我、空性的法義,而在證空的當下,運用「真空妙有」的智慧,既能夠證空成就,又不離「悲願」行,即不離乘願度衆生的悲願行門,踏上大菩薩莊嚴淨土的弘願之路(如方廣類:華嚴經、寶積經即是)。

  12.天人尚知求生淨土何況人間衆生?

  但是大菩薩行菩薩道的不可思議的大悲行願及神通力用,不是初學者能夠想象得到的。在末法之中,初學者煩惱深重,散亂心強,沒有不退的「定慧」力用,來世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是非常危險的。佛不僅在大寶積經中開示初學菩薩,不可發心留在這個娑婆世界行菩薩道,必須發願往生淨土,常隨佛學的經文。並且在彌陀經中「無問自說」的爲與會衆生(諸天大衆)開示:經過十萬億個佛土,有一個清淨、光明的極樂世界,現在有佛在那裏說法,叫做阿彌陀佛,引導與會的天人大衆及人間四衆弟子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聽佛說法,隨佛修行,未來必能像大菩薩一樣的得證廣大、平等、不可思議的「真空妙有」的果德境界(方廣經典:如華嚴經),遇佛授記、莊嚴淨土,成就佛果。

  佛尚鼓勵「天福綿長」的「天人大衆」,舍離「天福欲樂」,求生淨土,何況人間衆生而不思出離「五欲苦海」,不思「人生無常」、「生命苦短」,不思「求生淨土」,常隨佛學嗎?

  13.造惡者臨終有「正知正見」爲導「求生淨土」的心念必會轉爲「強而有力」

  由此可知,造惡的下品上生者所以能生淨土,是因爲臨命終時,啓發正知正見之心(即啓發一分菩提心)念佛,有「正知正見」引導念佛,才能令求生淨土的「心念強而有力」,一心求生,一心不亂,黑業頓轉,「心光乍現」,才能往生淨土,相當不容易。尤其現在是「五濁惡世」,衆生業障深重,宿世善根薄少,要令一般情執難斷之人,在臨終時于善知識開示、引導念佛間,「黑業頓轉」、「心光乍現」尚且很難,何況是「造惡之人」!故「自知造惡」,更不可拖到「臨終時」才願「聞法、念佛」,當然來不及,一定要在「平時」就有忏悔、聞法、念佛之誠,而且要終生不斷,臨終逢遇「善知識說法」、蓮友「助念」,才有可能!

  若是這位造惡者在臨命終時,雖然念佛但是不能「念佛至心光湧現」,如何能扭轉所造極重生死惡業?若是不能「念佛至一心不亂」,如何能在將要斷氣時親見西方叁聖現前,贊歎他說:「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若是不能念佛至心光現前,如何能在將要斷氣之時,親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

  從「化佛光明現前」的經文,可以證明這位造惡之人在臨命終時因爲聞法、啓信、念佛的功德「淨化」,已經將其「心念」轉爲「清淨、莊嚴、光明、一心皈佛、向法、念佛」的佛弟子,才能與「佛光相應」。所以造惡之人臨命終時之所以能生淨土,絕對不是只是將「大乘經典十二部經首題名字」照本宣說,不加解釋及只是勸化他口中念佛而已。若是臨終人「聞法不能啓信」,念佛就會變得沒有力量;如果「念佛不能入心」,自然「在念佛之中不能生起強而有力的求生淨土心念」,焉能往生淨土?

  14.臨終十念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爲何還要爲臨終人說大乘佛法,豈不有違「乃至十念」之教?

  有人問:爲造惡的臨終人開示「大乘十二部經」,已經來不及了。「觀經」亦說,「臨終十念」每一念念佛中皆能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法師爲何舍念佛消無量劫生死重罪而不顧,固執一定要爲臨終人開示十二部經義呢?「臨終聞法只能消千劫極重惡業」。若是「臨終人」聞法後來不及念佛,豈不誤了「臨終人」往生淨土的因緣?

  (1)臨終種下聽聞「十二部經」的「因緣」才能在淨土恭聞「十二部經」的深義

  答:引渡造惡的臨終人,不是依「聞法」能消多少罪業,或者依「念佛」能消多少罪業做比較。況且臨終人「不明淨土法義」的念佛豈能在念念念佛間頓消「無量劫生死重罪」?不要說造惡之人臨命終時難生淨土,就是一般人在生不信佛教,或者佛法熏陶不足,豈能因「念佛」而生淨土?因爲臨命終時,只是勸導其「念佛」,若是口念、心不念,對求生淨土沒有強而有力的「信願」,如何能因念佛而生淨土?

  若是「助念經驗慢慢增多」,便會明白,對于一個生平不信佛法或者一般泛泛信仰者的「臨命終人」(不是死後才去),直接勸導其念佛,令其對念佛啓信、對淨土生信心,心無旁骛,是相當不容易的。大多爲「家事牽挂」、「情愛憂念」,爲其開示淨土法門,大多聽不入耳,必須依當時的情況,善巧方便的爲其勸導,令其不再挂心俗事,再引導其念佛,猶不能「念佛入心」;何況是「造惡之人」,在臨命終時,豈能在沒有對大乘佛法(淨土法義)啓信下,直接引導其念佛,焉能入心?焉能淨化其「罪惡的心結」?

  就因爲下品上生之人,能在臨命終時「聽聞到大乘經典十二部經題」的釋義,聞法、生信,啓發一分向法、學法的正見心願,才能在往生淨土的七七四十九日後,就能見到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大放光明,出現在他的面前,爲他演說十二部經的甚深法義,這就叫做「因果相符」。

  如果造惡的臨命終人,沒有聞法、啓信因緣,便直接「念佛」求生淨土,然而在這種對淨土沒有啓信下的念佛,盲無目的、不知所以然的念佛,如何能「生起強而有力的求生心念」?縱然造作五逆十惡之人(下品下生)臨終能生淨土,也不是只有在「斷氣之際」的十聲念佛就能承辦往生的。(後續自明)

  再看造惡的下品中生之人,因爲造惡因緣比下品下生者爲輕,雖有聞法因緣,但是不及下品上生者「深信」,所發「菩提心願」不及下品上生者,乃是依「觀想念佛」而往生淨土(後續自明),最快也要在淨土「六大劫」後,才能見佛。

  (2)造惡者臨終有「聞法因緣」在淨土見佛較快

  由此可知,造惡之人在臨命終時,若是能聽聞「大乘佛法」扼要釋義,(如前述「觀經」下品上生與後續下品中生「聞法內容」爲主),依「淨土正見」引導念佛,當然在往生淨土後,見佛較快。若是造惡者在臨命終時,沒有「深入聞法因緣」,直接因「念佛因緣」、「善根啓發」,往生淨土,也要在「命終之前」有「一心相信有極樂世界存在,一心深信極樂世界有佛在那裏出世說法,發願求生淨土,隨佛修行」爲「念佛」的正見導引,並且在念佛中要念到「心光乍現」,與「佛光相應」,才能「因念佛而生淨土」。然而必須在淨土的「多劫之中」忏悔業障,經過比六劫或十二大劫更長的時間後,才能見佛、聞法!(此亦是特例中的特例,如鳳毛麟角。)

  (3)對造惡的臨終人不說開示是「因緣不具足」

  由此可知,引導造惡的臨命終人,直接念佛而不聞法,是因爲臨命終人罪障深重,善友到時已經…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