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未來人間淨土」的當世人民造作十惡業,墮落到畜生道現世遭受「鳥類的果報」。而且這些「鳥類」的依報色身,必不同于「娑婆世界」中鳥類的色身性質,而是介于「胎、化」之間的「色身」顯相,不可預知、不可思議。這些鳥類宿世一定曾經熏修過深厚的佛法知見及「定慧」之因,才會因此「宿世善增上」的因緣,投生在有佛出世的人間淨土中,否則如何能悠遊于具有「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飲食除饑渴等無量過患,飲已定能長美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的『八功德水』中呢?當這些特殊的鳥類,遭受最後一世的「鳥報之身」,必然投生「人間淨土」中皈依叁寶,見佛聞法,學佛修行…。
進一步說,轉生在未來人間淨土中的「鬼神道」衆生,當然更是「佛緣深厚、宿福深厚」,也是從其他增劫或減劫中的十方世界中因爲「宿世所修善增上的差別因緣」而來,成爲未來「人間淨土」的「護法善神」,如前述經文所說。
由此可知,未來人間淨土中,沒有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叁惡道」的共業性質,現在的娑婆世界的「共業性質」,必須完全轉變成「善性共業」的力量,未來人間淨土才會實現。
由此更加證明娑婆世界「留不得」的道理。因爲現今娑婆世界的「共業性質」,不但不可能改變,而且會因多數人類造作十惡業而愈來愈惡劣,除了創造共業中的別業,投生他方清淨世界去,沒有別的出路,因爲繼續留在這個世界,絕對不能超脫「叁惡道」的業因、業習、業緣、業感範圍…。
(5)初學者先從禮忏法門與淨土法門入門
了解這層道理,應該在啓發人們善心、開啓人們善行的同時,運用佛法方便智慧,試著將願意進一步學佛的人,願意進一步借著佛法智慧提升自己心性、開展形而上的精神層次的有善根的人們,認識佛說禮忏法門與淨土法門,用禮忏法門忏悔自己的宿世業障與今世習氣、業障,改頭換面,誓不再犯,即誓願用一顆悔改、清淨的心開始學佛(見筆者所著「菩薩修行次第」上冊-「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一單元),用淨土法義提升自己的佛法智慧,並且用念佛提升自己的「靜心力量」,學習佛的智慧與慈悲,真正開創一條自我提升之路,不要再與這個濁惡世界衆生的業緣纏結下去,創造共業中的別業,來世超脫這個五濁惡世的業網,投生到清淨世界去。
在現世之中有善根的佛弟子,唯有覺悟前述「娑婆世界留不得」的道理,依大乘經典所說,創造共業中的別業,超生到淨土去,是唯一能選擇的出路,也是在整體成佛之道的學習上,唯一能利益現世之中「初發菩薩心」的佛弟子選擇的修行之路!
而欲往生淨土,不是那麼容易的。除了少數中特例中的特例,能在晚年認識淨土法門,用功念佛、超生淨土外(必須是宿世善根深厚者),任何欲求生淨土的佛弟子,皆應該依淨土諸經所說往生淨土的常規,修學淨土法義,發菩提心,並以淨土正見引導念佛,才是未來求生淨土的保障。
3.利益衆生不等同發菩提心
就如前述所說就是下品下生,也要「發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淨土。但是必須明白:不是發了「利益衆生」的心,就是已經啓發「菩提心」,因爲「慈善利益衆生之事」不等于發菩提心,不等同已經令衆生往佛道提升!但是「慈善利濟衆生行爲」,卻是一個菩薩行者,發了菩提心後,有了「定慧」資糧,運用佛道方便智慧,先以布施慈濟衆生之善行,令衆生與菩薩行者廣結善緣,以爲未來種下令其聽聞佛法、往佛道提升的前方便。任何一個菩薩行者,在未來的成佛道上,皆需要修積廣大的人天福德資糧來慈濟衆生,進而啓發其學佛因緣,回向佛道,充實自己在布施方便波羅蜜的堅固事行,然而不是在現世之中看得到的。所以「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固然也會隨緣運用世間智慧來布施,慈濟衆生,但單單發「利益衆生」的心而未與佛道相應,卻不等同「發菩提心」。
4.慈善義舉不等同行菩薩道
而凡夫衆生如何發菩提心,才能內度自己的煩惱心性,又慈悲度化衆生?如果自謂已經發了成佛心,在做普濟衆生的工作,但是只是做造橋、鋪路、施棺、施藥、濟貧、濟急、濟病…等行爲,而不具備佛道的一分智慧爲向導,沒有令衆生在一點一滴地做善舉、義行的同時,回向佛道,就是沒有發成佛心。相對的,如果世間人一直在做利益衆生的義舉、善行,而沒有發菩提心,也不能說是在行菩薩道,只能說是「人間大慈善家」,因爲「菩薩道」與「菩提心」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具有不可分割的甚深「修證內涵」的。現代初學者因爲沒有深入大乘經藏去探究「菩薩修行次第」,所以對「菩薩道」與「成佛心」的正確釋義有「斷章取義」之嫌及很大的誤解。(見筆者所著「菩薩修行次第」一書)
5.初發菩提心者如何種下最初的一分「菩提心」的遠因?
