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谛的!如经文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闻是章句乃至一念净信的行者),是在平素修持中,能够觉悟、领受『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深义的。」
故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利根器者对金刚经的经义在一念之间「顿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言,是具有今世对「金刚经」慧观深义的因行基础的,绝对不是吾等泛泛的凡夫根器在没有认识、体解金刚经的法义时,所能「一念顿悟」的,更非一般误以为在偶然因缘读诵金刚经的一句一偈时,只有一个念头对金刚经的一句一偈「生一念诚信、净信心」而已!因为经文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可见「一念生净信者」已经能「破四相」,所以若是对「破四相」的执着的真谛,不能有所体悟,即不能对金刚经的义理,生出「一念净信之心」!
金刚经又说:「若有人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功德胜于盛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者的功德力量。」并不是说,用金刚经的四句偈,为人解说其功德便胜于前述以无量七宝布施者,而是用四句偈为人解说的心态与行为,必须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其解说经文四句偈的功德才胜过以无量七宝布施修福的功德!
若是弘扬金刚经者,没有熟读经文,体解经义,又没有依经义「如实而修」(如前所述),是不能在动、静之间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倘若不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又「取相而说经」,甚至衍生出许多散乱、复杂的差别因缘、攀缘人事、环境或者自恃「持经」而我慢心流露,是不能与前述经文所说,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者的功德相较量的!
(2)无量寿经所说「乃至十念」与「乃至一念」有其「正知见」做基础
同理可知,无量寿经所说:「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或者说:「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亦同金刚经所说「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乃至四句偈」的经文,皆是有其「甚深经义为前导与有其宿世和今世的善根、福德修学因缘的」。均不可「断章取义」,只取「乃至十念-十声念佛」,或者只取「乃至一念-一声念佛」,就能往生净土的错解!因为「乃至十念」或者「乃至一念」,甚至观无量寿佛经说:「造恶者下品下生的临终「十声念佛」,皆是有其「净土经典」所说「正知见」引导其念佛的(后续自明)。「乃至十念」至少也要如第十八愿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正知见」为引导。(前已说明其义)。
而「乃至一念」的正知见,是建立在前述经文所说:「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的对「净土经典所说甚深法义」的欢喜信乐,不生疑惑的基础上。
由此可知,不论「乃至十念」或者「乃至一念」念佛,皆必须具备「发菩提心」(至少也要读诵阿弥陀经,或者听善知识讲解阿弥陀经的法义),平素对净土经义有正知见的前题下,引导其念佛,而且一向念佛不辍,才能在临终之时,令十念正念念佛之心自然涌现,水到渠成,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而且经文所说「一向专意念无量寿佛」,正是提示「一心不乱」的修因(基础)何在?平素不能念佛至一心不乱,何来临终十念正念佛号涌现?故知「一向专意,乃至十念」的经文,又可解释为「平生一向专意念佛不断,成就一心不乱,临终十念正念念佛」果德必然涌现,往生净土,毫无疑问!
17.下品往生不是专门为造恶者施设的品位
(1)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是特例中的特例
请注意:下品往生,不是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专门为「造作重大恶业」众生方便施设的品位而已。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下三品往生,皆是「特例中的特例」(后续自明)。如果下三品往生只是为接引造恶深重者设立,为何在无量寿经上开示下三品往生的经文中,皆要发菩提心念佛?皆要经常念佛不辍?皆要有闻甚深法义的基础?才能下品往生(净土经义,后续自明)?依无量寿经所说:「乃至临终十念正念现前,是建立在生前对净土,至心信乐,不造五逆,不诽谤正法的基础上!」甚至临终一念正念佛号现前,也是建立在「闻甚深法义,欢喜信乐,不谤、不疑,信心坚固的基础上!」
(2)下品往生的修行方法要以无量寿经等为依据
再从近代往生见闻录的实例上,可资证明,不少经年持经(净土经典)、念佛不辍的净行者,在临终时梦中见佛而预知下品往生品位,可见观无量寿经所说下三品往生的情形是特例中的特例,不可用于生平没有造下重大恶业的下品往生的通途弘法、解说上,只能对一般造恶者,方便提携念佛之用,否则就会大大误解「下品修行法义」的真正原意。下三品往生的修行方法,要以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古译)与阿弥陀经等所说修行方法为依据。
如前述所举下三品往生的实例,更可证明,下品往生并非专为造恶者施设的下品果位。
最殊胜的下品上生者更因为「念佛定力」在平常已经先纯熟,故可在临终前数日先预知往生时至,甚至在「念佛定中见佛」,比之下品下生者在临终前数月或数日、一日「念佛正念方成就」,必须延在临命终时的梦中见佛,或者断气之前才亲见佛身现前接引,方知往生时至,更为殊胜。故知下品往生,非专为造恶者所施设,「正途」的下品往生,已经非常难得,现代莲友想要下品上生,恐怕要多下工夫,才能满愿!
