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福,複坐中悔,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不信有淨土),作德不至心,用是故爾。」因此而在後來遭受「淨土胎生」業障。
2.今世生西「定業成熟」才能獲得淨土胎生業報
依淨土經典說(後續自明),這種人在「宿障顯現之前」,仍然以在家居士身分實踐往生淨土的「出家修行法」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而于今生能夠依「出家修行法」誦經、持戒、念佛不懈,不是一生能承辦的,縱然宿世有「破法罪障」,也必須在無量世中累積了許多「散心」、「定心」聽聞淨土法義、持戒、念佛的善因緣,方能在求生淨土善因緣輾轉增上的情況下,以及于今生「往生淨土」的「定業因緣」成熟下,依「淨土經典」所說「中品下生修行法」,精進行持不懈,才能在今生于「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的情況下,仍然往生淨土。(綜合淨土經典所說,除觀無量壽佛經外)
3.如果用「不信有淨土、又信有淨土」的懷疑心念佛如何能與「彌陀本願力相應」?
讀者千萬不要誤會,以爲任何念佛人皆可以在「不信有淨土、又信有淨土」的情況下以疑惑心念佛均可往生淨土!如果一位念佛者在「不信有淨土、又信有淨土」的懷疑心下念佛,如何能「信、願、行」具足?
如果一位念佛人不信有淨土,就不能對淨土生起堅定的信心,當然不能對「淨土」信具足!不能對淨土産生堅定的信念,就不能堅信有阿彌陀佛的大悲接引願力存在,如此念佛,如何能與彌陀的「本願力相應」?如果念佛不能與「彌陀本願力相應」,如何往生淨土?
再則以懷疑淨土有或沒有的心態念佛,如何能念佛至一心不亂?不能一心不亂,何能超生淨土?
又造惡者臨終「十念念佛」尚要對阿彌陀佛大悲接引願力信心堅定,十念念佛,正念現前,才能往生淨土?何況是淨土胎生「邊地」業報!因爲就是淨土「胎生邊地業報」,也遠比觀無量壽佛經所說造惡者的「下品中生與下品下生」往生品位高出許多。如「觀經」所說下品中生要在淨土中「六劫」才能見佛,下品下生要在淨土中「十二大劫」才能見佛,而淨土「胎生邊地業報」,只要在淨土「五百歲」就能見佛。
如果諸如此類的疑問成立,淨土經典中又爲什麼記載有「淨土胎生業報」?
4.欲求最下下品往生的蓮友請注意「淨土邊地受生」的修行法
相對的,若是真如淨土經典所說有「淨土胎生業報」,是否無形中鼓勵念佛人可以在又信淨土、又不信有淨土的情況下念佛,求生淨土?許多在家蓮友皆說,我只要能以最下等品位去淨土就好了,就是到「淨土邊地」也沒有關系。而如果只求最下等品位往生,除了「觀經」所說造惡者的下叁品往生(皆是特例中的特例),就屬淨土經典所說「與中品行者及與下品往生」有關的「淨土胎生業報」。但是倘若只求依「淨土胎生業報」修行之法求生淨土,必須明白,絕對不是在「又信有淨土,又不信有淨土」的情況下依散亂心念佛,就能獲得「淨土胎生業報」!因爲依「淨土經典」所說的獲得「淨土胎生業報」的念佛人,雖然在「宿世有破法業障」,但是仍然要在宿世無量世中種下深厚的「修學淨土法義,發菩提心念佛」的善根,才能在今生精進誦經、持戒、念佛一段很長的時間後,又因爲「宿障現前」、「差別因緣現前」,而「懷疑有沒有淨土」?但是仍然「希望有淨土」,因爲他的「出離心很強」,仍然希望「離開這個世界」到「淨土去修行」,所以猶豫了一陣子,依然打起精神,努力念佛、誦經、修福不斷,才能在「臨命終時」,蒙受佛力接引,往生淨土。故依淨土經典所述,「淨土胎生業報」,絕對不是泛泛的信、又不信的一般念佛人所能得到的果報。
5.何謂「破法罪障」(宿障現前)?
