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P22

  ..续本文上一页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由无量寿经所说,更可证明,前述经典所言:「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的原文,绝对不是指「不信罪福因果」的意思,而是因「宿障的差别因缘现前」,而令其受到「异说」影响,对「净土是否存在」,产生怀疑心。究其原因,是因为对佛道由因至果的甚深智慧没有深入去探讨其修证的原理,才会误以为「净土世界不存在」。

  诚如无量寿经所说:「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何谓疑惑心?即经文所说:「此疑惑心起因于『不了佛智、不了佛不思议智、不了佛不可称智、不了大乘广智(即不了解大乘菩萨道广大不可思议的悲、智、愿、行之果德)、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了解无上佛果最殊胜的智德)』,于此诸智,疑惑不信(因为没有深入思维、研究、体悟、力行『菩萨修行次第』,故不了佛智,才会受『异说』影响,对佛道智慧疑惑不信)。既然对佛道疑惑不信,当然对净土世界疑惑不信。」

  请注意:经文接着说:「虽然于此诸智,疑惑不信,但是「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由此可知,欲求生「净土边地业报」者,是用没有理解、深入思维、探究、力行「佛道智慧」的心态及对「净土」没有深入体解的心态去诵经、持戒、念佛,即是只知道「诵经、持戒、念佛、修福」,而不知「净土」与「佛道因果」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更不知「诵经、念佛」就能「往生净土」的理由为何?所以才会受「异说」影响,才会用「疑惑心,修诸功德」,但是仍然深信罪福因果的道理,并且以深信罪福因果道理的心态,继续修习善本(继续诵经、念佛、修福不懈)。请注意:如果此人用完全不信有成佛之道、完全不信有净土的心态念佛,绝对不能往生净土!故不可误解「前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的原意,绝对不是用「不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态去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经上说:「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意,不是完全不信有净土,而是先「完全不信」,后来又有因缘令其「信心生起」,但是心中仍然有「疑惑未解」,于是用「不知有没有净土,又强烈希望出离娑婆世界,用期待有净土的疑惑心,继续念佛,而且这颗『强烈希望有净土,愿到净土见佛、闻法、修行的心愿至死没有间断过。』若是完全不相信有佛道、有净土,此人还会继续用功念佛吗?一定转修其他法门,所以经上才会说:「仍然以疑惑心,修诸功德。」

  11.如何证明临终获得净土胎生业报?

  如何证明此人获得「净土边地业报」?依经上说,此人在临命终时,有因生病,口不能言,但是仍然意识念佛不断,求生净土的心愿依然非常强烈,阿弥陀佛知其为「宿障所蔽」,但见其「续念不绝」,致使其今生往生净土的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在此人将要命终之际,化现佛身,令他亲眼看见光明的化佛现前,预告「往生将至」。此人见佛,虽然有病在身,口不能言,但是心智清晰,心中生大欢喜,自思:阿弥陀佛原来真实存在,现在佛已现前,预示我将要往生净土。我非常后悔,没有在今生受持更多斋戒,再做更多布施功德……。因为此人临终之前见佛生大忏悔心,忏悔自己没有智慧,受『异说』影响,误以为没有佛道智慧,误以为「净土世界」不存在,忏悔自己一直用「疑惑心」诵经、念佛、修福。此人临终之前向佛大忏悔后,对佛道、对净土坚信不疑,于是在「命欲终时」,转变用坚信有佛道、坚信有净土、坚信忆佛、念佛,佛必随其本愿,以应化身佛现前接引的信愿心念佛,往生净土。也就是说,此人在临命终时,仍然是信、愿、行具足,才能蒙佛接引,超生净土。

  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但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复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

  由此可知,获得「净土边地业报」的净行者,临终之前,绝对因为「生西因缘已经成熟」,见佛现前,当阿弥陀现身时,必然有非常庄严、祥和、光明、安稳的摄受力,令此人深切感受到,才会生出大忏悔心,因此对佛道、对净土深信不疑,才能因念佛成就,而往生净土。倘若一个以「疑惑心」念佛的人,到了命欲终时,仍然怀疑有没有净土存在,怀疑有没有阿弥陀佛存在,而不是在怀疑中希望有净土,希望有阿弥陀佛存在,以致对念佛能往生净土的希望心都生不起来,乃至到临终时,没有见佛,大忏悔心生不出来,而言已经见佛,又心生疑虑,就是冤亲债主现前干扰!切记!切记!

