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三十七助道品,而没有似娑婆世界的各种障道因缘(如外道、相似佛法…),所以要求生净土。
(5)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不会再造作三恶道的业因,不用担心会再失去人身,堕落三恶道去,就是在净土留学出来,未来乘愿度众生时,也不会再堕落三恶道,所以要求生净土。
(6)极乐世界的自然环境,在佛力摄持下,皆会演说大乘妙法,帮助行者日日思惟如何修学佛、法、僧三宝的深入修证意义,而没有任何外道知见、外道因缘干扰,所以要求生净土。
(7)在极乐世界里,日日蒙受佛光普照,因为佛光照身,自然不起烦恼,唯有生出修习佛道智慧的向学之心,所以要求生净土。
(8)在极乐世界里,寿命无量无边,自然延续对各种法门的体悟、修学因缘,所以要求生净土。
(9)在极乐世界一定会没有障碍的了脱生死,继续朝向大菩萨利他果位前进-于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而不退转,所以要求生净土。
(10)在极乐世界有无数声闻圣众、菩萨圣众做为行者的「善知识」,因为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对行者「修行有大助益」,当然要求生净土。
(11)极乐世界的所有天人众生,皆是不断熏习「深厚善根、福德资粮」的「大道心修行者」,为了去净土种下听闻净土圣众说法,如何修持定慧的善根因缘,为了去净土种下与净土菩萨圣众、天人众生共修佛法的善根因缘,为了去净土蒙受佛光照身、请法、修行不退的善根、福德因缘,为了蒙受临终蒙佛及比丘圣众接引的善根、福德因缘,当然要依弥陀经所说,依经思义:种下与净土世界共业因缘相应的善根、福缘因缘-发菩提心精进念佛,求生净土。
念佛者有了以上所说「十一点」求生净土的正知见(发菩提心)引导念佛,才符合「弥陀经」所说的「依经义奉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才能接续经文所说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净行者因为具备以上所说「十一点」为何求生极乐世界的正知见,对净土世界有坚定的信愿,坚固的「正知见」,以此「净土正见修因」-发菩提心,执持名号,念佛成就,一心不乱,才是真正符合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的正确修行意义。因为有了以上所说「十一点」对求生净土正知见的慎、思、明、辨,与闻法、思法、辨法、悟法-实践「弥陀经」上所说「求生净土法义」的过程,这才是奠定「七日念佛」成就的修因所在。否则一边念佛,一边不明为何求生净土根本目的何在,没有求生净土正知见引导念佛,能够有「念佛正念」成就吗?
13.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有两种解释
当知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可分成两点来说:
(1)生前「七日念佛」成就。
(2)临终前「七日念佛」成就。
但是不论生前「七日念佛」成就,或者临终前「七日念佛」成就的基础,必须此人一生心性善良、正直,到了临命终前,仍然「心志清晰」,「心绪稳定」,又能预知时至,再过数日就要死亡,才能在具有以上所说求生净土的正知见-发菩提心引导下一心专注念佛七日七夜(在夜间睡卧中亦念佛至入睡,没有杂思妄想。)并在念佛中,不昏沉、不乱想,一心不乱,才能在正念分明、心不颠倒下往生净土。这在平素没有念佛之人,到了临命终前数日才临时抱佛脚,又要能在「七日七夜间」做到念佛不昏沉、不散乱、正念分明,是相当困难的,万千人中难得其一!因为没有「一段时间」精进念佛,是很难消融一般临终人在死前所呈现浑浊、恐慌、昏暗的散乱心念的!若是在平素中只有「七日七夜」念佛,而不能做到念佛不昏沉、不乱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虽然念佛,而心念颠倒妄想纷飞,仍然不能往生净土!故知「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不是指「临终前的七日」,也不是指「一生只有七日念佛」,而是在说明:「七日七夜正念念佛一心不乱」是「一生念佛」不断的成果,唯有终生念佛有成(一心专注念佛成就),才会有临终前「七日正念念佛」的境界现前,当然能令命终「心不颠倒」,见佛来迎,往生净土。相对的,经中所说「七日念佛」也不是指一定要「七日念佛」成就才会在临终见佛来迎,因为平素每日有念佛深厚的基础,一直保持到临终,到了临终前三日、二日已经「念佛一心专注」成就,梦佛预示往生时间,继续念到命终临终十念成就,必能往生净土。相对的,倘若生平念佛七日不能成就一心不乱,就应该一直用功下去,不限日数,一直念到临终「一心不乱」为止,才能往生净土)。
14.下品行者临终十念与发菩提心的关系
如本愿「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虽然没有明文说明下品往生,要发菩提心,但是从此「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愿文,便可证知「临终十念」,仍然是不离「发菩提心的法义」。何以证明?
