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P14

  ..续本文上一页矣!

  (2)净土经典没有直接说明只要「十念念佛」或者只要「一念念佛」就能往生净土

  当知经文所说「乃至十念」能生净土的「十念」,甚至乃至「一念念佛」能生净土的「一念」,是建立在「正念」念佛的基础上,何以证明?

  当知经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只要「十念念佛」,或者只要「一念念佛」,就能往生净土。

  因为经文明白开示,「十念念佛」成就的基础,是建立在下品行者以下数点发心的基石上:

  (1)发至心信乐之诚,求生净土。(如第十八愿说(下品下生经文)(按「至心信乐」之意如上所述。)

  (2)发出无上菩提之心引导念佛。(即听闻无量寿经中所说弥陀因地如何发成佛悲愿心?如何行菩萨道?如何庄严净土?而发愿随弥陀发出成佛道心,行菩萨道,庄严净土。(非指现世立刻在外行菩萨道),而是先发成佛悲愿,奠定未来成佛道心的基础,俟以后往生净土,修学「定慧」资粮坚固后,再从净土留学出来,便会实现仗着佛力于十方苦难世界乘愿度众生的愿行!)(通下三品发菩提心义)

  (3)发出听闻净土经典所说甚深法义之心,启发欢喜信乐「甚深法义」之心求生净土。(即是听闻无量寿经上所说:法藏比丘所发成佛大愿-四十八愿与净土中菩萨行者、声闻行者种种闻法内容、修行情形,而生出欢悦、净信、法喜充满之忱。)(指下品上生与下品中生)

  (4)对于净土经典所说「甚深法义」-发菩提心的修学内容,坚定不疑,没有疑惑;以此坚定发菩提心,闻甚深法义,虔信之忱,求生净土。

  具备以上所说「发菩提心之诚」,听闻「深法经义」「欢喜信乐」、「不谤、不疑所闻深法经义」等依无量寿经所启发的「菩提悲愿心的坚固正知见」引导念佛,才能真正对「求生净土」的信愿,坚定不疑,发心念佛,精进念佛(一向专意之深义),终生不退,才会有临终乃至十念正念念佛,甚至「一念正念念佛」的佛号现前,这才是无量寿经上所说「乃至十念」与「乃至一念念佛」的经义。(按第十八愿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至心信乐」的发心,亦是依「无量寿经」所说「法藏比丘所发成佛悲愿行及净土中种种庄严、闻法、修行之情形」而启发行者「至心信乐」愿生净土之心。故知依无量寿佛经所说就是下品下生,也要发「无上菩提心」,只是所发「菩提心」没有下品上生与下品中生「专一与深入」。)

  但是下品下生的「至心信乐」之发心,亦通「阿弥陀经」所述启发菩提心的内容(见前所述)。按若是同时依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二经为念佛的「正知见」,可通中品与下品行者所修,见中册「中品往生愿」。

  (3)临终十念能往生者亦要有「命终梦中见佛」的瑞相

  进一步说,十念念佛与一念念佛,皆是建立在临终「一心不乱」的基础上及建立在临终尚未往生之前,梦中先梦见阿弥陀佛的基础上。(即临终前先见佛,先有决定往生净土瑞相现前之兆。)

  净土诸经皆说,无论上品、中品、下品往生,皆会在生前因为念佛得力(包括读诵净土经典一心专注成就-观想念佛成就的一种,即一心不乱的另一种释义),而先有瑞相现前,以为往生之预兆。下品往生者,最迟在临终前一天因为「一心不乱」已成定业果报,而在「梦中见佛」。绝对不是在临终时泛泛的虔诚十声念佛可以承当。

  如无量寿经说:「其下辈者…至心欲生彼国,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至此吾人对「临终十念」的「临终」释义,要重新省思,绝对不是指将要断气及即将断气的最后一口气的最后临终之谓。

  16.「乃至十念」与金刚经中说「乃至一念生净信者」类同

  (1)金刚经所说「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非指只有一个念头对金刚经「生出一念相信之心」而已

  很多莲友会误以为无量寿经所说「乃至十念」与「乃至一念」依经文字面上的解释,是指就是只有「十声念佛」,或是甚至只有「一声念佛」之义。当知大乘经典中常常有「乃至一念」、「乃至成佛」、「乃至持经四句偈」…「乃至…」的经文出现。其实是一种「中略」的方便说法。这个道理,就如金刚经所说「乃至一念」、「乃至持经四句偈」,与楞严经所说「乃至成佛」及普贤行愿品所说:「乃至书写,广为人说」的「中略」字义一样。

