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六道轮回的因果观念,二是他不认为自己为非作歹的行为有错、是罪业,三是他对佛法没有丝毫认识,如何能直接引导造恶者在临命时直接念佛而不先引导其忏悔罪业?如此不明事理的念佛能往生净土吗?一般没有造恶之人,生平没有宗教信仰,或不知念佛之人,于临命终时念佛尚不一定能往生净土!何况造恶之人?更何况造下重大罪业之人?尤其犯下十恶业或者五逆罪之人,大都在监狱里受刑,直到执行死刑为止,或有假释出狱者,或有在逃者。若是家属或朋友有心引导他死后的神识在未来种下念佛善根,就应该在他犯下大错后,制造在监狱里令其「忏悔、皈依、闻法、念佛」的善因缘,不仅已经为他在「临命终时」自知念佛或者有「助念因缘」预设准备,更为其「假释出狱」后,为社会减轻一分暴戾之气而引导他向善、向佛、念佛!
(八)为何无量寿经上没有说明要为「临终人」广说开示?
问:依观无量寿佛经说,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在临命终时,为其「广说开示」。为什么在无量寿经上没有说明要为「临命终人」「广说开示」?只有说下品行者,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是否「观经」与「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的修行方法不一样?
1.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行者在「临终直接因念佛而生净土」是有其生平修行条件的
答:「观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是针对造恶者所说的下三品往生,是特例中的特例。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大多是生平没有犯下五逆、十恶业及诽谤正法罪,一向善良、正直之人,接触净土法门后,便依净土经典所说「发菩提心」,一心一意念佛,终生不辍,至临命终时,当然预知时至,自知念佛,因为自知往生时至,自然每一念每一念的佛号,皆能生起强而有力的求生信愿,不杂余念,断气前念佛的清净心念已经成遍,正念具足,岂止十念,当然蒙佛接引,下品往生。当知「具足十念」是「正念具足」的代名词,不限定「十念」,不是指临命终时,只要「念佛十声」,就能往生净土。「临终十念」有方便引导众生念佛种下「未来往生净土『善种』之意」,若是临命终时,虽然虔诚念佛,但是心念不能完全专一,不能因念佛而令「心光现前」,不具足正念念佛、心不颠倒之意,仍然不能因「临终念佛」而超生净土!
2.第十八愿所说「乃至十念」之意有其广义引渡恶道众生念佛之意
广义来说,第十八愿所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之意,除了「造作五逆、十恶,诽谤正法」的重罪者在没有忏悔、不发菩提心念佛的情况下,不能因「临终十念」往生净土外,尚包涵引渡「一般造下鬼道罪业」的轻罪众生及以瞋恚心、嫉妒心造下十恶业的将要堕落畜生道的「中罪众生」,两者只要在生发出「至心信乐」净土之心念佛求生净土,并且忏悔所造罪业,誓不再犯,临命终时,念佛不断,十念正念现前,皆能往生净土。
3.凡是「犯五戒」者皆要经常依「礼忏法」忏悔
何谓鬼业?即不守「五戒」,犯下杀生(杀畜生亦然)、偷盗、邪淫(包括堕胎)、饮酒、妄语五戒者。若是不守五戒,欲念必然炽盛,心思必然杂乱,在发心修学净土法门时(包括造下「畜生道罪行」的「中罪众生」,均要依「慈悲三昧水忏」或「地藏经」或「忏悔偈」行礼忏法,终生读诵「净土经典」,发菩提心念佛,临终正念现前,往生净土,才有希望。)事实上,纵然没有犯「五戒」者,亦要经常依「经忏法」忏悔业障(如地藏经、水忏、八十八佛、忏悔偈等),以一颗清净的身心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才有保障。何况犯下「五戒」者?更何况犯下「畜生道罪行」的「中罪众生」?
4.「观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是下品莲位中最下下品果位
由此可知,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法,最主要是针对宿有深厚善根,从闻法后、自知发菩提心念佛的净行者而言,是下品往生的常法。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法,虽然也是「下品往生法」,但是若是依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者往生品位法而言,是属于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下生中的最下下品。因为「观经」所说下三品行者,皆是针对造恶多端之人「临命终前」闻法、念佛超生的特例。往生净土后,尚要经过净土的「十二大劫」,或者「六大劫」,或者「净土四十九日」才能见佛。(当知依八十华严所述:净土一日一夜是娑婆世界一劫)。
5.纯善之人「临终十念」往生净土后多久才能见佛?
