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六道輪回的因果觀念,二是他不認爲自己爲非作歹的行爲有錯、是罪業,叁是他對佛法沒有絲毫認識,如何能直接引導造惡者在臨命時直接念佛而不先引導其忏悔罪業?如此不明事理的念佛能往生淨土嗎?一般沒有造惡之人,生平沒有宗教信仰,或不知念佛之人,于臨命終時念佛尚不一定能往生淨土!何況造惡之人?更何況造下重大罪業之人?尤其犯下十惡業或者五逆罪之人,大都在監獄裏受刑,直到執行死刑爲止,或有假釋出獄者,或有在逃者。若是家屬或朋友有心引導他死後的神識在未來種下念佛善根,就應該在他犯下大錯後,製造在監獄裏令其「忏悔、皈依、聞法、念佛」的善因緣,不僅已經爲他在「臨命終時」自知念佛或者有「助念因緣」預設准備,更爲其「假釋出獄」後,爲社會減輕一分暴戾之氣而引導他向善、向佛、念佛!
(八)爲何無量壽經上沒有說明要爲「臨終人」廣說開示?
問:依觀無量壽佛經說,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在臨命終時,爲其「廣說開示」。爲什麼在無量壽經上沒有說明要爲「臨命終人」「廣說開示」?只有說下品行者,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乃至十念,是否「觀經」與「無量壽經」所說下品往生的修行方法不一樣?
1.無量壽經所說下品行者在「臨終直接因念佛而生淨土」是有其生平修行條件的
答:「觀經」所說下叁品往生,是針對造惡者所說的下叁品往生,是特例中的特例。無量壽經所說下品往生,大多是生平沒有犯下五逆、十惡業及誹謗正法罪,一向善良、正直之人,接觸淨土法門後,便依淨土經典所說「發菩提心」,一心一意念佛,終生不辍,至臨命終時,當然預知時至,自知念佛,因爲自知往生時至,自然每一念每一念的佛號,皆能生起強而有力的求生信願,不雜余念,斷氣前念佛的清淨心念已經成遍,正念具足,豈止十念,當然蒙佛接引,下品往生。當知「具足十念」是「正念具足」的代名詞,不限定「十念」,不是指臨命終時,只要「念佛十聲」,就能往生淨土。「臨終十念」有方便引導衆生念佛種下「未來往生淨土『善種』之意」,若是臨命終時,雖然虔誠念佛,但是心念不能完全專一,不能因念佛而令「心光現前」,不具足正念念佛、心不顛倒之意,仍然不能因「臨終念佛」而超生淨土!
2.第十八願所說「乃至十念」之意有其廣義引渡惡道衆生念佛之意
廣義來說,第十八願所說:「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之意,除了「造作五逆、十惡,誹謗正法」的重罪者在沒有忏悔、不發菩提心念佛的情況下,不能因「臨終十念」往生淨土外,尚包涵引渡「一般造下鬼道罪業」的輕罪衆生及以瞋恚心、嫉妒心造下十惡業的將要墮落畜生道的「中罪衆生」,兩者只要在生發出「至心信樂」淨土之心念佛求生淨土,並且忏悔所造罪業,誓不再犯,臨命終時,念佛不斷,十念正念現前,皆能往生淨土。
3.凡是「犯五戒」者皆要經常依「禮忏法」忏悔
何謂鬼業?即不守「五戒」,犯下殺生(殺畜生亦然)、偷盜、邪淫(包括墮胎)、飲酒、妄語五戒者。若是不守五戒,欲念必然熾盛,心思必然雜亂,在發心修學淨土法門時(包括造下「畜生道罪行」的「中罪衆生」,均要依「慈悲叁昧水忏」或「地藏經」或「忏悔偈」行禮忏法,終生讀誦「淨土經典」,發菩提心念佛,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淨土,才有希望。)事實上,縱然沒有犯「五戒」者,亦要經常依「經忏法」忏悔業障(如地藏經、水忏、八十八佛、忏悔偈等),以一顆清淨的身心發菩提心念佛,求生淨土,才有保障。何況犯下「五戒」者?更何況犯下「畜生道罪行」的「中罪衆生」?
4.「觀經」所說下叁品往生是下品蓮位中最下下品果位
由此可知,無量壽經所說下品往生法,最主要是針對宿有深厚善根,從聞法後、自知發菩提心念佛的淨行者而言,是下品往生的常法。觀無量壽佛經所說下叁品往生法,雖然也是「下品往生法」,但是若是依無量壽經所說下品者往生品位法而言,是屬于無量壽經所說下品下生中的最下下品。因爲「觀經」所說下叁品行者,皆是針對造惡多端之人「臨命終前」聞法、念佛超生的特例。往生淨土後,尚要經過淨土的「十二大劫」,或者「六大劫」,或者「淨土四十九日」才能見佛。(當知依八十華嚴所述:淨土一日一夜是娑婆世界一劫)。
5.純善之人「臨終十念」往生淨土後多久才能見佛?
