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矣!
(2)淨土經典沒有直接說明只要「十念念佛」或者只要「一念念佛」就能往生淨土
當知經文所說「乃至十念」能生淨土的「十念」,甚至乃至「一念念佛」能生淨土的「一念」,是建立在「正念」念佛的基礎上,何以證明?
當知經文中沒有直接說明,只要「十念念佛」,或者只要「一念念佛」,就能往生淨土。
因爲經文明白開示,「十念念佛」成就的基礎,是建立在下品行者以下數點發心的基石上:
(1)發至心信樂之誠,求生淨土。(如第十八願說(下品下生經文)(按「至心信樂」之意如上所述。)
(2)發出無上菩提之心引導念佛。(即聽聞無量壽經中所說彌陀因地如何發成佛悲願心?如何行菩薩道?如何莊嚴淨土?而發願隨彌陀發出成佛道心,行菩薩道,莊嚴淨土。(非指現世立刻在外行菩薩道),而是先發成佛悲願,奠定未來成佛道心的基礎,俟以後往生淨土,修學「定慧」資糧堅固後,再從淨土留學出來,便會實現仗著佛力于十方苦難世界乘願度衆生的願行!)(通下叁品發菩提心義)
(3)發出聽聞淨土經典所說甚深法義之心,啓發歡喜信樂「甚深法義」之心求生淨土。(即是聽聞無量壽經上所說:法藏比丘所發成佛大願-四十八願與淨土中菩薩行者、聲聞行者種種聞法內容、修行情形,而生出歡悅、淨信、法喜充滿之忱。)(指下品上生與下品中生)
(4)對于淨土經典所說「甚深法義」-發菩提心的修學內容,堅定不疑,沒有疑惑;以此堅定發菩提心,聞甚深法義,虔信之忱,求生淨土。
具備以上所說「發菩提心之誠」,聽聞「深法經義」「歡喜信樂」、「不謗、不疑所聞深法經義」等依無量壽經所啓發的「菩提悲願心的堅固正知見」引導念佛,才能真正對「求生淨土」的信願,堅定不疑,發心念佛,精進念佛(一向專意之深義),終生不退,才會有臨終乃至十念正念念佛,甚至「一念正念念佛」的佛號現前,這才是無量壽經上所說「乃至十念」與「乃至一念念佛」的經義。(按第十八願所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至心信樂」的發心,亦是依「無量壽經」所說「法藏比丘所發成佛悲願行及淨土中種種莊嚴、聞法、修行之情形」而啓發行者「至心信樂」願生淨土之心。故知依無量壽佛經所說就是下品下生,也要發「無上菩提心」,只是所發「菩提心」沒有下品上生與下品中生「專一與深入」。)
但是下品下生的「至心信樂」之發心,亦通「阿彌陀經」所述啓發菩提心的內容(見前所述)。按若是同時依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二經爲念佛的「正知見」,可通中品與下品行者所修,見中冊「中品往生願」。
(3)臨終十念能往生者亦要有「命終夢中見佛」的瑞相
進一步說,十念念佛與一念念佛,皆是建立在臨終「一心不亂」的基礎上及建立在臨終尚未往生之前,夢中先夢見阿彌陀佛的基礎上。(即臨終前先見佛,先有決定往生淨土瑞相現前之兆。)
淨土諸經皆說,無論上品、中品、下品往生,皆會在生前因爲念佛得力(包括讀誦淨土經典一心專注成就-觀想念佛成就的一種,即一心不亂的另一種釋義),而先有瑞相現前,以爲往生之預兆。下品往生者,最遲在臨終前一天因爲「一心不亂」已成定業果報,而在「夢中見佛」。絕對不是在臨終時泛泛的虔誠十聲念佛可以承當。
如無量壽經說:「其下輩者…至心欲生彼國,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至此吾人對「臨終十念」的「臨終」釋義,要重新省思,絕對不是指將要斷氣及即將斷氣的最後一口氣的最後臨終之謂。
16.「乃至十念」與金剛經中說「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類同
(1)金剛經所說「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非指只有一個念頭對金剛經「生出一念相信之心」而已
很多蓮友會誤以爲無量壽經所說「乃至十念」與「乃至一念」依經文字面上的解釋,是指就是只有「十聲念佛」,或是甚至只有「一聲念佛」之義。當知大乘經典中常常有「乃至一念」、「乃至成佛」、「乃至持經四句偈」…「乃至…」的經文出現。其實是一種「中略」的方便說法。這個道理,就如金剛經所說「乃至一念」、「乃至持經四句偈」,與楞嚴經所說「乃至成佛」及普賢行願品所說:「乃至書寫,廣爲人說」的「中略」字義一樣。
如金剛經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經中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並不是說凡夫衆生,在不認識、不能體會經義下,只要于偶然機會裏讀誦金剛經中的一句一偈,對其生出一念清淨信心,就是經中所說:「一念淨信心」,當知經中無論說「能領悟全部經義者,或者是能對經句生出「一念淨信心」的衆生,均是能夠體悟、覺悟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無壽者相的真谛的,而且宿世曾經修過無量福德的。進一步說,經中無論說「聞是章句者」,乃至「一念淨信心」者,皆是建立在:
