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佛義」。
但是不論「讀誦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或者觀無量壽佛經」之所以能往生淨土,重點在于「誦經當下一心不亂成就」,即是讀誦、默念「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時一心專注沒有雜念,並且經常保持對「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的經義觀想、發願、依教奉行,保持心念專注讀誦、思惟經文,不雜余念,也就是說一分淨行者以「讀經爲主,持名念佛爲輔」,只要終生持誦不斷,晚年再以念佛爲主,誦經爲輔,臨命終時念佛成就一心不亂,正念分明,而且于臨終前夢中見佛,預示往生時間,必生淨土。如果念佛功力深者,便能在臨終前「定中見佛」,先預知往生時至,不必在「夢中見佛」,才知往生時至,品位至少下品上生。
23.下品往生與八正道
任何「正道」的修行法門,都是與「八正道」的修行法門相應的,下品修行法亦然,現在就來說明下品修行法與八正道的關系。
(1)正 見:(1)淨土正見: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度生悲願力與淨土衆生共業因緣和合而形成緣起淨土事相的存在。
(2)佛道正見:依無量壽經所說,發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成佛悲願心念佛求生淨土。
(3)往生正見:確實發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的決心,欣慕極樂世界有佛出世說法,欲聞佛法,修學定慧,了脫生死,而一心念佛,投入阿彌陀佛的大悲接引誓願中,求生淨土。
(2)正思惟:依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所說發菩提心的內容認真思惟、憶念、觀照「發菩提心的法義」,引導念佛。
(3)正 語:終生守持(1)不妄語(不欺诳);(2)不兩舌(不撥弄是非);(3)不惡口(不以惡語傷人);(4)不绮語(不花言巧語),保持口業清潔,即以一顆純潔、善良、正直的心念佛,求生淨土。
(4)正 業:終生守持不造作墮落叁惡道的身、口、意叁業,並且造作善業因緣,創造往生淨土的淨業因果。即:
(1)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2)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
(3)意業:朝向淡薄貪欲心、淡薄瞋怒意、淡薄愚癡業行的方向去做。(即以自利、利人的智慧待人處世)。如:
不貪:所有因爲自己貪愛的意念而會令人家遭受任何傷害的一切事情不能去做。
不瞋:所有因爲瞋念而會障礙自己往生淨土的一切意念、一切事務,不能去想,不能去做。
不癡:所有因爲沒有智慧分辨能力而障礙自己往生淨土的一切凡俗雜事,不能去做,也沒有去做的意念。也就是說,要發願修學與淨土衆生相應的身、口、意叁業,就是要經常念佛,「淨化身、口、意叁業」,「淨化心地」,求生淨土。
(5)正 命:依在家居士而言,依正當的職業,如法求取衣服、飲食、床榻、湯藥、屋舍等日常維生用品,才能在衣食溫飽下,安心念佛,求生淨土。
(6)正精進:一個念佛者,依前五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所說終生如法學習,精進不懈,往生淨土,才有希望。
(7)正 念:終年累月的時常專心一意的依淨土正見、正思惟-發菩提心稱念彌陀聖號,當淨行者在念念念佛間,心念呈現平靜、祥和的心境時,便涵攝一分「正念念佛的力用」在其間;而且品位越高,「正念念佛力用」越強、越堅固!
(8)正 定:一分利根者因爲時常經年累月至誠懇切的深心執持名號,而令正念念佛之境形成「一心不亂」的境界。如何證明此人因爲虔誠念佛而進入「一心不亂」的境界:
(1)此人不僅在念佛時貪、瞋、癡叁心不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其貪心、瞋心、癡心也已經比俗人淡薄許多。
(2)此人雖然身處塵事中,其心態必定因爲「念佛定力得力」,而日漸放下俗緣,「佛號不離心」。
(3)此人必定厭離娑婆世界的心念很深,一心想念淨土,不願再投生這個「忍苦」世界。
下品行者若是完全符合以上所說八正道的修行真谛,一定往生淨土,至少下品上生。若是在年輕時不能完全做到以上所說八正道的內容,只要在中年或者晚年漸漸照著以上所說八正道的內容去做,到了臨終前才成就一心不亂,至少也能下品中生或者下品下生。若是終生雖然發菩提心念佛,但是一直是「散心念佛」,縱然念佛數十年不斷,也難保證能生淨土,因爲以現代念佛人不用功的情形來看,要想下品下生真的很難!現代人「用功念佛」難!「發菩提心念佛」更難!