若是生平沒有造惡,守持五戒,又發菩提心念佛,臨終「具足十念」往生淨土的蓮友(指下品下生),應該在淨土經過多少日才能見佛?淨土經典中沒有說明。若是依「觀經」上說,中品下生者在淨土要經過「七日」才能見佛,造惡的下品上生者在淨土要經過「四十九日」才能見佛。
那麼依無量壽經所說發菩提心精進念佛成就下品下生的蓮友往生淨土見佛的時間,應該在往生淨土後的「當日至七日」前後,非一概而論(見前述「實例」及後續「實例」即知)。因爲「觀經」所說的中品下生者也是「特例中的特例」。
6.「助念」的正確意義
由此可知,無量壽經所說下品往生法與觀無量壽佛經所說下品往生法並沒有矛盾之處。若是依無量壽經所說下品往生法求生淨土,因爲他在平素便經常讀誦淨土經典(如彌陀經、無量壽經),生平已經認識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力行如何不離「菩提心」念佛!當然到了「臨命終時」(不是將要斷氣之前才去「助念」),不必爲他做啓發「菩提心」的廣泛開示,在死亡前數日便應在「有因有緣下」,集衆「助念」,先爲他讀誦「彌陀經」,令其一心「思念彌陀經所說淨土樂事」,這就是「觀想念佛的一種」,就在「思惟、觀想彌陀經所說內容當下,啓發他一分『菩提心』念佛」,利根器亦可引導他虔誠誦念「蓮池大師所著回向發願文」,令其深發菩提心念佛,求生淨土。(請注意:這是指下品往生而言)。
7.對生平沒有信佛者更需要「臨終助念」因緣
但是對于生平雖然信仰叁寶,但是不用功念佛、散亂心深重之人,或者生平不信叁寶,然而有善心、有雜教信仰之人,就必須在「臨命終前」一個星期、數個月、半年、一年就要爲其開示淨土法門,引導其念佛,若是到了「臨命終時」斷氣前一日或者數小時,才有因緣引導其念佛,而「無因緣說開示」,無因緣讓他認識爲什麼要求生「彌陀淨土」的意義!在臨命終時不能在「正念分明」中深發欲去淨土見佛聞法、了脫生死、成就佛道的一分「菩提願心」念佛,求生淨土,只是「懵懂的念佛」,是不能超生淨土的。但是承此「助念」功德回向「臨終人」,仍然能爲其來世種下往生淨土的善因緣。若是拖到「斷氣後」才有因緣請人來助念,請注意:不是趕時間念佛的問題,而是先如何啓發沒有正信的「亡者」皈依叁寶的信念問題及如何啓發「亡者」對淨土認識、生起信心的問題。若是亡者「情執深重」、「英年早逝」、「意外死亡」………,「心有罣礙」,「不願意死」,「開示也無效」,仍然要引導其念佛。不論亡者聽不聽得進去,將念佛功德回向亡者,自有其未來發菩提心、聞法、念佛的善因緣。至于如何爲一般有善心、有信仰的臨終人說開示,請參閱筆者所著「臨終、中陰身、作七、度亡、開示」一書。
8.不可以「觀無量壽佛經」所說下叁品往生解釋正規的「下叁品」往生的「原意」
由此可知,淨土經典所說的下品往生法,不是針對造惡者專門施設的。因爲「觀經」所說下叁品往生,是屬于常規的下品往生法中的最下下品蓮位。而且在「淨土聖賢錄」中,也有諸多實例說明了這一個事實(前已說明)。
所以不可以「觀經中」的下叁品往生解釋正規的「下叁品」往生的釋意,否則會令蓮友誤解無量壽經所說「臨終十念」的正確意義。造惡者「臨命終時」必須啓發「菩提心」念佛的道理,在以下所述「觀無量壽佛經」中有十分「詳確的說明」。
叁、《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下品往生與臨終十念的關系
(一)下品上生(造惡者的下叁品往生)
1.爲世俗造惡之人而說
觀無量壽佛經說:「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贊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爲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2.下品上生有兩種意義
依「觀經」﹙以下簡稱「觀無量壽佛經」爲「觀經」﹚所說的下叁品往生經文,有兩種意義,一是對「造惡衆生」開示的方便法門,令造惡者在臨命終時,有聽聞佛法、忏悔、念佛的機會,仗此聞法、忏悔、念佛的功德力量,就是未能往生淨土,也能爲未來世種下皈依叁寶、修學淨土法門、念佛、往生淨土的修因。一是針對宿世有深厚善根,曾經熏修過淨土法門,又因爲差別業緣而轉,輾轉承接五濁惡世的業軌,逢遇宿障差別業緣現前,因宿習現前,又與過去惡增上緣的冤親債主相遇,而隨共業所轉,不由自主,宿障牽引,造作惡業,臨終之時,得遇善知識開示大乘佛經的十二部經首題名字的扼要意義﹙初聞法義﹚,領受在心,而在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下,蒙佛接引,往生淨土。
3.造惡者在臨終時會面對種種「惡相」現前
首先必須明白,造惡者在臨命…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