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中的無量菩薩行者,皆因佛力攝持故,飛到極樂世界,頂禮彌陀,聽佛說法,聽經完畢,再飛回本國之中,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無數佛國世界亦複如是……,無有休止,不可思議。」(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
(11)再依「譬喻」經文引導臨終人恭敬、尊重「淨土」的聲聞行者及菩薩大衆
如第八「譬喻」經文,即是佛在大乘經典中常常用種種比喻的方式說法,令衆生容易心開易解的經文。如法華經。﹙善友引導臨終人恭敬合掌隨其稱念經文)
如無量壽經說:「佛語阿難,彼佛初會,聲聞衆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能如大目揵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數,譬如大海深廣無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爲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雲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爲多?阿難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曆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也。佛語阿難:如目連等,于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計彼初會聲聞、菩薩,所知數者猶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
意思是說,在淨土中佛說法的法會上,其聲聞弟子﹙追求了脫生死的修行者)與追求佛道的菩薩行者,其數量是不可稱數的,就是有如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個神通第一的目揵連尊者,運用無量阿僧祇劫的時間去計算淨土中聲聞弟子與菩薩弟子的數目,亦不能得知有多少!再用無數深廣無量的大海水中的水滴去一分一分的分析、計算淨土中佛所度聲聞弟子與菩薩弟子的數量,亦不能測知有多少::。因爲淨土是「諸善上人聚會之地」,所以某某你要發至誠心求生淨土,親近「諸善上人」,修學佛法。(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
(12)再依「論議」經文引導臨終人恭聞佛說「了義之法」
如第九「論議」經文,即是大乘經典中用法理、論議、問答的方式,說明的經文。如大般若經、涅槃經。(善友爲臨終人白話解釋經文)
如大寶積經卷五十二說:「何等經中以爲了義?(了解、印證、諸法實相的義理)何等經中名不了義?(尚未能印證諸法實相的義理,正在方便道中行進),這是依「般若經典的角度而言」。
菩薩摩诃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善能分別,若諸經中宣說于道(方便道、修行的各種方法),如是言教名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于果(不生不滅的涅槃之果、菩提佛果),如是言教名爲了義。
若諸經中說世俗谛(停留在分辨十善道、十惡道的義理間),名不了義。說勝義谛(解說「無我、空性」的經典),名爲了義。
若諸經中宣說作業煩惱惑染(停留在分辨貪瞋癡煩惱的義理間),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煩惱業盡(解說煩惱斷盡的境界之經典),是名了義。
若諸經中宣說诃責染汙之法(停留在诃責染汙之法的義理間),名不了義。若有宣說修治清淨(解說「清淨本心」的經典),如是法者名爲了義。
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停留在厭離生死、欣樂涅槃的義理間),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解說生死涅槃當下無二無差別的空性經典),是名了義。
若諸經中宣說種種文句差別(停留在宣說種種文句差別的義理間),名不了義。
若說甚深難見難覺(解說空、無相、無願之理甚深難見、難覺的經典),是名了義。
如無量壽經的內容,有了義有不了義。爲度下、中品行者往生淨土,當然要宣說「不了義」法,爲度上品行者往生淨土,便要解說「了義法」,如經文說:「上品行者,要修諸功德。」(即行六度,六度之導即般若義,而般若法義,即是無量壽經內所說:無我所心、無染著心……。)之謂。
又如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說:「若有衆生,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必得上品往生。」是爲「了義」。(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
(13)再依「方廣」經文引導臨終人恭敬讀誦「無量壽經」的「方廣」經文
如第十一「方廣」經文,就是大乘經典中佛宣說方正、平等、廣大、不可思議的成佛法義。如華嚴經、楞嚴經、寶積經。(善友爲臨終人白話解釋經意)。
