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P21

  ..續本文上一頁而處胎生?

  佛言:慈氏,此等衆生,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別,深著世樂,人間福報,是故胎生。(此二段經文說明以下品往生淨土的衆生,皆在淨土中享受如「欲界諸天」的天福果報,包括「淨土邊地受生者」。故說淨土胎生業報勝過人間胎生之身。)

  若有衆生,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是人命終,剎那之間,于佛淨土坐寶蓮花,身相具足,何有胎生?」

  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7.經常力行以下所說五點才能獲得淨土胎生業報

  由此可知,獲得「淨土胎生業報」者,必然是以在家居士身分經常「實踐出家修行法」的善根深厚者,而且奉行中品下生的往生修行方法,(此依大阿彌陀經與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所說)。也就是說,欲求「淨土邊地業報」者,在沒有對「淨土生起疑惑心之前」,便必須具備幾項修行條件:

  1經常以在家居士身發菩提心,修學「出家離欲行」(指中品下生)。如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其人雖然不能去家、舍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應當經常受持大乘經典(發菩提心)、守持戒法(如十善戒、八關齋戒),無有虧失,即經常讀誦、憶持「淨土經典」所說「發菩提心」、守持十善戒的經義,沒有間斷過。十善戒中的不淫戒,嚴格講起來是「不淫欲」,不僅是「不邪淫」而已。

  2經常廣做布施功德。如飯食沙門(參加齋僧大會、定期以四事供養少人布施的「阿蘭若行者」)、隨喜建佛寺、供養佛寺(精舍)、建佛塔、供養佛塔以及用珍貴的香末、燒香與鮮華、供燈、缯翻供養佛、法、僧叁寶。(如經文說,雖然暫信、暫不信,然續結其善福、善願。)

  3並且在廣作布施功德時,依經文所說:在布施當下,學習不貪著所作布施功德,不想念接受我布施之人,不追憶我布施之物,不回想、不貪執我曾經所做過的布施之事。如經文說:「如是法者:廣作如上所說布施福田,不所適貪:不生起貪染心、執著所做布施福德。」初學者要在「布施時做到無所貪著」,非常不容易,除了加強「念佛、誦經、觀心」的時間克製「貪執心」生起外,沒有別的辦法。

  4經常要在逆境現前時,觀照自己的舉心動念,不令瞋恚心生起,也就是要經常用「誦經、念佛、觀心」淨化自己的瞋恚心。如經文說:「不當瞋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如誦經時「發成佛悲願」。)

  5請注意:此人在淨土是獲得如「忉利天人的天福之樂」,以此證明「邊地受生者」,在今世所修「福德之因」等同「忉利天的天福果報」,並且此人「臨命終時」,一定要具備對世俗親眷及人、事、物「看得破、放得下」「心無罣礙」的心念,又「心胸寬大、懷有歡喜布施的廣大布施意」,才能在「純善的念佛心念現前下」,獲得如「忉利天人」的「純善心念」的天福勝報。

  必須經常以上述所說「五點」做爲修行的「基礙」,才能如經上所說,真正在「一日一夜中,確實做到:「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除欲念。」絕對不是今生在沒有以上所說「五點」基礎下只要有一日一夜間的「念佛功德」(一般是「一日」念佛而已,不能符合淨土經典所說「一日一夜持戒、念佛」的功德)!

  因爲現在的居士在「一日」間的「齋戒、念佛」,大多是在不明佛理、未真發菩提心的『散亂心中』進行,不符合此處所說「一日一夜齋戒、念佛、慈心精進」的原義。

  一位居家淨行者,在一日一夜中要能做到齋戒清淨(持八關齋戒),又能夠有利益衆生的「慈悲心湧現」,即在一日一夜間,讀誦淨土經典、依經思義,啓發菩提心,即此所說「慈心精進」意。又能「斷除欲念」,即在一日一夜間除了讀誦淨土經典外,尚要精進念佛,不雜余念,以克製自己的「財、色、名、食、睡」等欲念,亦即在一日一夜間,誦經、持戒、念佛至「一心不亂」,是相當不容易的。(指中品下生)。必然是今世經常讀誦淨土經典,又經常齋戒、念佛者(如在十齋日中守持八關齋戒、念佛精進),以及「宿世齋戒、念佛善根深厚者」。

  8.宿障現前而對淨土失去信心

  但是如此精進之人,居然「宿世尚有破法余障」存在,在做到「一日一夜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除欲念」的淨業因行後,居然因爲「宿障現前」(如前所述),還會對淨土産生疑惑之心,産生「往生淨土」的障道因緣,是令人無限歎惜與無法理解的!