  如金刚经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经中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并不是说凡夫众生,在不认识、不能体会经义下,只要于偶然机会里读诵金刚经中的一句一偈,对其生出一念清净信心,就是经中所说:「一念净信心」,当知经中无论说「能领悟全部经义者,或者是能对经句生出「一念净信心」的众生,均是能够体悟、觉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的真谛的,而且宿世曾经修过无量福德的。进一步说,经中无论说「闻是章句者」,乃至「一念净信心」者,皆是建立在:

  (1)今世所修善根因缘,即「持戒」、「修福」的基础上。如经文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以此做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的真凭实据:最实在的能对金刚经生出信心的现世善根因缘。)

  (2)宿世逢佛出世所修福德、持戒、智慧善根深厚的基础上,即经文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已经在宿世曾经逢遇无量千万诸佛出世,供养过无量诸佛,听闻无量诸佛说法,追随无数诸佛在家或者出家持戒、修行及修出世之福。」

  必须具备今世熏习佛法善根因缘与宿世所种见佛、供佛、闻法、修法善根(熏习十八空义的善根),才能在今生听闻、重复读诵、体解金刚经时,对经义生起「一念净信心」,虽然是「一念净信心」,已经为未来续种佛道深厚善根,今世受用无穷!何以故?因为对金刚经的「一念净信心」是由顿悟一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经义而开展的。

  也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经义一念生出(觉悟)净信心之人(于一念之间对经义恍然大悟者),此人必定在平素反复读诵、思惟、体解经义时,是对经文所说:「无我相」-断除对我相的执着心(即斩断自我内心的一切烦恼),先证我空之理,「无人相」-断除对人相的执着心,再证人空,(即去除人、我、是非、对立等相);「无众生相」-断除对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相的执着心,再证人我二空(即断除对人、我、众生相的贪染心),「无寿者相」-断除对自我生命、色身、寿命的执着心,「无法相」-断除对佛说出世法义(法相)的执取心及「无非法相」-断除对「世俗法、无记法」等的执取心等「破四相」的义理,是铭志在心的,影响其「心志」甚深,才会在「破四相」的真谛体悟下,当下对「金刚经所说的经义」生出「一念净信心」。这是宿慧深厚,今世持戒、修福又专心诵持「金刚经」深具「般若正见」者,才能做到的。

  故知经文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非指仅是对经文只有生出凡夫的一念清净心相信之义,若是一念相信经义之后,后续念念之间皆不再持续净信经义,就不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念净信心」。因为这「一念净信心」,是具备今生反复熏习一分空性慧照的「清净智信之心」的因种(十八空义的因种),何以故?因为经文说:「是诸众生:即对经义生出一念净信心的这个人,在一念净信经义的当下是对:『无复我相(悟我空之理),无人相(悟人空之理),无众生相(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空无自性之理)、无寿者相(断身见)、无法相(悟法空之理)、亦无非法相(悟世俗法无常、苦、空、无我的真谛)』有所体悟的。」

  也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经义一念生出(觉悟)净信心之人,从此以后会在日常生活中,对我相的执着、人相的计较、众生相的贪染、寿者相(自我生命、色身)的贪爱、法相的执取和对非法相的不舍之情,有所觉醒与看淡、看破!这才是对金刚经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心」的真谛,这是宿世慧根甚深,今世又深具「般若慧见」的利根禅修者才能做得到!

  凡夫众生,若是听闻金刚经的全部经文(闻是章句),要能领受在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必须反复读诵、思惟、忆念经文,而能否在经年累月后,于动、静修为之间,在戒、定、慧的熏修之下,契悟一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深义,即「一念生净信心」,亦即于一念间顿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理」,犹令人怀疑!何况是没有经过「戒、定、慧」的熏修,而自以为已经在读经当下,对金刚经觉悟具有一分空性智慧的清净、正念的净信心?就是误解经中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心」的深义!

  故知金刚经所说「乃至一念生净信者」的真谛,是建立在对金刚经有深入研究,并且对经文经常读诵、思惟、观照,甚至背诵如流,而且在动、静之间力行「金刚经」的经义,才能对「经义」领受在心;经过戒、定、慧的熏修,一剎那之间-于一念之间,恍然契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慧照真谛,虽然是「一念生净信心」,从此以后,于动、静之间,观照「金刚经」经义而游行人间,不会受外道思想影响,这才是金刚经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的原义!因为经文接着又说:「一念生净信者」,在平素是一定能够反观自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真…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