24.再舉下叁品往生實例
(1)下品上生實例
在「淨土聖賢錄易解(四)」往生女居士第四說:「民國、舒母余再璋居士,法名願明,安徽黟縣人。生性純真善良,堅信佛法,爲同縣舒竹芬的繼室。才嫁叁年而丈夫病故,立志堅守婦節,念佛更加虔誠。繼而持長齋,民國二十七年受五戒及菩薩戒。常常勸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受感化者非常多,于是有念佛會的組成設立。
民國叁十一年腳有風濕症,不良于行,每日在臥房念佛,精進如往常。隔年十二月十五日病重,臥床不起。二十一日昏昏沈沈,忽然覺得走到曠野,青山綠水,令人的心胸爲之開朗。遠遠地望見一位童子來迎接,到廟中有一位和尚走出來,灑以清水,頓時感覺全身清涼。又命令童子送她到西方,親見西方叁聖的相好莊嚴,觀世音菩薩授一蓮華,囑咐她坐在華中念佛,並爲授記下品上生。醒來後與道友談及此事,心中暢然明朗,不覺身在病中。至二十叁日亥時(晚上九至十一點),于大衆助念聲中,端坐而往生,仍然面帶笑容。時年四十九歲。(弘化月刊叁十六期)(按前述下品上生實例(守念大師),有臨終前「定中見佛」之兆,此例乃「臨終夢中見佛」之兆,雖然同屬下品上生,但是前例「守念大師」所獲得的下品果位卻是「下品上生」中最殊勝的。」)
(2)下品中生實例
「往生女人第四」說:「清、沈貞女(未嫁而能自守節操之女),沈雪峰居士的女兒,年幼時聽到父母講因果報應,即戒殺放生。年紀稍長後,聽到有人議論她的婚事,就涕泣不吃飯,有人問她的心意如何?沈貞女說:「等到經典的義理稍微通達,必定出家爲僧尼。」父親馬上贊成准許她。
小時候剛開始通曉文字時,只是閱讀《金剛經》、《阿彌陀經》、《心經》及大悲咒,但是還沒有通達其義理,唯有一心念佛而已。等到母親去世後,就持長齋。二十一歲那一年的五月時,突然患得季節性流行疾病,經過二十多天都無法痊愈。她的父親時時叮咛她念佛、觀想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
至叁十日早晨,有時候昏迷,其父即呼叫她的名字而警策提醒她,並且說明往生西方之樂,使她安心念佛。到了下午一、兩點時,忽然叫旁人扶她起來,面向西方而坐,雙手合掌念佛。當時因爲縣令(縣長)的母親生病,她父親前往看診。一會兒之後,忽然睜開眼睛到處觀望,問父親在哪裏?大衆說:「出外。」沈貞女說:「沒有事,不必找他,只是傳話請他放心,我剛才已承蒙二位菩薩引導我去西方,並且已經親蒙阿彌陀佛授記爲下品下生。但是因爲有兩次割手臂的肉以療親之孝行,而改爲下品中生。所幸父親時時提醒,請他放心,不必惦記挂念。」
此時有位孫性的仆婦,也持長齋念佛,聽到此情形說:「小姐是以童女之身修道,而得此利益,我們這種半途修行的人,恐怕趕不上。」沈貞女說:「念佛只要真心,不在于半途不半途。」又囑咐親屬說:「你們平時念佛不真心,恐怕不得力。若能真心念佛,到臨終此時才知受用,大家努力之,我去了!」說完即閉目往生。其父親到酉時(下午五點至七點才回來,撫摸其頭頂還是熱的(俞慧郁日書鈔集)(按這位女居士念佛功力,只屬下品下生,因有修特殊的「福德資糧」,才頓獲下品中生蓮位)。
(3)下品下生實例
「往生女人第四」說:「民國、焦女士,法名心理,揚州(江蘇江都縣)人,年十九歲,嫁給揚州城的管心存。經過了四年,管心存去世,焦女士自歎命運不佳,于是立志持守貞節,前往本城的立貞堂居住。從此發心念佛,皈依長生寺的性蓮和尚。到了二十九歲,即長年持齋,行持更加精勤,專念佛名。民國十叁年(西元一九二四年),正月,時年叁十一歲,突然生病,有一天,夢見觀世音菩薩告訴她說:「你娑婆世界的因緣已盡,淨土的因緣成熟,准時于二十九日,我派人來接引你。但是必須在前兩天落發,並請一位大德說幽冥戒。」
焦女士恭敬地依從大士的開示,于是向堂主告辭,前往請求其師。二十八日,在長生寺安養堂剃發,又請求其師爲她講說幽冥戒,並作種種的開示。到了二十九日早晨,焦女士看見童子持旛前來,知道自己往生的時間已到,于是加緊念佛,不久之後安祥而往生。往生之後經過二十一日火化,火化時,火中有五色彩光,直向西方。又在骨灰之中,得到一尊像,高二寸多,趺坐合掌,面貌很像焦女士。性蓮和尚將此像裝入小龛,供于安養堂,至今猶存。(俞慧郁鈔集)(按此例有記述「臨終夢中見觀音」之兆,足以證明其獲得「下品下生」蓮位,比前述一例「臨終斷氣前才見觀音來迎,品位更高,然同屬下品下生。」
(叁)死後助念難生淨土的實例
1.死後的度亡不是度亡者單方面的問題就能引渡
現在的蓮友去爲「有緣人」助念,往往不是在「臨命終時」去助念,而是在斷氣後,才去助念,實在是誤解淨土經典所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乃至十念」,才能往生淨土的原意。而且在「斷氣後」的助念,只注重八小時念佛,以爲只要引導亡者念佛,或者念佛回向亡者,就能超生淨土,而忽略大部分的亡者皆在生前沒有正信「念佛經驗」,而且亡者的根器,有千萬種差別,尤其一般亡者「情執深重」,不一定信仰佛教,如此「懵懂的念佛」,或者「根本聽不進去」,能夠真的令亡者「超生淨生」嗎?
斷氣後的助念,除了生前「精進念佛」者外,對于其他「泛泛信仰者」,不是…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