  如經文說:「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然(即一日一夜齋戒、慈心、念佛成就者),後中複悔,心中狐疑,有『宿障的差別因緣現前』,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念佛不懈),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即以疑惑心念佛),又仍然「續結其善」,願爲本續(即仍然廣修善福不斷、願生淨土),故得往生。」

  就在此人「用功誦經、念佛」一段很長的時間後,因爲「宿障的差別因緣現前」,如爲外在「人爲因素」所擾亂,如前述聽聞大乘佛法非佛說的理論,而暫時不信受大乘佛法,因爲大乘佛法尚不實,何況淨土?(觀于此點,中冊「問答中」有略解)。或者因爲沒有深入「菩薩修行次第」及「淨土法義」去探究,在見聞「某著作」或「電視弘法」及其他「學術異說」後,對淨土産生疑惑心;或者聽聞「唯心是淨土」的理論,而不信有緣起的「淨土世界存在」,誤以爲原來念佛只是爲了「淨心」,向外求法,不見佛法真實義,而不知「上品、中品、下品往生」,確實有阿彌陀佛依本願力化現應化身佛令念佛者在「定中見佛」及接引往生的經證與事證(廣見「淨土聖賢錄」)。因爲誤解「淨土只是唯心所現」,而不相信、不曾探究大乘經典中爲何處處說明,十方世界中有無數不同層次的緣起的「清淨化生世界」存在!?而後悔用功念佛那麼久,原來沒有「淨土世界」存在,而用「懷疑有沒有淨土」的心繼續念佛。

  9.若是用沒有「善惡因果觀念」的心態念佛能夠往生淨土嗎?

  請注意:此處淨土經典所說:「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是指不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六道輪回的因果報應道理。若是不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爲何又繼續誦經、持戒、念佛、廣做布施不辍?(如此處經典說,雖然受到「外力」擾亂,心中懷疑有沒有淨土,但是仍然希望有淨土,希望今生能往生淨土,才會有『續念不絕』、『續結其善』、『願爲本續』的情形發生,即繼續發願,以此「誦經念佛、持戒、修福」功德,回向淨土,求生淨土。)

  若是誤解經文所說:「後中複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是「不信有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而用沒有「善惡因果觀念」的心態繼續念佛,能夠往生淨土嗎?

  故知不可誤解經文所說:「後中複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的原意。

  依經文之意,此人「心中狐疑」,是指「懷疑」、「不信廣作布施善福能獲得後世淨土中的福德果報。」而此人之所以會生「懷疑」,完全是因爲對「成佛之道」的悲、智之德,沒有深入探究,才會受「異說」影響,令「宿障乘虛而入」,誤以爲沒有佛道的深廣無邊、不可思議的悲、智之德存在!如果沒有依「佛道智慧」,即行菩薩道的業行出現,當然沒有依「佛道悲願因緣」而形成的緣起的「淨土世界」業果存在!而此點「心中狐疑成佛之智」的經文,在無量壽經中也有詳確說明。

  10.無量壽經對「以疑惑心修諸功德」的解釋

  如無量壽經說:「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以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爲悉見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見。

  佛言:汝甯複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衆生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佛言: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閡,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汝複見不?對曰:已見。

  佛言: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複見不?

  對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衆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複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衆,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于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衆,無由供養于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別有宮室七寶莊飾,張設床帳,懸諸缯幡,若有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內彼宮中,系以金鎖,供給飲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于意雲何?此諸王子,甯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

  佛告彌勒:此諸衆生,亦複如是,以疑惑佛智生彼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于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爲苦。雖有余樂,猶不樂彼處。若此衆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如來所,修諸功德。彌…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