(1)今世所修善根因緣,即「持戒」、「修福」的基礎上。如經文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以此做爲于此章句能生信心的真憑實據:最實在的能對金剛經生出信心的現世善根因緣。)
(2)宿世逢佛出世所修福德、持戒、智慧善根深厚的基礎上,即經文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已經在宿世曾經逢遇無量千萬諸佛出世,供養過無量諸佛,聽聞無量諸佛說法,追隨無數諸佛在家或者出家持戒、修行及修出世之福。」
必須具備今世熏習佛法善根因緣與宿世所種見佛、供佛、聞法、修法善根(熏習十八空義的善根),才能在今生聽聞、重複讀誦、體解金剛經時,對經義生起「一念淨信心」,雖然是「一念淨信心」,已經爲未來續種佛道深厚善根,今世受用無窮!何以故?因爲對金剛經的「一念淨信心」是由頓悟一分「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經義而開展的。
也就是說,能夠對金剛經的經義一念生出(覺悟)淨信心之人(于一念之間對經義恍然大悟者),此人必定在平素反複讀誦、思惟、體解經義時,是對經文所說:「無我相」-斷除對我相的執著心(即斬斷自我內心的一切煩惱),先證我空之理,「無人相」-斷除對人相的執著心,再證人空,(即去除人、我、是非、對立等相);「無衆生相」-斷除對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相的執著心,再證人我二空(即斷除對人、我、衆生相的貪染心),「無壽者相」-斷除對自我生命、色身、壽命的執著心,「無法相」-斷除對佛說出世法義(法相)的執取心及「無非法相」-斷除對「世俗法、無記法」等的執取心等「破四相」的義理,是銘志在心的,影響其「心志」甚深,才會在「破四相」的真谛體悟下,當下對「金剛經所說的經義」生出「一念淨信心」。這是宿慧深厚,今世持戒、修福又專心誦持「金剛經」深具「般若正見」者,才能做到的。
故知經文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非指僅是對經文只有生出凡夫的一念清淨心相信之義,若是一念相信經義之後,後續念念之間皆不再持續淨信經義,就不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念淨信心」。因爲這「一念淨信心」,是具備今生反複熏習一分空性慧照的「清淨智信之心」的因種(十八空義的因種),何以故?因爲經文說:「是諸衆生:即對經義生出一念淨信心的這個人,在一念淨信經義的當下是對:『無複我相(悟我空之理),無人相(悟人空之理),無衆生相(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空無自性之理)、無壽者相(斷身見)、無法相(悟法空之理)、亦無非法相(悟世俗法無常、苦、空、無我的真谛)』有所體悟的。」
也就是說,能夠對金剛經的經義一念生出(覺悟)淨信心之人,從此以後會在日常生活中,對我相的執著、人相的計較、衆生相的貪染、壽者相(自我生命、色身)的貪愛、法相的執取和對非法相的不舍之情,有所覺醒與看淡、看破!這才是對金剛經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心」的真谛,這是宿世慧根甚深,今世又深具「般若慧見」的利根禅修者才能做得到!
凡夫衆生,若是聽聞金剛經的全部經文(聞是章句),要能領受在心,是相當不容易的!必須反複讀誦、思惟、憶念經文,而能否在經年累月後,于動、靜修爲之間,在戒、定、慧的熏修之下,契悟一分「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深義,即「一念生淨信心」,亦即于一念間頓悟「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之理」,猶令人懷疑!何況是沒有經過「戒、定、慧」的熏修,而自以爲已經在讀經當下,對金剛經覺悟具有一分空性智慧的清淨、正念的淨信心?就是誤解經中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心」的深義!
故知金剛經所說「乃至一念生淨信者」的真谛,是建立在對金剛經有深入研究,並且對經文經常讀誦、思惟、觀照,甚至背誦如流,而且在動、靜之間力行「金剛經」的經義,才能對「經義」領受在心;經過戒、定、慧的熏修,一剎那之間-于一念之間,恍然契悟「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慧照真谛,雖然是「一念生淨信心」,從此以後,于動、靜之間,觀照「金剛經」經義而遊行人間,不會受外道思想影響,這才是金剛經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的原義!因爲經文接著又說:「一念生淨信者」,在平素是一定能夠反觀自照:「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真…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