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佛,往生净土,只是「无量法门誓愿学中的其中一种」,即发菩提心的正因之一种。
就如法华经方便品第二所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意思是说,成佛种性-成佛的因地种子(菩提心的种子、起因),是由无量无边、自度化他的因缘汇聚和合而令佛道种子生起、萌芽、成长…,逐渐由小苗长成小树,再由小树长成大树,到最后枝叶繁茂、果实累累,成就佛果菩提。
因为「菩提心」-成佛之因,含摄无量, 无边的法门修学之意。如, 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句经义,即可证明:「佛种从缘起」-佛道修因是由汇聚无量无边因缘(修一切善法的因缘),而生起的修学、修证意义。(何谓一切善法?在后续「下册」「念佛三昧愿」中有说明。)
相对的,凡夫众生只要从今生起,修一切善法(佛说无量无边法门)中的任何一种,如「念佛法门」,回向净土,回向佛道,皆是启发「菩提心」的远因、近因、修因的入道资粮,皆可谓发出一分菩提心,为诸佛本愿力所摄持,不退于佛道。
就如法华经所说:「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又说:「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又说:「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今我亦如是,安稳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又说:「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8.如何启发一分无相菩提心的正因?
由此可知,佛说无量无边方便法门的目的,皆是欲令众生种下未来「佛道」种性的修学因缘。甚至前述所说,只要众生听闻大乘经典的一句经文、一偈颂义,发出至诚、欢喜、赞叹、敬法、学法的「正信、闻法、学佛」之心,皆可谓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远因,必为诸佛慈悲摄受。若是更能进一步如金刚经所说:「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乃至修学一切法门中的其中一种,如利根器者,修学「念佛三昧」,往生净土,更是启发「一分无相菩提心」的正因。
相对的,任何欲求下品往生的行者,只要发出至诚心、闻法心、学法心,正在读诵大乘经义的当下(如净土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已经启发一分菩提心的「正因」。应该说虔诚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的当下,就已经发心学习一分有相菩提心。若是读(看本谓读)而能诵(背本名诵),诵而受(领受经义),受而能持(一心思惟、不令忘失),持而能行(依经义所说:依戒、定、慧三学观照自心而修行),行而能证(定慧等持,一心不乱),当然更是深发菩提心,已经进入一分无相菩提心的正因的修学领域(指上品行者而言)。
9.下品行者为何要发菩提心念佛?
故知无量寿经所说不仅上品行者,要发菩提心,就是中品行者、下品行者,皆要发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是符合法华经所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的」经义的。但是中品行者与下品行者虽然发菩提心,然而是属于一分有相菩提心的正因,但是在这个世间已经稀有、难得!无量寿经中并没有「明说」中品行者与下品行者皆要读诵大乘经典,但是不读诵大乘经典如何认识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如果只知道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不探究如何发心才是上求佛道?如何发心才是下化众生?就等于没有发菩提心。念佛者不可忽略经文指示的「发菩提心」的目的,是欲令中品行者与下品行者以「发菩提心」的正知见、正确发心,引导我们这颗「念佛心」与「菩提心」相应;因为有佛道悲愿引导念佛,才能在弥陀本愿力摄持中得到一心不乱;因为「一心不乱」才能与「净土」的清净共业相应。故知念佛者在进入一心不乱的当下,已经有弥陀悲愿力含摄其中。
故知中品行者与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正知见,是从大乘经典中的净土诸经内启发的,如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何以证明?
10.如何读诵弥陀经才能启发菩提心?