(1)法華經中廣說
而現在「初學之人」,如何學佛,才能稱爲最初種下一分「菩提心」的遠因呢?
依法華經說,這個世界的衆生,只要在聽聞大乘經典的一句佛法、一偈法義,發出至誠、歡喜、贊歎、敬法的「正信、聞法、學法」之心,皆可謂啓發一分菩提心的遠因,必爲諸佛慈悲本願所攝受。
如法華經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衆生,亦同得此道。」
「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
則爲已供養,一切叁世佛。」
又說,這個世界的衆生,在佛涅槃後,只要發心用種種珍寶供養佛舍利,就是啓發一分菩提心的遠因。
又說,這個世界的衆生,在佛涅槃後,只要發心用種種材料建佛寺,供養僧衆弘法、修行,就是啓發一分菩提心的遠因。
又說,這個世界的衆生,只要有心供佛,就是在曠野間用土石造成佛寺,乃至童子在嬉戲間,堆聚沙土做爲佛塔,發心用沙供佛,皆已種下一分菩提心的遠因,甚至有衆生因此種下微薄的佛道引因,而在未來因緣成熟時,真正見佛、供佛、聞法、修行,進而漸見無數佛,終究廣度衆生,圓滿福慧,成就佛果。
如經文說:「若有衆生類,植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進禅智等,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衆生,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砗磲與瑪瑙,玻璃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莊校于諸塔;
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沈水;
木滵並余材,磚瓦泥土等;
若于曠野中,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聚沙爲佛塔;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爲佛故,建立諸形象;
刻雕成衆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瑜鉐赤白銅;
白蠟及鉛錫,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衆。
若人于塔廟,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旛蓋,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
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銅钹;
如是衆妙音,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歌呗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
供養于畫像,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漸見無數佛;
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衆;
入無余涅槃,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于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度;
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衆生,入佛無漏智。」
這是初學之人,初步與「佛道結緣」的遠因。進一步必須聽聞大乘佛法,在經義中啓發「菩提心」的「正因」,于一點一滴的戒、定、慧熏修中,逐漸踏上佛道菩提的修證之路。
(2)往生淨土者皆是宿世種下一分「菩提心」遠因的福德善根深厚之人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就說明了欲往生淨土者,不僅今世要修「善根福德因緣」,宿世亦是「深厚善根福德因緣的熏修者」,均曾經如法華經所說在過去無量劫中,種下初步與「佛道」結緣的遠因,才會在未來慢慢因緣成熟時,親近善知識,聽聞大乘佛法,體解菩提心的法義,發出菩提悲願心,持戒、念佛,求生淨土,踏上初學菩薩修學成佛之道的初門。
6.末法衆生如何啓發菩提心的正因?
由此可知,只要凡夫學佛,有如法華經所說具體的供佛、聞法、學佛行爲,就是啓發「一分菩提心」的遠因,但是初學者若欲延續「菩提心」的修學,選擇留在這個娑婆世界行菩薩道,是會因濁惡世界衆生共業所感,而承接與濁惡世界共業所感的宿世濁亂之業緣,一有不好的差別因緣現前、纏結,是會令微薄的「菩提心」隱沒的,越來越沒有學佛因緣…。所以選擇超脫五濁惡世的最穩當的修行方法-發菩提心(發出菩提心的正因)-讀誦大乘經典(淨土經典),依經思義,啓發成佛心,用功念佛,求生淨土,到淨土世界去,見佛聞法,了脫生死,再回入娑婆世界,廣度衆生,共證佛道,才是符合前述所說凡夫衆生初發菩提心,不但內度自己煩惱心性(用念佛淨化煩惱心性),又能在未來乘願度衆生時慈濟有情堅固所發「菩提心」的正因不退的保證。
7.成佛之因含攝無量無邊法門修學之意
但是必須明白,「佛果菩提」,乃是彙聚無量無邊的法門而成就。也就是說,「菩提心」的修因-成佛之因,成佛的因地種性(菩提心的種子、起因),即成佛種性,含攝無量無邊的法門修學之意(見八十華嚴)。而發菩提心…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