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处胎生?
佛言:慈氏,此等众生,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别,深着世乐,人间福报,是故胎生。(此二段经文说明以下品往生净土的众生,皆在净土中享受如「欲界诸天」的天福果报,包括「净土边地受生者」。故说净土胎生业报胜过人间胎生之身。)
若有众生,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剎,趣佛菩提,是人命终,剎那之间,于佛净土坐宝莲花,身相具足,何有胎生?」
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7.经常力行以下所说五点才能获得净土胎生业报
由此可知,获得「净土胎生业报」者,必然是以在家居士身分经常「实践出家修行法」的善根深厚者,而且奉行中品下生的往生修行方法,(此依大阿弥陀经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也就是说,欲求「净土边地业报」者,在没有对「净土生起疑惑心之前」,便必须具备几项修行条件:
1经常以在家居士身发菩提心,修学「出家离欲行」(指中品下生)。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其人虽然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应当经常受持大乘经典(发菩提心)、守持戒法(如十善戒、八关斋戒),无有亏失,即经常读诵、忆持「净土经典」所说「发菩提心」、守持十善戒的经义,没有间断过。十善戒中的不淫戒,严格讲起来是「不淫欲」,不仅是「不邪淫」而已。
2经常广做布施功德。如饭食沙门(参加斋僧大会、定期以四事供养少人布施的「阿兰若行者」)、随喜建佛寺、供养佛寺(精舍)、建佛塔、供养佛塔以及用珍贵的香末、烧香与鲜华、供灯、缯翻供养佛、法、僧三宝。(如经文说,虽然暂信、暂不信,然续结其善福、善愿。)
3并且在广作布施功德时,依经文所说:在布施当下,学习不贪着所作布施功德,不想念接受我布施之人,不追忆我布施之物,不回想、不贪执我曾经所做过的布施之事。如经文说:「如是法者:广作如上所说布施福田,不所适贪:不生起贪染心、执着所做布施福德。」初学者要在「布施时做到无所贪着」,非常不容易,除了加强「念佛、诵经、观心」的时间克制「贪执心」生起外,没有别的办法。
4经常要在逆境现前时,观照自己的举心动念,不令瞋恚心生起,也就是要经常用「诵经、念佛、观心」净化自己的瞋恚心。如经文说:「不当瞋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如诵经时「发成佛悲愿」。)
5请注意:此人在净土是获得如「忉利天人的天福之乐」,以此证明「边地受生者」,在今世所修「福德之因」等同「忉利天的天福果报」,并且此人「临命终时」,一定要具备对世俗亲眷及人、事、物「看得破、放得下」「心无罣碍」的心念,又「心胸宽大、怀有欢喜布施的广大布施意」,才能在「纯善的念佛心念现前下」,获得如「忉利天人」的「纯善心念」的天福胜报。
必须经常以上述所说「五点」做为修行的「基碍」,才能如经上所说,真正在「一日一夜中,确实做到:「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除欲念。」绝对不是今生在没有以上所说「五点」基础下只要有一日一夜间的「念佛功德」(一般是「一日」念佛而已,不能符合净土经典所说「一日一夜持戒、念佛」的功德)!
因为现在的居士在「一日」间的「斋戒、念佛」,大多是在不明佛理、未真发菩提心的『散乱心中』进行,不符合此处所说「一日一夜斋戒、念佛、慈心精进」的原义。
一位居家净行者,在一日一夜中要能做到斋戒清净(持八关斋戒),又能够有利益众生的「慈悲心涌现」,即在一日一夜间,读诵净土经典、依经思义,启发菩提心,即此所说「慈心精进」意。又能「断除欲念」,即在一日一夜间除了读诵净土经典外,尚要精进念佛,不杂余念,以克制自己的「财、色、名、食、睡」等欲念,亦即在一日一夜间,诵经、持戒、念佛至「一心不乱」,是相当不容易的。(指中品下生)。必然是今世经常读诵净土经典,又经常斋戒、念佛者(如在十斋日中守持八关斋戒、念佛精进),以及「宿世斋戒、念佛善根深厚者」。
8.宿障现前而对净土失去信心
但是如此精进之人,居然「宿世尚有破法余障」存在,在做到「一日一夜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除欲念」的净业因行后,居然因为「宿障现前」(如前所述),还会对净土产生疑惑之心,产生「往生净土」的障道因缘,是令人无限叹惜与无法理解的!
如经文说:「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然(即一日一夜斋戒、慈心、念佛成就者),后中复悔,心中狐疑,有『宿障的差别因缘现前』,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念佛不懈),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即以疑惑心念佛),又仍然「续结其善」,愿为本续(即仍然广修善福不断、愿生净土),故得往生。」
就在此人「用功诵经、念佛」一段很长的时间后,因为「宿障的差别因缘现前」,如为外在「人为因素」所扰乱,如前述听闻大乘佛法非佛说的理论,而暂时不信受大乘佛法,因为大乘佛法尚不实,何况净土?(观于此点,中册「问答中」有略解)。或者因为没有深入「菩萨修行次第」及「净土法义」去探究,在见闻「某著作」或「电视弘法」及其他「学术异说」后,对净土产生疑惑心;或者听闻「唯心是净土」的理论,而不信有缘起的「净土世界存在」,误以为原来念佛只是为了「净心」,向外求法,不见佛法真实义,而不知「上品、中品、下品往生」,确实有阿弥陀佛依本愿力化现应化身佛令念佛者在「定中见佛」及接引往生的经证与事证(广见「净土圣贤录」)。因为误解「净土只是唯心所现」,而不相信、不曾探究大乘经典中为何处处说明,十方世界中有无数不同层次的缘起的「清净化生世界」存在!?而后悔用功念佛那么久,原来没有「净土世界」存在,而用「怀疑有没有净土」的心继续念佛。
9.若是用没有「善恶因果观念」的心态念佛能够往生净土吗?
请注意:此处净土经典所说:「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是指不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道理。若是不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为何又继续诵经、持戒、念佛、广做布施不辍?(如此处经典说,虽然受到「外力」扰乱,心中怀疑有没有净土,但是仍然希望有净土,希望今生能往生净土,才会有『续念不绝』、『续结其善』、『愿为本续』的情形发生,即继续发愿,以此「诵经念佛、持戒、修福」功德,回向净土,求生净土。)
若是误解经文所说:「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是「不信有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而用没有「善恶因果观念」的心态继续念佛,能够往生净土吗?
故知不可误解经文所说:「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的原意。
依经文之意,此人「心中狐疑」,是指「怀疑」、「不信广作布施善福能获得后世净土中的福德果报。」而此人之所以会生「怀疑」,完全是因为对「成佛之道」的悲、智之德,没有深入探究,才会受「异说」影响,令「宿障乘虚而入」,误以为没有佛道的深广无边、不可思议的悲、智之德存在!如果没有依「佛道智慧」,即行菩萨道的业行出现,当然没有依「佛道悲愿因缘」而形成的缘起的「净土世界」业果存在!而此点「心中狐疑成佛之智」的经文,在无量寿经中也有详确说明。
10.无量寿经对「以疑惑心修诸功德」的解释
如无量寿经说:「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以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佛言: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佛言: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阂,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已见。
佛言: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
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生彼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如来所,修诸功德。弥…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