譬如自己宿世曾經狐疑大乘佛經不是佛所說,又影響別人不信大乘佛法是佛所說;或者認爲淨土在自己心中,只承認「自心是淨土」,否認有阿彌陀佛本願力與淨土衆生共業因緣和合的緣起的極樂世界存在,又影響他人念佛自淨其心,不必求生淨土;又令有善根之人失去往生淨土見佛、聞法的善機緣。或者曾經不信修善得善報,做惡得惡報,又影響他人向善、向佛道提升。或者又因種種因素,曾經不信有極樂世界,又影響別人不信有淨土世界,阻撓他人念佛、求生淨土,諸如自己遭遇意外事故,或者親人遭遇意外事故,而認爲「我誦經、念佛多年,爲什麼沒有蒙受佛力庇護?從此對佛力、對淨土産生懷疑,也影響別人;又如重病纏身…,誦經、念佛回向祈福,而仍然重病未愈,從此懷疑「佛力存不存在」的問題,又影響他人;或者「長期誦經、念佛」卻沒有一點「見佛、見淨土」的訊息,而懷疑「到底有沒有淨土」,又影響別人………,皆是「破法罪障」的範圍!然而又在未來遭受罪報後,累積了許多「念佛、求生淨土」的深厚善根,才能在今生「續結淨土緣」,然而總會有「破法宿障現前」,阻礙其對「淨土的信心」!
而一般念佛人在對淨土「生起疑惑心」後,往往就不再繼續念佛,而轉修其他法門。對淨土起疑又仍然能終生念佛、誦經不辍者,不是一件常見的事。如數部淨土經典皆說明獲得「淨土胎生業報者」,是今世用功誦經、持戒、念佛之人,後來因爲「破法宿障現前」,才對淨土起疑惑心,但是依舊繼續誦經、持戒、念佛不懈者!
6.淨土經典對「淨土胎生業報」的解說
(1)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如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叁(古譯)說明中品行者先用功不辍(嚴格說是「中品下生者」),後來因爲「宿障現前」,才對淨土起疑惑心。
如經文說:「佛言:其中輩者,其人願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雖不能去家、舍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者,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語深,當作至誠忠信,飯食沙門,而作佛寺起塔,燒香、散華、燃燈、懸雜繪彩,如是法者,無所適貪,不當瞋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欲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其人于今世,亦複于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其人壽欲盡時,無量清淨佛則化令其人自見無量清淨佛及國土,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
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然後中複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結其善,願爲本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複言,便心中歡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則心中悔過,悔過者過差少,無所須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淨佛所,便道見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于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裏,城中亦有七寶舍宅,舍宅中自然內外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繞,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皆複作五音聲,其飲食時,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其人于城中快樂,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于城中不能得出,複不能得見無量清淨佛,但見其光明,心中自悔責,踴躍喜耳,亦複不能得聞經,亦複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亦複不能得見知無量清淨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狀貌何等類,其人若如是比而小適耳,佛亦不使爾,身諸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狐疑佛經,複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無量清淨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其人于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無量清淨佛所聞經,心不開解,亦複不得在諸菩薩、阿羅漢、比丘僧中聽經,以去所居處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複去無量清淨佛甚大遠,不能得近附無量清淨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複少,心不歡樂,意不開解,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解知經,明健勇猛,心當歡樂,次當複如上第一輩。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其前世宿命求道時,不大持齋戒,虧失經法,心意狐疑,不信佛語,不信佛經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後世當得其福,複坐中悔,不信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作德不至心,用是故爲第二中輩。」
(2)大阿彌陀經
大阿彌陀經也有「淨土邊地疑城報」的記載。
如經文說:「佛告彌勒:汝見彼剎有胎生否?對雲:見,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人。何因緣故,彼剎而有胎生?佛言:若有衆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後有悔心亦複疑惑,不信有彼佛剎,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後世得福,其人雖爾續有念心,暫信暫不信,志意猶豫,無所專據,臨命終時,佛乃化現其身,令彼目見,口雖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諸善,以悔過故其過差少,亦生彼剎,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邊地見七寶城,即入其中,于蓮華中生,受身自然長大,飲食亦皆自然,其快樂如忉利天人,惟于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無由供養于佛,修習菩薩功德,以此爲苦示其小谪,是故彼剎名爲胎生,當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衆生,信受經法,奉持齋戒,作諸功德,至心回向,命終即于七寶池中蓮華中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間,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諸菩薩,安得名爲胎生?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聲聞,恭敬供養,命終徑于極樂世界七寶蓮華中化生,自然即時見佛,安得名爲胎生?」
又說:「汝等各宜精進,無得狐疑,無得中悔,自爲過咎,以至生于彼剎邊地,雖在七寶城中,經五百歲,受其困谪。」
(3)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又說:「佛言:慈氏,極樂國中有胎生否?
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其中生者,譬如欲界諸天,居五百由旬宮殿,自在遊戲,何有胎生?
世尊,此界衆生,何因何緣…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