若是生平没有造恶,守持五戒,又发菩提心念佛,临终「具足十念」往生净土的莲友(指下品下生),应该在净土经过多少日才能见佛?净土经典中没有说明。若是依「观经」上说,中品下生者在净土要经过「七日」才能见佛,造恶的下品上生者在净土要经过「四十九日」才能见佛。
那么依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精进念佛成就下品下生的莲友往生净土见佛的时间,应该在往生净土后的「当日至七日」前后,非一概而论(见前述「实例」及后续「实例」即知)。因为「观经」所说的中品下生者也是「特例中的特例」。
6.「助念」的正确意义
由此可知,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法与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下品往生法并没有矛盾之处。若是依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法求生净土,因为他在平素便经常读诵净土经典(如弥陀经、无量寿经),生平已经认识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力行如何不离「菩提心」念佛!当然到了「临命终时」(不是将要断气之前才去「助念」),不必为他做启发「菩提心」的广泛开示,在死亡前数日便应在「有因有缘下」,集众「助念」,先为他读诵「弥陀经」,令其一心「思念弥陀经所说净土乐事」,这就是「观想念佛的一种」,就在「思惟、观想弥陀经所说内容当下,启发他一分『菩提心』念佛」,利根器亦可引导他虔诚诵念「莲池大师所着回向发愿文」,令其深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请注意:这是指下品往生而言)。
7.对生平没有信佛者更需要「临终助念」因缘
但是对于生平虽然信仰三宝,但是不用功念佛、散乱心深重之人,或者生平不信三宝,然而有善心、有杂教信仰之人,就必须在「临命终前」一个星期、数个月、半年、一年就要为其开示净土法门,引导其念佛,若是到了「临命终时」断气前一日或者数小时,才有因缘引导其念佛,而「无因缘说开示」,无因缘让他认识为什么要求生「弥陀净土」的意义!在临命终时不能在「正念分明」中深发欲去净土见佛闻法、了脱生死、成就佛道的一分「菩提愿心」念佛,求生净土,只是「懵懂的念佛」,是不能超生净土的。但是承此「助念」功德回向「临终人」,仍然能为其来世种下往生净土的善因缘。若是拖到「断气后」才有因缘请人来助念,请注意:不是赶时间念佛的问题,而是先如何启发没有正信的「亡者」皈依三宝的信念问题及如何启发「亡者」对净土认识、生起信心的问题。若是亡者「情执深重」、「英年早逝」、「意外死亡」………,「心有罣碍」,「不愿意死」,「开示也无效」,仍然要引导其念佛。不论亡者听不听得进去,将念佛功德回向亡者,自有其未来发菩提心、闻法、念佛的善因缘。至于如何为一般有善心、有信仰的临终人说开示,请参阅笔者所着「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一书。
8.不可以「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下三品往生解释正规的「下三品」往生的「原意」
由此可知,净土经典所说的下品往生法,不是针对造恶者专门施设的。因为「观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是属于常规的下品往生法中的最下下品莲位。而且在「净土圣贤录」中,也有诸多实例说明了这一个事实(前已说明)。
所以不可以「观经中」的下三品往生解释正规的「下三品」往生的释意,否则会令莲友误解无量寿经所说「临终十念」的正确意义。造恶者「临命终时」必须启发「菩提心」念佛的道理,在以下所述「观无量寿佛经」中有十分「详确的说明」。
三、《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下品往生与临终十念的关系
(一)下品上生(造恶者的下三品往生)
1.为世俗造恶之人而说
观无量寿佛经说:「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2.下品上生有两种意义
依「观经」﹙以下简称「观无量寿佛经」为「观经」﹚所说的下三品往生经文,有两种意义,一是对「造恶众生」开示的方便法门,令造恶者在临命终时,有听闻佛法、忏悔、念佛的机会,仗此闻法、忏悔、念佛的功德力量,就是未能往生净土,也能为未来世种下皈依三宝、修学净土法门、念佛、往生净土的修因。一是针对宿世有深厚善根,曾经熏修过净土法门,又因为差别业缘而转,辗转承接五浊恶世的业轨,逢遇宿障差别业缘现前,因宿习现前,又与过去恶增上缘的冤亲债主相遇,而随共业所转,不由自主,宿障牵引,造作恶业,临终之时,得遇善知识开示大乘佛经的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扼要意义﹙初闻法义﹚,领受在心,而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下,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3.造恶者在临终时会面对种种「恶相」现前
首先必须明白,造恶者在临命…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