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至心信乐」?十方世界的众生对净土所启发的信愿心、欢喜心、悦乐心,要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至心信乐」净土的「发心」?首先必须明白:
如果不认识什么是净土?确认净土的存在?对净土有所辨识?对净土有所期待?如何能在听闻佛号时,生出想要去净土的坚定、深切发心?倘若不能坚信净土的确实存在而说泛泛念佛者能生净土?那么你认识的净土就会流于迷信与浮面的信仰,因为当你遭遇任何天灾、人祸现前,很容易对「念佛」、对「净土」失去信心!或者在听闻任何异说批评时,很可能会被「异说」牵着鼻子走,而不相信有净土!因为你对大乘经典所说「缘起净土」的事相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没有分辨能力!
故知「至心信乐」的经义,是建立在对净土有认识、有分辨能力、有正知见、有体悟、有思维、有正忆念的基础上,才会在听到净土经典上介绍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种种修行情形时,对净土生出「深信净土存在之心、欢喜赞叹净土之心、悦乐想念净土之心、至诚向往净土之心、坚定发愿求生净土之心」,即是对净土产生「至心信乐」的发心,依经指示,依教奉行,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临命终前,念佛已经成就一心不乱,临终十念,必定正念现前,往生净土。(若是自己不识字,没有能力辨识经义,至少也要有善知识为其经常开示「净土世界种种庄严、修行情形」(如见闻净土讲经开示),令其对净土生出「至心信乐」的发心。)
由此可知,第十八愿所说「乃至十念」的「十念念佛」基础,是源自于对净土「至心信乐」的坚固发心上而成就的。故知临终「十念念佛」能去净土,不是泛泛「十声念佛」,而是奠定在对「净土至心信乐」的「净土正知见-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资粮上,即是具有「正念念佛的升华上。」
是故下品行者,不仅仅「一心念佛」而已,还要读诵、思惟、忆念、探究净土经典的内容(至少如阿弥陀经),才能对净土生出「至心信乐」的发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而如果真能日日读诵、思惟、忆念「阿弥陀经」的「当下」,就已经发出一分「有相菩提心」。(如前所述)
由此可知,弥陀经上虽然没有明显「发菩提心」的经文,但是深入其义去探究,已经具备一分「发菩提心」的法义。
15.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行者所发菩提心?
(1)现代念佛人断章取义误解「临终十念念佛」的经义深矣
如无量寿经说:「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我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略说)
由经文可知,下三品往生,皆要发菩提心念佛,但是今世已经没有「作诸功德」(行六度波罗蜜,修菩萨业等上品资粮),也没有「多少修善」(奉持斋戒、修十善业、布施修福等中品行者的善根、福德资粮)。(按「古译」清净平等觉经说:下品行者一生至少要有十日十夜奉持斋戒、慈心精进、用功念佛的功德资粮。因为下品上生者必然毕生念佛精进,下品中生者亦经常用功念佛,两者一生若想成就「十日十夜」奉持斋戒、「慈心精进」的程度并不难。)
而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修学内容,应该以何经为依据?当然以「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的内容为依据,一般看到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经文,常常断章取义,舍「当发无上菩提之心」的经文而不顾,只取「一向专意念佛」的经文,甚至舍「一向专意念佛」的经文而不视,只取「乃至十念」的经文,或者只取「乃至一念」「念于彼佛」,就能往生净土的片段经文,而令后学者以为一生只要「念佛十声」,或者一生只要「念佛一声」,甚至「临终只要念佛十声」,或者临终只要「念佛一声」,就能往生净土,而大大误解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的真义!
当知经文所说:「其有至心欲生我国,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这段经文,是由因至果一气呵成,不可分割的。
不可断章取义,只取其中几句经文,做为下品往生的依据。如果只是以此为「方便」,提携众生念佛尚可,倘若以此误以为是下品往生的真实义,令众生误认为终生只要「十声念佛」或者临终只要有「十念佛号」现前,甚至「一声念佛」现前,就可往生净土,而令众生误以为「往生净土」很简单,大家皆在表相上做「福田」,懈怠念佛,等待临终助念因缘,就是误导众生深…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