  12.净土胎生者为何在净土不能见佛?

  净土诸经皆说,「净土胎生者」,于净土的五百岁中不能见佛(请注意:是净土的时间:五百岁),但是获得如欲界第二天忉利天上的天福果报。(前述经文自明)。究其原因,乃是前世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所致」。为何前世会「以疑惑心,修诸功德」?因「宿障」所致。

  如前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其人本宿命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狐疑佛经,复不信向之,当自然入恶道中(指宿世因此罪障,曾经堕入恶道之中)。无量清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指今世因宿障现前,但是仍然诵经、持戒、念佛、修福不辍,阿弥陀佛以本愿力哀愍他,于临命终时,接引他往生净土。」好学者要深思经意!

  又说:「其人但坐其前世宿命求道时,不大持斋戒,亏失(毁失)经法,心意狐疑,不信佛语,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后世当得其福,复坐中悔,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作德不至心。」

  由此可知,因为「宿世破法罪障」所致,导致往生净土后,于五百岁中,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见净土清净僧众,但是仍然享受天福之乐。虽然不能见佛,但是仍然看见阿弥陀佛的化身所放射出来的光明能量。因为依然能见佛「光明」,生大欢喜心,所以虽然享受天福之乐,犹觉悟要忏悔前世没有智慧,「以疑惑心,修诸功德,后悔自责不已。」此人于净土内五百岁中不见佛、法、僧三宝,可说是「宿障现受」的小小罪报,也就是重报转轻报的事证。纵然五百岁后,见到佛、法、僧三宝,仍然对「佛所说经法」、「心不开解」、「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欢喜」、「意不领会」(宿障所致)。其人久久(不知道在净土经过多少的时间,经文没有说明多久时间),此人亦会在「精进用功中」,智慧开解,悟知经义,明健勇猛,心生欢乐。

  以上是净土诸经中对「中品下生者以『疑惑心』、『修诸功德』往生净土,获得净土胎生业报的说明。」继续阐述「下品行者『以疑惑心』,『修诸功德』,获得净土边地业报的经证」。

  (二)与下品行者有关的净土胎生果报

  1.经文对下品行者「胎生业报」的说明

  依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其三辈者(下品行者),其人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燃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国土,其人心中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复言,则自悔过,悔过者过差减少,悔者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心中独欢喜,便止其中,复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自然长大,其城亦复如前城法,比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复于城中五百岁。五百岁竟乃得出,生无量清净佛所,心中大欢喜,其人听闻经,心不开解,意不欢喜,智慧不明,知经复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无量清净佛,亦复如是。第二辈狐疑者,其人久久(不知在净土经过多久的时间),亦当智慧开解知经,勇猛心当欢乐,次如上第一辈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宿命求道时,中悔狐疑,暂信暂不信,不信作善后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耳,随其功德,有铉不铉,各自然趣向,说经行道,卓德万殊,超不相及。

  佛言:其人殊不豫益作德,为善轻亏,不信之然,徙倚懈怠,为用可尔。至时都集说经行道,自然迫促,应答迟晚,(其余天人)均道智卓殊超绝,才妙高猛。独于边赢,临事乃悔,悔者已出,其后当复何益,但心中悷亮慕及等耳。」

  由此可知,下品行者与中品行者两者皆是于「精进用功」一段时间后,因为「宿障现前」,受到「异说影响」………,而对佛道生疑、对净土生疑,而仍然希望超脱娑婆世界,到净土世界去见佛、闻法、修行。虽然下品行者依然怀疑有没有净土,但是希望有净土、希望有阿弥陀佛临终现前接引的愿心,仍然与前述中品行者一样,非常强烈,才会继续用功诵经、念佛(而此处所说的下品行者已经没有修福之事),直至临终见佛现身,才恍然大悟真有「阿弥陀佛依本愿力变现应化身佛接引『念佛人』往生净土之事,而向阿弥陀佛大忏悔自己原来没有智慧,误听人言,怀疑没有净土!而向佛大忏悔后,对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当下生起坚固信心,不再疑惑」,于是与前述「边地往生者」一样,怀着一颗坚定求生净土之心念佛,念念念佛中与阿弥陀佛的大悲接引誓愿相应,当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2.为何净土「边地受生」会有两种显报不同?

  问:中品行者与下品行者皆以「疑惑心念佛」,往生净土,获得净土边…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