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叁十七助道品,而沒有似娑婆世界的各種障道因緣(如外道、相似佛法…),所以要求生淨土。
(5)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不會再造作叁惡道的業因,不用擔心會再失去人身,墮落叁惡道去,就是在淨土留學出來,未來乘願度衆生時,也不會再墮落叁惡道,所以要求生淨土。
(6)極樂世界的自然環境,在佛力攝持下,皆會演說大乘妙法,幫助行者日日思惟如何修學佛、法、僧叁寶的深入修證意義,而沒有任何外道知見、外道因緣幹擾,所以要求生淨土。
(7)在極樂世界裏,日日蒙受佛光普照,因爲佛光照身,自然不起煩惱,唯有生出修習佛道智慧的向學之心,所以要求生淨土。
(8)在極樂世界裏,壽命無量無邊,自然延續對各種法門的體悟、修學因緣,所以要求生淨土。
(9)在極樂世界一定會沒有障礙的了脫生死,繼續朝向大菩薩利他果位前進-于十方世界乘願度衆生而不退轉,所以要求生淨土。
(10)在極樂世界有無數聲聞聖衆、菩薩聖衆做爲行者的「善知識」,因爲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對行者「修行有大助益」,當然要求生淨土。
(11)極樂世界的所有天人衆生,皆是不斷熏習「深厚善根、福德資糧」的「大道心修行者」,爲了去淨土種下聽聞淨土聖衆說法,如何修持定慧的善根因緣,爲了去淨土種下與淨土菩薩聖衆、天人衆生共修佛法的善根因緣,爲了去淨土蒙受佛光照身、請法、修行不退的善根、福德因緣,爲了蒙受臨終蒙佛及比丘聖衆接引的善根、福德因緣,當然要依彌陀經所說,依經思義:種下與淨土世界共業因緣相應的善根、福緣因緣-發菩提心精進念佛,求生淨土。
念佛者有了以上所說「十一點」求生淨土的正知見(發菩提心)引導念佛,才符合「彌陀經」所說的「依經義奉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才能接續經文所說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淨行者因爲具備以上所說「十一點」爲何求生極樂世界的正知見,對淨土世界有堅定的信願,堅固的「正知見」,以此「淨土正見修因」-發菩提心,執持名號,念佛成就,一心不亂,才是真正符合彌陀經所說「七日念佛」的正確修行意義。因爲有了以上所說「十一點」對求生淨土正知見的慎、思、明、辨,與聞法、思法、辨法、悟法-實踐「彌陀經」上所說「求生淨土法義」的過程,這才是奠定「七日念佛」成就的修因所在。否則一邊念佛,一邊不明爲何求生淨土根本目的何在,沒有求生淨土正知見引導念佛,能夠有「念佛正念」成就嗎?
13.彌陀經所說「七日念佛」有兩種解釋
當知彌陀經所說「七日念佛」可分成兩點來說:
(1)生前「七日念佛」成就。
(2)臨終前「七日念佛」成就。
但是不論生前「七日念佛」成就,或者臨終前「七日念佛」成就的基礎,必須此人一生心性善良、正直,到了臨命終前,仍然「心志清晰」,「心緒穩定」,又能預知時至,再過數日就要死亡,才能在具有以上所說求生淨土的正知見-發菩提心引導下一心專注念佛七日七夜(在夜間睡臥中亦念佛至入睡,沒有雜思妄想。)並在念佛中,不昏沈、不亂想,一心不亂,才能在正念分明、心不顛倒下往生淨土。這在平素沒有念佛之人,到了臨命終前數日才臨時抱佛腳,又要能在「七日七夜間」做到念佛不昏沈、不散亂、正念分明,是相當困難的,萬千人中難得其一!因爲沒有「一段時間」精進念佛,是很難消融一般臨終人在死前所呈現渾濁、恐慌、昏暗的散亂心念的!若是在平素中只有「七日七夜」念佛,而不能做到念佛不昏沈、不亂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雖然念佛,而心念顛倒妄想紛飛,仍然不能往生淨土!故知「彌陀經」所說「七日念佛」不是指「臨終前的七日」,也不是指「一生只有七日念佛」,而是在說明:「七日七夜正念念佛一心不亂」是「一生念佛」不斷的成果,唯有終生念佛有成(一心專注念佛成就),才會有臨終前「七日正念念佛」的境界現前,當然能令命終「心不顛倒」,見佛來迎,往生淨土。相對的,經中所說「七日念佛」也不是指一定要「七日念佛」成就才會在臨終見佛來迎,因爲平素每日有念佛深厚的基礎,一直保持到臨終,到了臨終前叁日、二日已經「念佛一心專注」成就,夢佛預示往生時間,繼續念到命終臨終十念成就,必能往生淨土。相對的,倘若生平念佛七日不能成就一心不亂,就應該一直用功下去,不限日數,一直念到臨終「一心不亂」爲止,才能往生淨土)。
14.下品行者臨終十念與發菩提心的關系
如本願「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雖然沒有明文說明下品往生,要發菩提心,但是從此「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願文,便可證知「臨終十念」,仍然是不離「發菩提心的法義」。何以證明?
