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由無量壽經所說,更可證明,前述經典所言:「後中複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的原文,絕對不是指「不信罪福因果」的意思,而是因「宿障的差別因緣現前」,而令其受到「異說」影響,對「淨土是否存在」,産生懷疑心。究其原因,是因爲對佛道由因至果的甚深智慧沒有深入去探討其修證的原理,才會誤以爲「淨土世界不存在」。
誠如無量壽經所說:「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何謂疑惑心?即經文所說:「此疑惑心起因于『不了佛智、不了佛不思議智、不了佛不可稱智、不了大乘廣智(即不了解大乘菩薩道廣大不可思議的悲、智、願、行之果德)、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不了解無上佛果最殊勝的智德)』,于此諸智,疑惑不信(因爲沒有深入思維、研究、體悟、力行『菩薩修行次第』,故不了佛智,才會受『異說』影響,對佛道智慧疑惑不信)。既然對佛道疑惑不信,當然對淨土世界疑惑不信。」
請注意:經文接著說:「雖然于此諸智,疑惑不信,但是「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由此可知,欲求生「淨土邊地業報」者,是用沒有理解、深入思維、探究、力行「佛道智慧」的心態及對「淨土」沒有深入體解的心態去誦經、持戒、念佛,即是只知道「誦經、持戒、念佛、修福」,而不知「淨土」與「佛道因果」的關系密切不可分割,更不知「誦經、念佛」就能「往生淨土」的理由爲何?所以才會受「異說」影響,才會用「疑惑心,修諸功德」,但是仍然深信罪福因果的道理,並且以深信罪福因果道理的心態,繼續修習善本(繼續誦經、念佛、修福不懈)。請注意:如果此人用完全不信有成佛之道、完全不信有淨土的心態念佛,絕對不能往生淨土!故不可誤解「前述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所說『後中複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的原意,絕對不是用「不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心態去念佛、求生淨土!」
所以經上說:「以疑惑心修諸功德」之意,不是完全不信有淨土,而是先「完全不信」,後來又有因緣令其「信心生起」,但是心中仍然有「疑惑未解」,于是用「不知有沒有淨土,又強烈希望出離娑婆世界,用期待有淨土的疑惑心,繼續念佛,而且這顆『強烈希望有淨土,願到淨土見佛、聞法、修行的心願至死沒有間斷過。』若是完全不相信有佛道、有淨土,此人還會繼續用功念佛嗎?一定轉修其他法門,所以經上才會說:「仍然以疑惑心,修諸功德。」
11.如何證明臨終獲得淨土胎生業報?
如何證明此人獲得「淨土邊地業報」?依經上說,此人在臨命終時,有因生病,口不能言,但是仍然意識念佛不斷,求生淨土的心願依然非常強烈,阿彌陀佛知其爲「宿障所蔽」,但見其「續念不絕」,致使其今生往生淨土的因緣已經成熟,所以在此人將要命終之際,化現佛身,令他親眼看見光明的化佛現前,預告「往生將至」。此人見佛,雖然有病在身,口不能言,但是心智清晰,心中生大歡喜,自思:阿彌陀佛原來真實存在,現在佛已現前,預示我將要往生淨土。我非常後悔,沒有在今生受持更多齋戒,再做更多布施功德……。因爲此人臨終之前見佛生大忏悔心,忏悔自己沒有智慧,受『異說』影響,誤以爲沒有佛道智慧,誤以爲「淨土世界」不存在,忏悔自己一直用「疑惑心」誦經、念佛、修福。此人臨終之前向佛大忏悔後,對佛道、對淨土堅信不疑,于是在「命欲終時」,轉變用堅信有佛道、堅信有淨土、堅信憶佛、念佛,佛必隨其本願,以應化身佛現前接引的信願心念佛,往生淨土。也就是說,此人在臨命終時,仍然是信、願、行具足,才能蒙佛接引,超生淨土。
如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複言,但心中歡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則心中悔過,悔過者過差少,無所複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淨佛國。」
由此可知,獲得「淨土邊地業報」的淨行者,臨終之前,絕對因爲「生西因緣已經成熟」,見佛現前,當阿彌陀現身時,必然有非常莊嚴、祥和、光明、安穩的攝受力,令此人深切感受到,才會生出大忏悔心,因此對佛道、對淨土深信不疑,才能因念佛成就,而往生淨土。倘若一個以「疑惑心」念佛的人,到了命欲終時,仍然懷疑有沒有淨土存在,懷疑有沒有阿彌陀佛存在,而不是在懷疑中希望有淨土,希望有阿彌陀佛存在,以致對念佛能往生淨土的希望心都生不起來,乃至到臨終時,沒有見佛,大忏悔心生不出來,而言已經見佛,又心生疑慮,就是冤親債主現前幹擾!切記!切記!
