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P20

  ..续本文上一页福,复坐中悔,不信往生阿弥陀佛国(不信有净土),作德不至心,用是故尔。」因此而在后来遭受「净土胎生」业障。

  2.今世生西「定业成熟」才能获得净土胎生业报

  依净土经典说(后续自明),这种人在「宿障显现之前」,仍然以在家居士身分实践往生净土的「出家修行法」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而于今生能够依「出家修行法」诵经、持戒、念佛不懈,不是一生能承办的,纵然宿世有「破法罪障」,也必须在无量世中累积了许多「散心」、「定心」听闻净土法义、持戒、念佛的善因缘,方能在求生净土善因缘辗转增上的情况下,以及于今生「往生净土」的「定业因缘」成熟下,依「净土经典」所说「中品下生修行法」,精进行持不懈,才能在今生于「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的情况下,仍然往生净土。(综合净土经典所说,除观无量寿佛经外)

  3.如果用「不信有净土、又信有净土」的怀疑心念佛如何能与「弥陀本愿力相应」?

  读者千万不要误会,以为任何念佛人皆可以在「不信有净土、又信有净土」的情况下以疑惑心念佛均可往生净土!如果一位念佛者在「不信有净土、又信有净土」的怀疑心下念佛,如何能「信、愿、行」具足?

  如果一位念佛人不信有净土,就不能对净土生起坚定的信心,当然不能对「净土」信具足!不能对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念,就不能坚信有阿弥陀佛的大悲接引愿力存在,如此念佛,如何能与弥陀的「本愿力相应」?如果念佛不能与「弥陀本愿力相应」,如何往生净土?

  再则以怀疑净土有或没有的心态念佛,如何能念佛至一心不乱?不能一心不乱,何能超生净土?

  又造恶者临终「十念念佛」尚要对阿弥陀佛大悲接引愿力信心坚定,十念念佛,正念现前,才能往生净土?何况是净土胎生「边地」业报!因为就是净土「胎生边地业报」,也远比观无量寿佛经所说造恶者的「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往生品位高出许多。如「观经」所说下品中生要在净土中「六劫」才能见佛,下品下生要在净土中「十二大劫」才能见佛,而净土「胎生边地业报」,只要在净土「五百岁」就能见佛。

  如果诸如此类的疑问成立,净土经典中又为什么记载有「净土胎生业报」?

  4.欲求最下下品往生的莲友请注意「净土边地受生」的修行法

  相对的,若是真如净土经典所说有「净土胎生业报」,是否无形中鼓励念佛人可以在又信净土、又不信有净土的情况下念佛,求生净土?许多在家莲友皆说,我只要能以最下等品位去净土就好了,就是到「净土边地」也没有关系。而如果只求最下等品位往生,除了「观经」所说造恶者的下三品往生(皆是特例中的特例),就属净土经典所说「与中品行者及与下品往生」有关的「净土胎生业报」。但是倘若只求依「净土胎生业报」修行之法求生净土,必须明白,绝对不是在「又信有净土,又不信有净土」的情况下依散乱心念佛,就能获得「净土胎生业报」!因为依「净土经典」所说的获得「净土胎生业报」的念佛人,虽然在「宿世有破法业障」,但是仍然要在宿世无量世中种下深厚的「修学净土法义,发菩提心念佛」的善根,才能在今生精进诵经、持戒、念佛一段很长的时间后,又因为「宿障现前」、「差别因缘现前」,而「怀疑有没有净土」?但是仍然「希望有净土」,因为他的「出离心很强」,仍然希望「离开这个世界」到「净土去修行」,所以犹豫了一阵子,依然打起精神,努力念佛、诵经、修福不断,才能在「临命终时」,蒙受佛力接引,往生净土。故依净土经典所述,「净土胎生业报」,绝对不是泛泛的信、又不信的一般念佛人所能得到的果报。

  5.何谓「破法罪障」(宿障现前)?

