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甚至亲见佛像现前接引的情形(其实是「异相」所变现,不是「真应化身佛」)。而令其与「异天」或「异界」的福德瑞相相接,招感福德异相的相似业感显报,接引亡者到与其在生所修「福德业力」相应的不可预知的善性世界去,而误以为自己已经往生净土。因为阿弥陀佛是依其宿世(因地)所发大悲本愿的度生力用接引十方世界中有缘众生念佛成就,往生净土(见观无量寿佛经与无量寿经所说)。如果念佛者不发菩提心念佛,当然不能与弥陀宿世所发大悲本愿的接引力用相应,如何能往生净土?就是第十八愿所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至心信乐之义」,也已经包括「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的真谛在其中(前已说明)。如果念佛者所发菩提心薄弱,虽因临终念佛成就而往生净土,品位较低。
有人会说:我在念佛时,念念专注于佛号,没有想到要发「菩提心」,也没有想到「阿弥陀佛的大悲接引本愿」,这样以清净心念佛,回向净土,就能往生净土,为何还要发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
当知在学习净土法门之初,必定先认识什么是「净土」?为什么要「往生净土」?至少会依「阿弥陀经」所说先对净土有一个表相、轮廓的认识,而在进一步读诵阿弥陀经时,就已经启发一分菩提心(如前所述)。接着「一心专注念佛」(别无他想),愿生净土,当然能生净土。因为「于念念念佛中」已经在潜移默化间融入弥陀经的「净土正知见」(启发一分菩提心)导引念佛的「佛力摄持在其中」,已经与弥陀一分大悲接引誓愿相应,自然在念佛至一心不乱成就时,能生净土,只是念佛者已经养成习惯了,没有特别感觉。
相对的,依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的内容导引念佛,虽然与依弥陀经所说启发一分菩提心引导念佛(一分行者),两者同样因念佛获得一心不乱,临终十念现前,得到下品下生的品位,但是两者在净土内所启发与所学习「菩提心」的正知见内容,会有快、慢差别及「领悟力」的深浅不同。
如清净平等觉经(古译)说:「阿弥陀佛随诸天人民,本宿命求道时,心所喜愿大小随意,为说经辄授之。(即是随净土天人众生宿世所发菩提悲愿内容深浅而应其根器,为其说法)。」
20.再谈下三品往生
(1)一类下品行者要具备听闻发菩提心的甚深法义内容之基础
由此可知,若是欲求下三品往生,在净土中早日领悟、启发「菩提心」的深义,必须依无量寿经所述发菩提心的内容,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才能满其所愿。依无量寿经所说,下三品行者是依其发菩提心的深浅及成就「念佛正念力用」的深浅不同而区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比之阿弥陀经所述「启发菩提心的内容」严格与深入许多。
若是深入探究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行者所听闻的「发菩提心的甚深法义」的内容,会令欲求下品往生的莲友感叹说:为什么只求下品往生还要听闻这么深入的法义呢?如无量寿经解释发菩提心(启发菩提心的甚深法义的真谛-闻甚深法的内容)说:「佛告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为净土中的声闻行者与天人众生演说甚深菩提法义),随顺智慧,无违无失(正在随顺甚深菩提法义的行进、修学中),『何谓甚深菩提法义』?于其国土所有万物(对净土的所有人、物、景象),皆要正观: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在动、静之间对净土中的所有人、事、景象皆要观照无我,无我所,不生情欲、想念,无所染着),随意自在(以修证:心自在为目标)、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修无诤三昧法),于诸众生(在修法间,对净土天人众生及对十方世界众生),生出大慈悲饶益之心(亦得大慈悲饶益之心),(心地)柔软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离五盖-即舍离贪欲、瞋恚、睡眠、悼悔、疑法五盖),(修持「定慧」)无厌怠心、等心胜心(修平等心、超越对立心、优胜心)、深心(修深广菩提智心)、定心(修菩萨四禅定心、四无量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对修学无相深法,爱、乐、欣喜不舍)、灭诸烦恼(息灭贪、瞋、痴三毒烦恼)、离恶趣心(远离杀、盗、淫、妄等堕落三恶道的业行与心行),究竟一切菩萨所行(无量劫数中究竟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一切菩萨愿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以六度波罗蜜在净土利益天人众生,利根器的菩萨行者,更在「定慧」与「悲心」深厚的真实佛道行进间,在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具足成就无量利生功德),获得甚深禅定,成就深厚的五种神通,乃至具足三明、六种神通、智慧辩才(诸通明慧)。一个真实菩萨行者,就是这样从游志七觉(从最初修学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倚息觉支『即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七觉支开始),乃至修持心地法门成就(修心佛法),获得登地菩萨果位,而在任何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时,生生世世所受生身,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五眼具足,成就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行者),以无碍智为人演说(应机说法),等观三界,空无所有(证如幻智),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以苦、集、灭、道四圣谛应机说法),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以上说明八地大菩萨的大解脱证量),真实菩萨行者,就是这样闻甚深法(听闻究竟成佛之法,如八十华严所说),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经常因其在深定中用天眼通观见六道轮回受苦情形,大悲愿心自然流露而在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
经文所说:「闻甚深法,心不疑惧」,有两种解释:一是净土大菩萨对净土天人、菩萨、声闻行者应机开示以上所说「发菩提心的甚深法义」,一是净土真实菩萨行者在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时,为十方有缘众生,应机开示「发菩提心的深入真谛」,而令听闻「甚深菩提法义」的众生,皆能欢喜信乐,心不疑惧,生生世世经常修学佛道的大悲行门(常能修行其大悲者)。
以上是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行者「启发菩提心的一分甚深法义」的略释。当然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与佛道悲愿行相应的甚深法义,其释义是无穷无尽的,如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的内容,即是具足穷劫宣说不尽的甚深菩提愿行的真实义(如八十华严中广说),非是笔墨文字所能解说道尽!
