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P11

  ..续本文上一页是「未来人间净土」的当世人民造作十恶业,堕落到畜生道现世遭受「鸟类的果报」。而且这些「鸟类」的依报色身,必不同于「娑婆世界」中鸟类的色身性质,而是介于「胎、化」之间的「色身」显相,不可预知、不可思议。这些鸟类宿世一定曾经熏修过深厚的佛法知见及「定慧」之因,才会因此「宿世善增上」的因缘,投生在有佛出世的人间净土中,否则如何能悠游于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饮食除饥渴等无量过患,饮已定能长美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的『八功德水』中呢?当这些特殊的鸟类,遭受最后一世的「鸟报之身」,必然投生「人间净土」中皈依三宝,见佛闻法,学佛修行…。

  进一步说,转生在未来人间净土中的「鬼神道」众生,当然更是「佛缘深厚、宿福深厚」,也是从其他增劫或减劫中的十方世界中因为「宿世所修善增上的差别因缘」而来,成为未来「人间净土」的「护法善神」,如前述经文所说。

  由此可知,未来人间净土中,没有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三恶道」的共业性质,现在的娑婆世界的「共业性质」,必须完全转变成「善性共业」的力量,未来人间净土才会实现。

  由此更加证明娑婆世界「留不得」的道理。因为现今娑婆世界的「共业性质」,不但不可能改变,而且会因多数人类造作十恶业而愈来愈恶劣,除了创造共业中的别业,投生他方清净世界去,没有别的出路,因为继续留在这个世界,绝对不能超脱「三恶道」的业因、业习、业缘、业感范围…。

  (5)初学者先从礼忏法门与净土法门入门

  了解这层道理,应该在启发人们善心、开启人们善行的同时,运用佛法方便智慧,试着将愿意进一步学佛的人,愿意进一步借着佛法智慧提升自己心性、开展形而上的精神层次的有善根的人们,认识佛说礼忏法门与净土法门,用礼忏法门忏悔自己的宿世业障与今世习气、业障,改头换面,誓不再犯,即誓愿用一颗悔改、清净的心开始学佛(见笔者所着「菩萨修行次第」上册-「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一单元),用净土法义提升自己的佛法智慧,并且用念佛提升自己的「静心力量」,学习佛的智慧与慈悲,真正开创一条自我提升之路,不要再与这个浊恶世界众生的业缘缠结下去,创造共业中的别业,来世超脱这个五浊恶世的业网,投生到清净世界去。

  在现世之中有善根的佛弟子,唯有觉悟前述「娑婆世界留不得」的道理,依大乘经典所说,创造共业中的别业,超生到净土去,是唯一能选择的出路,也是在整体成佛之道的学习上,唯一能利益现世之中「初发菩萨心」的佛弟子选择的修行之路!

  而欲往生净土,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少数中特例中的特例,能在晚年认识净土法门,用功念佛、超生净土外(必须是宿世善根深厚者),任何欲求生净土的佛弟子,皆应该依净土诸经所说往生净土的常规,修学净土法义,发菩提心,并以净土正见引导念佛,才是未来求生净土的保障。

  3.利益众生不等同发菩提心

  就如前述所说就是下品下生,也要「发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但是必须明白:不是发了「利益众生」的心,就是已经启发「菩提心」,因为「慈善利益众生之事」不等于发菩提心,不等同已经令众生往佛道提升!但是「慈善利济众生行为」,却是一个菩萨行者,发了菩提心后,有了「定慧」资粮,运用佛道方便智慧,先以布施慈济众生之善行,令众生与菩萨行者广结善缘,以为未来种下令其听闻佛法、往佛道提升的前方便。任何一个菩萨行者,在未来的成佛道上,皆需要修积广大的人天福德资粮来慈济众生,进而启发其学佛因缘,回向佛道,充实自己在布施方便波罗蜜的坚固事行,然而不是在现世之中看得到的。所以「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者固然也会随缘运用世间智慧来布施,慈济众生,但单单发「利益众生」的心而未与佛道相应,却不等同「发菩提心」。