12.淨土胎生者爲何在淨土不能見佛?
淨土諸經皆說,「淨土胎生者」,于淨土的五百歲中不能見佛(請注意:是淨土的時間:五百歲),但是獲得如欲界第二天忉利天上的天福果報。(前述經文自明)。究其原因,乃是前世以「疑惑心,修諸功德所致」。爲何前世會「以疑惑心,修諸功德」?因「宿障」所致。
如前述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狐疑佛經,複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指宿世因此罪障,曾經墮入惡道之中)。無量清淨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指今世因宿障現前,但是仍然誦經、持戒、念佛、修福不辍,阿彌陀佛以本願力哀愍他,于臨命終時,接引他往生淨土。」好學者要深思經意!
又說:「其人但坐其前世宿命求道時,不大持齋戒,虧失(毀失)經法,心意狐疑,不信佛語,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後世當得其福,複坐中悔,不信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作德不至心。」
由此可知,因爲「宿世破法罪障」所致,導致往生淨土後,于五百歲中,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見淨土清淨僧衆,但是仍然享受天福之樂。雖然不能見佛,但是仍然看見阿彌陀佛的化身所放射出來的光明能量。因爲依然能見佛「光明」,生大歡喜心,所以雖然享受天福之樂,猶覺悟要忏悔前世沒有智慧,「以疑惑心,修諸功德,後悔自責不已。」此人于淨土內五百歲中不見佛、法、僧叁寶,可說是「宿障現受」的小小罪報,也就是重報轉輕報的事證。縱然五百歲後,見到佛、法、僧叁寶,仍然對「佛所說經法」、「心不開解」、「智慧不明」、「知經複少」、「心不歡喜」、「意不領會」(宿障所致)。其人久久(不知道在淨土經過多少的時間,經文沒有說明多久時間),此人亦會在「精進用功中」,智慧開解,悟知經義,明健勇猛,心生歡樂。
以上是淨土諸經中對「中品下生者以『疑惑心』、『修諸功德』往生淨土,獲得淨土胎生業報的說明。」繼續闡述「下品行者『以疑惑心』,『修諸功德』,獲得淨土邊地業報的經證」。
(二)與下品行者有關的淨土胎生果報
1.經文對下品行者「胎生業報」的說明
依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其叁輩者(下品行者),其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燃燈、懸缯彩、作佛寺、起塔、飲食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可複尊極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後,若複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令其人于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國土,其人心中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複言,則自悔過,悔過者過差減少,悔者無所複及。其人命終,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裏七寶城,心中獨歡喜,便止其中,複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自然長大,其城亦複如前城法,比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複于城中五百歲。五百歲竟乃得出,生無量清淨佛所,心中大歡喜,其人聽聞經,心不開解,意不歡喜,智慧不明,知經複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複去無量清淨佛,亦複如是。第二輩狐疑者,其人久久(不知在淨土經過多久的時間),亦當智慧開解知經,勇猛心當歡樂,次如上第一輩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宿命求道時,中悔狐疑,暫信暫不信,不信作善後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耳,隨其功德,有铉不铉,各自然趣向,說經行道,卓德萬殊,超不相及。
佛言:其人殊不豫益作德,爲善輕虧,不信之然,徙倚懈怠,爲用可爾。至時都集說經行道,自然迫促,應答遲晚,(其余天人)均道智卓殊超絕,才妙高猛。獨于邊贏,臨事乃悔,悔者已出,其後當複何益,但心中悷亮慕及等耳。」
由此可知,下品行者與中品行者兩者皆是于「精進用功」一段時間後,因爲「宿障現前」,受到「異說影響」………,而對佛道生疑、對淨土生疑,而仍然希望超脫娑婆世界,到淨土世界去見佛、聞法、修行。雖然下品行者依然懷疑有沒有淨土,但是希望有淨土、希望有阿彌陀佛臨終現前接引的願心,仍然與前述中品行者一樣,非常強烈,才會繼續用功誦經、念佛(而此處所說的下品行者已經沒有修福之事),直至臨終見佛現身,才恍然大悟真有「阿彌陀佛依本願力變現應化身佛接引『念佛人』往生淨土之事,而向阿彌陀佛大忏悔自己原來沒有智慧,誤聽人言,懷疑沒有淨土!而向佛大忏悔後,對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當下生起堅固信心,不再疑惑」,于是與前述「邊地往生者」一樣,懷著一顆堅定求生淨土之心念佛,念念念佛中與阿彌陀佛的大悲接引誓願相應,當然蒙佛接引,往生淨土!
2.爲何淨土「邊地受生」會有兩種顯報不同?
問:中品行者與下品行者皆以「疑惑心念佛」,往生淨土,獲得淨土邊…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