  譬如自己宿世曾经狐疑大乘佛经不是佛所说,又影响别人不信大乘佛法是佛所说;或者认为净土在自己心中,只承认「自心是净土」,否认有阿弥陀佛本愿力与净土众生共业因缘和合的缘起的极乐世界存在,又影响他人念佛自净其心,不必求生净土;又令有善根之人失去往生净土见佛、闻法的善机缘。或者曾经不信修善得善报,做恶得恶报,又影响他人向善、向佛道提升。或者又因种种因素,曾经不信有极乐世界,又影响别人不信有净土世界,阻挠他人念佛、求生净土,诸如自己遭遇意外事故,或者亲人遭遇意外事故,而认为「我诵经、念佛多年,为什么没有蒙受佛力庇护?从此对佛力、对净土产生怀疑,也影响别人;又如重病缠身…,诵经、念佛回向祈福,而仍然重病未愈,从此怀疑「佛力存不存在」的问题,又影响他人;或者「长期诵经、念佛」却没有一点「见佛、见净土」的讯息,而怀疑「到底有没有净土」,又影响别人………,皆是「破法罪障」的范围!然而又在未来遭受罪报后,累积了许多「念佛、求生净土」的深厚善根,才能在今生「续结净土缘」,然而总会有「破法宿障现前」,阻碍其对「净土的信心」!

  而一般念佛人在对净土「生起疑惑心」后,往往就不再继续念佛,而转修其他法门。对净土起疑又仍然能终生念佛、诵经不辍者,不是一件常见的事。如数部净土经典皆说明获得「净土胎生业报者」,是今世用功诵经、持戒、念佛之人,后来因为「破法宿障现前」,才对净土起疑惑心,但是依旧继续诵经、持戒、念佛不懈者!

  6.净土经典对「净土胎生业报」的解说

  (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古译)说明中品行者先用功不辍(严格说是「中品下生者」),后来因为「宿障现前」,才对净土起疑惑心。

  如经文说:「佛言:其中辈者,其人愿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语深,当作至诚忠信,饭食沙门,而作佛寺起塔,烧香、散华、燃灯、悬杂绘彩,如是法者,无所适贪,不当瞋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欲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其人于今世,亦复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其人寿欲尽时,无量清净佛则化令其人自见无量清净佛及国土,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

  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须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道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在城中于是间五百岁。其城广纵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舍宅中自然内外皆有七宝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华绕,浴池上亦有七宝树重行,皆复作五音声,其饮食时,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其人于城中快乐,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于城中不能得出,复不能得见无量清净佛,但见其光明,心中自悔责,踊跃喜耳,亦复不能得闻经,亦复不能得见诸比丘僧,亦复不能得见知无量清净佛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状貌何等类,其人若如是比而小适耳,佛亦不使尔,身诸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狐疑佛经,复不信向之,当自然入恶道中,无量清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其人于城中,五百岁乃得出,往至无量清净佛所闻经,心不开解,亦复不得在诸菩萨、阿罗汉、比丘僧中听经,以去所居处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无量清净佛甚大远,不能得近附无量清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欢乐,意不开解,其人久久,亦自当智慧开解知经,明健勇猛,心当欢乐,次当复如上第一辈。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其前世宿命求道时,不大持斋戒,亏失经法,心意狐疑,不信佛语,不信佛经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后世当得其福,复坐中悔,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作德不至心,用是故为第二中辈。」

  (2)大阿弥陀经

  大阿弥陀经也有「净土边地疑城报」的记载。

  如经文说:「佛告弥勒:汝见彼剎有胎生否?对云:见,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人。何因缘故,彼剎而有胎生?佛言: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剎,后有悔心亦复疑惑,不信有彼佛剎,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后世得福,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临命终时,佛乃化现其身,令彼目见,口虽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诸善,以悔过故其过差少,亦生彼剎,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边地见七宝城,即入其中,于莲华中生,受身自然长大,饮食亦皆自然,其快乐如忉利天人,惟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无由供养于佛,修习菩萨功德,以此为苦示其小谪,是故彼剎名为胎生,当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众生,信受经法,奉持斋戒,作诸功德,至心回向,命终即于七宝池中莲华中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间,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诸菩萨,安得名为胎生?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声闻,恭敬供养,命终径于极乐世界七宝莲华中化生,自然即时见佛,安得名为胎生?」

  又说:「汝等各宜精进,无得狐疑,无得中悔,自为过咎,以至生于彼剎边地,虽在七宝城中,经五百岁,受其困谪。」

  (3)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又说:「佛言:慈氏,极乐国中有胎生否?

  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其中生者,譬如欲界诸天,居五百由旬宫殿,自在游戏,何有胎生?

  世尊,此界众生,何因何缘…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