  4.慈善义举不等同行菩萨道

  而凡夫众生如何发菩提心,才能内度自己的烦恼心性,又慈悲度化众生?如果自谓已经发了成佛心,在做普济众生的工作,但是只是做造桥、铺路、施棺、施药、济贫、济急、济病…等行为,而不具备佛道的一分智慧为向导,没有令众生在一点一滴地做善举、义行的同时,回向佛道,就是没有发成佛心。相对的,如果世间人一直在做利益众生的义举、善行,而没有发菩提心,也不能说是在行菩萨道,只能说是「人间大慈善家」,因为「菩萨道」与「菩提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具有不可分割的甚深「修证内涵」的。现代初学者因为没有深入大乘经藏去探究「菩萨修行次第」,所以对「菩萨道」与「成佛心」的正确释义有「断章取义」之嫌及很大的误解。(见笔者所着「菩萨修行次第」一书)

  5.初发菩提心者如何种下最初的一分「菩提心」的远因?

  (1)法华经中广说

  而现在「初学之人」,如何学佛,才能称为最初种下一分「菩提心」的远因呢?

  依法华经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只要在听闻大乘经典的一句佛法、一偈法义,发出至诚、欢喜、赞叹、敬法的「正信、闻法、学法」之心,皆可谓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远因,必为诸佛慈悲本愿所摄受。

  如法华经说:「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又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在佛涅槃后,只要发心用种种珍宝供养佛舍利,就是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远因。

  又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在佛涅槃后,只要发心用种种材料建佛寺,供养僧众弘法、修行,就是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远因。

  又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只要有心供佛,就是在旷野间用土石造成佛寺,乃至童子在嬉戏间,堆聚沙土做为佛塔,发心用沙供佛,皆已种下一分菩提心的远因,甚至有众生因此种下微薄的佛道引因,而在未来因缘成熟时,真正见佛、供佛、闻法、修行,进而渐见无数佛,终究广度众生,圆满福慧,成就佛果。

  如经文说:「若有众生类,植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玻璃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沈水;

  木滵并余材,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象;

  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瑜鉐赤白铜;

  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旛盖,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数佛;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

  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这是初学之人,初步与「佛道结缘」的远因。进一步必须听闻大乘佛法,在经义中启发「菩提心」的「正因」,于一点一滴的戒、定、慧熏修中,逐渐踏上佛道菩提的修证之路。

  (2)往生净土者皆是宿世种下一分「菩提心」远因的福德善根深厚之人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就说明了欲往生净土者,不仅今世要修「善根福德因缘」,宿世亦是「深厚善根福德因缘的熏修者」,均曾经如法华经所说在过去无量劫中,种下初步与「佛道」结缘的远因,才会在未来慢慢因缘成熟时,亲近善知识,听闻大乘佛法,体解菩提心的法义,发出菩提悲愿心,持戒、念佛,求生净土,踏上初学菩萨修学成佛之道的初门。

  6.末法众生如何启发菩提心的正因?

  由此可知,只要凡夫学佛,有如法华经所说具体的供佛、闻法、学佛行为,就是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远因,但是初学者若欲延续「菩提心」的修学,选择留在这个娑婆世界行菩萨道,是会因浊恶世界众生共业所感,而承接与浊恶世界共业所感的宿世浊乱之业缘,一有不好的差别因缘现前、缠结,是会令微薄的「菩提心」隐没的,越来越没有学佛因缘…。所以选择超脱五浊恶世的最稳当的修行方法-发菩提心(发出菩提心的正因)-读诵大乘经典(净土经典),依经思义,启发成佛心,用功念佛,求生净土,到净土世界去,见佛闻法,了脱生死,再回入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共证佛道,才是符合前述所说凡夫众生初发菩提心,不但内度自己烦恼心性(用念佛净化烦恼心性),又能在未来乘愿度众生时慈济有情坚固所发「菩提心」的正因不退的保证。

  7.成佛之因含摄无量无边法门修学之意

  但是必须明白,「佛果菩提」,乃是汇聚无量无边的法门而成就。也就是说,「菩提心」的修因-成佛之因,成佛的因地种性(菩提心的种子、起因),即成佛种性,含摄无量无边的法门修学之意(见八十华严)。而发菩提心…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