(2)如何证明临终「一念念佛」能生净土?
依无量寿经说,下品行者所启发的菩提心内容,包括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一分甚深菩提法义(如前所述),只要听闻甚深法义,欢喜信乐,不生疑谤,乃至一念念佛,求生净土,就能往生净土。但是如何证明临终「一念念佛」能成就往生净土的果报?就是这位发菩提心念佛者,至少要在临终前一日梦中见佛,即是说明这位发菩提心念佛者,往生净土的「净业」已经在临终前成就「清净定业」,因为「定业」成熟所感,所以在临终前「梦中亲见应化身佛现前预示必将往生净土的征兆。」以此证明,无量寿经所说「一念念佛」是「正念念佛」成就的成果,就在这一念念佛中就含有「发菩提心引生的正念力用在其中」。此人在临命终时必有瑞相显现,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21.下品行者听闻「甚深菩提法义」的程度与上品行者有何不同?
问:发无相菩提心念佛,是上品往生的资粮,为何下三品往生皆要发甚深无相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
答:依无量寿经说,下品行者是具备「听闻甚深法义,欢喜信乐,不生疑惑」的基础,此即证明下品行者亦是「宿世善根」深厚者,才能在「听闻甚深菩提法义时,欢喜信乐,当下承受,不生疑惑(指一分利根器的下品行者而言,非所有下品往生者皆必须听闻无量寿经中所说「甚深法义」)。因为一类下品行者读诵「无量寿经」时,一定会恭诵到「甚深菩提法义」的经文,但是下品行者只是停留在听闻、读诵「无量寿经」,对无量寿经所说的「甚深菩提法义」「随文恭读、欢喜、赞叹、信心坚定、不生疑惑」的阶段,并没有依经中所说「发无相菩提心法义」的内容去做。属于「有相发菩提心的范围」,其念佛程度亦停留在有相、有声的初学阶段,故与中品行者初入「法行门」的程度及上品行者进入深入「法行观」与「空相应」真实发「无相菩提心念佛」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中册与下册自明)
22.发菩提心义通于念佛法义
依净土经典说,不一定要「持名念佛」才能往生净土,读诵、忆念净土经典-「发菩提心义」,即是观想念佛一种,也可以往生净土。
如清净平等觉经(古译)说:「下品行者如果能够在十日十夜间断除爱欲(即断除对一切六亲眷属的想念、爱染之心),对世间俗事没有一丝贪意羡慕之情生起,慈心精进(发菩提心),不令一丝瞋怒心生起,一心受学八关斋戒,又于十日十夜间斋戒清净,并且在这十日十夜间,一心想念极乐世界,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即可下品往生。」
经文中并没有说明要在十日间「一心持名念佛」,只有说要持八关斋戒,断除对「五欲六尘」爱染之心,并且要「慈心精进」,断除瞋怒心。而「慈心精进」之意,就如前述所说「发菩提心」,即是读诵清净平等觉经或「无量寿经」等,依经文发「成佛的大慈悲愿行」。(因为「菩提心」即是修学、觉悟佛道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心之意),而「念佛的初意」,即是想念、忆念弥陀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悲愿心、菩提愿心,故知「念佛」不仅是「持名念佛」而已,尚包涵「想念、忆念、观照弥陀所发的『菩提悲愿行的法义』在其中」,即「观想菩提心义」,亦名「念佛义」,如清净平等觉经所说「十日慈心精进(发菩提心义)」,或者读诵、观想「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也是「观想念佛」的一种。故知「发菩提心义通于…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