如虔诚读诵「阿弥陀经」当下,就已经启发「一分菩提心」,必为弥陀本愿力所加被:
(1)因为「弥陀经」为弥陀本愿力所摄持,亦为十方诸佛所护念(见经文所说),故只要虔诚读诵弥陀经,必为佛力所加被,不论临终有没有「往生净土」,皆已经种下未来往生净土的「近因」,亦种下未来成佛道上行菩萨道的「远因」,由此因缘,故说「诵持弥陀经」者就是已经启发「一分有相菩提心」,已经在佛力加被的愿力下朝向净土及成佛之道前进而不退。(见经文所说)
(2)因为诵持弥陀经的当下,会启发「厌离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的决心」,启发「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的学法心」,启发「向往极乐世界自然环境清净、光明、莲花充满、功德具足、求生净土的法喜信乐之心」,启发「供养、亲近十方世界诸佛的恭敬心、供佛心」,启发「修学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三十七助道品解脱法义之正见心」,启发「不愿再堕落三恶道的向善心、向道心,而从此不再造作贪、瞋、痴等堕落三恶道的业因」,启发「到极乐世界念佛、念法、念僧的向学心」,启发「追随阿弥陀佛与净土中无量无边声闻圣众、菩萨圣众修学佛法、了脱生死、行菩萨道、证不退转菩萨果位的修行心」,启发「广修善根、福德因缘的福田心」,启发「一生念佛不断、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的精进念佛心」,启发「想念阿弥陀佛、祈求阿弥陀佛在自己临终之时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的情况下,亲见阿弥陀佛与净土圣众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坚定求生净土之心。」(按经文之意不仅七日念佛而已,后续自明)。
以上所说「诸心」,就是启发一分「菩提心」的内容,可谓发「菩提心」。
若是诵弥陀经者,能够做到以上所说「依经思义」而启发的「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读诵、忆念弥陀经上所启发的「菩提心义」而念佛,才有资格称为「闻经受持者」;必为十方诸佛所护念,皆于佛力摄持下,在未来佛道上不退于行菩萨道的修学。因为真正精进「闻经受持者」,一定会进一步启发想要认识「大部净土经典」(如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内容的进一层修学意义为何?
就如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通常读诵「弥陀经」皆因弥陀经简短,一幌而过,而忽略弥陀经的内容,具有「启发菩提心」的入门意义,甚少「观想经义而读诵」,若是在读诵弥陀经时,将自己当做「法会中的闻经者」,观想自己亦当下在法会中听佛说法,「观想经义」而读诵,可谓「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而读诵弥陀经,发菩提心而念佛,发菩提心而种下往生净土的「善根」、「福德」因缘,才会为十方诸佛所护念,未来必得往生净土,必不退转于成佛之道,所以说十方诸佛才会赞叹说:「闻是经受持者」,是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也才会感叹说:「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故「依经思义」「发菩提心」念佛者,在这个世间皆是稀有难得。只要终生「持经」、「念佛」不辍,未来一定往生净土,而往生品位必不是最低。因为「真持弥陀经」者必定启发一分「菩提心」而念佛,必定不是少种「善根、福德因缘」而念佛,才会在临终时招感弥陀与「净土圣众来迎接」。若是没有启发上述所说「诸心」而念佛,临终只有弥陀或者观音来接,不会有「净土圣众」来迎接的「菩提眷属圣因缘」。故知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念佛,是通于上品、中品、下品九品往生是没有疑异的。
11.同诵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
问:依弥陀经说,依经受持者,必定招感弥陀与「净土圣众」来迎接,为何此处说不见「净土圣众」来接?
答:依无量寿经说,下三品行者,皆要发菩提心念佛。相对的,若是依弥陀经所说日日「启发以上所说诸心」而念佛,才符合「依经思义」-发菩提心念佛,必然招感弥陀与净土圣众来迎接。若是虽然读诵弥陀经而不明「经文」而念佛,或者对「经义」一知半解而念佛,又少种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品位较低,临终只见弥陀来迎接,或者观音来迎接。故知虽然同是读诵弥陀经,但是依对「弥陀经」的正知见受持深浅不同而念佛,而产生往生时品位高低不同。
12.注意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的正知见
当知「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是有其上述所说「启发诸心」做基础的。也就是说,「七日念佛」的修因,是建立在对「极乐世界」有正确认识与有坚固信心、毫不疑惑在多度、复度无穷无尽的宇宙虚空中,有缘起的净土世界存在的基础上,而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求生的信愿。依弥陀经义说,念佛者要对「极乐世界」有以下数点所说的正知见(发菩提心)引导念佛,才有资格被经文中称为「依经奉行、七日念佛」的「善男子、善女人」。
如依弥陀经说:
(1)极乐世界现在有佛正在那个世界出世说法,为了见佛、亲近佛,听佛说法,所以要求生极乐世界。
(2)极乐世界自然环境殊胜、祥和、庄严,不会有天灾、人祸现前,适合长时间安稳修行,所以要求生净土。
(3)在极乐世界里,于定慧修持到一定的程度,便可以仰仗佛力摄持,经常供养十方世界的佛菩萨,听闻十方诸佛说法,增长佛道智慧及供佛福德善根,所以要求生净土。
(4)在极乐世界里,可以安稳地修学解脱道的法义-五根、…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