如無量壽經說(直譯經文):佛告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爲淨土中的聲聞行者與天人衆生演說甚深菩提法義),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正在隨順甚深菩提法義的行進、修學中),『何謂甚深菩提法義』?于其國土所有萬物(對淨土的所有人、物、景象),皆要正觀: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在動、靜之間對淨土中的所有人、事、景象皆要觀照無我、無我所,不生情欲、想念、無所染著),隨意自在(以修證:心自在爲目標)、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修無诤叁昧法),于諸衆生(在修法間,對淨土天人衆生及對十方世界衆生),生出大慈悲饒益之心(亦得大慈悲饒益之心),(心地)(柔軟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離五蓋(即舍離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五蓋),(修持「定慧」)無厭怠心、等心勝心(修平等心、超越對立心、優勝心)、深心(修深廣菩提智心)、定心(修菩薩四禅定心、四無量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對修學無相深法,愛、樂、欣喜不舍)、滅諸煩惱(息滅貪、瞋、癡叁毒煩惱)、離惡趣心(遠離殺、盜、淫、妄等墮落叁惡道的業行與心行),究意一切菩薩所行(無量劫數中究竟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波羅蜜一切菩薩願行),(此已牽涉到「乘願度衆生的問題」),見足成就無量功德(以六度波羅蜜在淨土利益天人衆生,利根器的菩薩行者,更在「定慧」與「悲心」深厚的真實佛道行進間,在十方世界普度衆生,具足成就無量利生功德),獲得甚深禅定,成就深厚的五種神通,乃至具足叁明、六種神通、智慧辯才(諸通明慧)。一個真實菩薩行者,就是這樣從遊志七覺)(從最初修學擇法覺支、念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倚息覺支『即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等七覺支開始),乃至修持心地法門成就(修心佛法),獲得登地菩薩果位,而在任何十方世界乘願度衆生時,生生世世所受生身,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五眼具足,成就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行者),以無礙智爲人演說)(應機說法),等觀叁界,空無所有(證如幻智),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衆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以苦、集、滅、道四聖谛應機說法),不欣世語樂在正論,生身煩惱二余俱盡(以上說明八地大菩薩的大解脫證量),真實菩薩行者,就是這樣聞甚深法(聽聞究竟成佛之法,如八十華嚴所說),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經常因其在深定中用天眼通觀見六道輪回受苦情形,大悲願心自然流露而在十方世界乘願度衆生)。(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
(14)再依「授記」經文引導臨終人恭聞「彌陀因地」授記經文
如第十二「授記」經文,即是大乘經典中佛爲菩薩或聲聞弟子預記成佛的時間、世界、度化弟子多寡、壽命多長等內容的經文。如法華經、悲華經、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即是。(善友引導臨終人合掌稱念經文)
如大乘悲分陀利經卷叁敘述阿彌陀佛因地爲佛授記的經文說:「阿彌陀佛過去曾經以轉輪聖王的身分誕生在一位叫做『寶藏如來』出世的淨土世界,名爲『無量淨』,在彼佛世界,廣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波羅蜜自利利他(植衆德本之意)。當時寶藏如來爲『無量淨王』授記說:再過恒河沙數的阿僧祇劫,正進入第二恒河沙數阿僧祇劫,這個淨土世界轉名爲「安樂」(極樂世界),你無量淨王,當于彼極樂世界成佛,十號具足,成佛的智慧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數世界。」(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
(15)再依「自說」經文引導臨終人恭聞「阿彌陀經」
如第十「自說」經文,即是沒有弟子請法、發問,而佛無問自說的經文。(善友爲臨終人白話解釋經意)
如彌陀經說:「爾時佛告長者舍利弗,從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叁稱叁拜或叁稱叁問訊)
某某你已經在佛前發露忏悔所造罪業,現在又發出「純善、正直之心依『十二部經』首題名字的內涵要義所開演的『內容』恭聽淨土法義」,就有資格稱爲彌陀經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現在只要能夠一心稱念佛號,一定能夠如經上所說,見聖衆來迎,往生淨土。(此時善友引導臨終人念佛,直至命終)。
10.對「臨命終時」的時間重新介定
以上是大乘佛經十二部經首題名字的內涵簡短釋義。由此可知,依「觀經」所說爲造惡的下品上生者開示「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的原意,絕對不是「沒有目的、沒有內容的」只是讓「臨終人」僅僅聽聞「十二部經首題名字」的表相解釋而已,否則如何令「臨終人」啓發「菩提心」?若是必須令造惡的「臨終人」聽聞大乘十二部經題的內涵釋義,便必須重新「省思」,重新介定「臨命終時」的時間問題,絕對不能等到快要斷氣的「臨終之際」,才去爲其開示「大乘十二部經的內涵釋義」,否則善友到時,「臨終時間不夠」,如何能爲臨終人略說「大乘十二部的經題釋義」,令其「聞法入心、生信、啓發菩提心」?當知造惡的臨終人若能聞法、啓發菩提心,能消「千劫極重惡業」!所以善友必須「深思」經文爲何一定要先令發心者引導臨終人「因聞法」而消除千劫極重惡業的原因何在?
1…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