首先必須了解,什麼是「至心信樂」?十方世界的衆生對淨土所啓發的信願心、歡喜心、悅樂心,要到什麼程度,才能符合「至心信樂」淨土的「發心」?首先必須明白:
如果不認識什麼是淨土?確認淨土的存在?對淨土有所辨識?對淨土有所期待?如何能在聽聞佛號時,生出想要去淨土的堅定、深切發心?倘若不能堅信淨土的確實存在而說泛泛念佛者能生淨土?那麼你認識的淨土就會流于迷信與浮面的信仰,因爲當你遭遇任何天災、人禍現前,很容易對「念佛」、對「淨土」失去信心!或者在聽聞任何異說批評時,很可能會被「異說」牽著鼻子走,而不相信有淨土!因爲你對大乘經典所說「緣起淨土」的事相存在與不存在的問題沒有分辨能力!
故知「至心信樂」的經義,是建立在對淨土有認識、有分辨能力、有正知見、有體悟、有思維、有正憶念的基礎上,才會在聽到淨土經典上介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種種修行情形時,對淨土生出「深信淨土存在之心、歡喜贊歎淨土之心、悅樂想念淨土之心、至誠向往淨土之心、堅定發願求生淨土之心」,即是對淨土産生「至心信樂」的發心,依經指示,依教奉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臨命終前,念佛已經成就一心不亂,臨終十念,必定正念現前,往生淨土。(若是自己不識字,沒有能力辨識經義,至少也要有善知識爲其經常開示「淨土世界種種莊嚴、修行情形」(如見聞淨土講經開示),令其對淨土生出「至心信樂」的發心。)
由此可知,第十八願所說「乃至十念」的「十念念佛」基礎,是源自于對淨土「至心信樂」的堅固發心上而成就的。故知臨終「十念念佛」能去淨土,不是泛泛「十聲念佛」,而是奠定在對「淨土至心信樂」的「淨土正知見-啓發一分菩提心的資糧上,即是具有「正念念佛的升華上。」
是故下品行者,不僅僅「一心念佛」而已,還要讀誦、思惟、憶念、探究淨土經典的內容(至少如阿彌陀經),才能對淨土生出「至心信樂」的發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而如果真能日日讀誦、思惟、憶念「阿彌陀經」的「當下」,就已經發出一分「有相菩提心」。(如前所述)
由此可知,彌陀經上雖然沒有明顯「發菩提心」的經文,但是深入其義去探究,已經具備一分「發菩提心」的法義。
15.無量壽經所說下品行者所發菩提心?
(1)現代念佛人斷章取義誤解「臨終十念念佛」的經義深矣
如無量壽經說:「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我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略說)
由經文可知,下叁品往生,皆要發菩提心念佛,但是今世已經沒有「作諸功德」(行六度波羅蜜,修菩薩業等上品資糧),也沒有「多少修善」(奉持齋戒、修十善業、布施修福等中品行者的善根、福德資糧)。(按「古譯」清淨平等覺經說:下品行者一生至少要有十日十夜奉持齋戒、慈心精進、用功念佛的功德資糧。因爲下品上生者必然畢生念佛精進,下品中生者亦經常用功念佛,兩者一生若想成就「十日十夜」奉持齋戒、「慈心精進」的程度並不難。)
而無量壽經所說下品行者「發菩提心」的修學內容,應該以何經爲依據?當然以「無量壽經」所說「發菩提心」的內容爲依據,一般看到無量壽經所說「下品往生」經文,常常斷章取義,舍「當發無上菩提之心」的經文而不顧,只取「一向專意念佛」的經文,甚至舍「一向專意念佛」的經文而不視,只取「乃至十念」的經文,或者只取「乃至一念」「念于彼佛」,就能往生淨土的片段經文,而令後學者以爲一生只要「念佛十聲」,或者一生只要「念佛一聲」,甚至「臨終只要念佛十聲」,或者臨終只要「念佛一聲」,就能往生淨土,而大大誤解無量壽經所說下品往生的真義!
當知經文所說:「其有至心欲生我國,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這段經文,是由因至果一氣呵成,不可分割的。
不可斷章取義,只取其中幾句經文,做爲下品往生的依據。如果只是以此爲「方便」,提攜衆生念佛尚可,倘若以此誤以爲是下品往生的真實義,令衆生誤認爲終生只要「十聲念佛」或者臨終只要有「十念佛號」現前,甚至「一聲念佛」現前,就可往生淨土,而令衆生誤以爲「往生淨土」很簡單,大家皆在表相上做「福田」,懈怠念佛,等待臨終助念因緣,就是誤導衆生深…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