18.下三品莲位又有无量感报不同
问:依阿弥陀经所说净土正知见引导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至少下品下生。但是依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下生,至少也要依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念佛,才能下品下生。清净平等觉经更说「下品行者,要有十日十夜斋戒清净,慈心精进,对世界无所贪慕」的基础,才能下品往生,为何三经说法不同?
答:依阿弥陀经所说净土正知见引导念佛与依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念佛及依清净平等觉经所说十日斋戒清净,慈心精进(发菩提心)的经义引导念佛,虽然至少同得下品下生的果位(非一概而论),但是下品下生者又依其宿世善根差异与今世所发菩提心义的深浅不同及所修福泽薄弱不同以及「临终十念」所呈现的「正念深浅力用不同」,而令其在净土所座莲花大小、色泽各有不同,甚至莲花化生身相、智慧有优劣不同,其所居住的宫殿,也依其宿修、今修福德深浅差异,亦有优劣不同。(见净土经典所说)。如有的念佛者宿修快要成熟,今世临终前数个月才认识净土法门,数个月依阿弥陀经所说净土正知见(或者听善知识讲解阿弥陀经所说求生净土的正知见)导引念佛,或者于命终「十日十夜间斋戒清净、慈心精进,努力念佛」(非指十日十夜间不睡觉,而是念佛至入睡),信、愿、行具足,一心不乱,临终十念现前,当然能去净土,下品下生。(此乃指并未于十日十夜间完全做到「一心不乱」,而是于临终前数日才成就一心不乱,故虽有十日十夜的斋戒念佛,只得下品下生)。这是「宿世善根」在临终前数个月才显发,与今世经常「念佛不断」,而获得下品下生的莲友,两者在净土所感报的莲花大小、莲花色泽、所居宫殿与莲花化身的身相、智慧…及所见宝树色泽光明、庄严度,或有不同,或者相同,或有许多差别处,或有相似之感报…,不可思议,非凡夫所能得知。
就如净土经典所说:「净土中诸菩萨、阿罗汉(包括天人众生),其所居七宝舍宅呈现高大者,皆随其前世(宿命求道时),慈心精进(发菩提心),益作诸善,德重所能致也。其七宝舍宅显现较小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时,不慈心精进(少发菩提心),作善少、德少所致(如下品下生)。皆各随宿福因缘,自然得之,所披衣服、饮食,亦随宿福、德行深浅不同,而自然平等得之。」(按德行有深浅差别,是故衣服、饮食自然感报不同。经中所说「俱自然平等」,是依其宿福、发菩提心、德行厚薄不同,自然应缘而得,故说平等。)
相对的,所座莲花或大或小及所座莲花色泽、光彩,也依宿福及发菩提心念佛的深浅不同,应缘而现,自然平等。
如阿弥陀经说:「净土中七宝池内的莲华,(至少)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所以严格来说,下品下生细分,又有无量感报差别。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说造恶者的下三品往生,就是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所说下三品往生里属于下品下生中的最下下品果位。同理可知,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又因宿修与今修属于下品上生或者下品中生所发菩提心正见范围内的用心引导念佛的力用深浅不同,而导致其在净土中莲花化身、所座莲花大小、色泽与所居宫殿、饮食、衣服有无量差异的感报现象,皆随其宿修不同,而自然应缘而现,平等平等!(中品、上品亦复如是)
19.念佛中含摄菩提悲愿的力用
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又因其今世所发菩提正见的用心深浅不同,而导致其「念佛正念力用」与其所发「菩提悲愿」正见力用与弥陀的本愿摄生力用的相应力、交感力成正比。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发菩提心念佛者所获得的「念佛正念力用」中融摄其所发「菩提悲愿」的力用在其中。一个念佛者平素所发「菩提悲愿」有几分,其「念佛正念力用」的证量,就与弥陀几分「菩提悲心」相应。若是一个念佛者不发菩提心念佛,或者所发「成佛心」微薄,其「念佛的力量」,与「弥陀的成佛悲愿力用的「相应力量」是非常微薄的。因而或有临终只见「光明」、或只见「莲花」、或仅闻异香、或听到「异界音乐」(如天乐…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