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P15

  ..續本文上一頁谛的!如經文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聞是章句乃至一念淨信的行者),是在平素修持中,能夠覺悟、領受『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深義的。」

  故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是利根器者對金剛經的經義在一念之間「頓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言,是具有今世對「金剛經」慧觀深義的因行基礎的,絕對不是吾等泛泛的凡夫根器在沒有認識、體解金剛經的法義時,所能「一念頓悟」的,更非一般誤以爲在偶然因緣讀誦金剛經的一句一偈時,只有一個念頭對金剛經的一句一偈「生一念誠信、淨信心」而已!因爲經文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是諸衆生,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可見「一念生淨信者」已經能「破四相」,所以若是對「破四相」的執著的真谛,不能有所體悟,即不能對金剛經的義理,生出「一念淨信之心」!

  金剛經又說:「若有人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爲人演說,其功德勝于盛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者的功德力量。」並不是說,用金剛經的四句偈,爲人解說其功德便勝于前述以無量七寶布施者,而是用四句偈爲人解說的心態與行爲,必須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其解說經文四句偈的功德才勝過以無量七寶布施修福的功德!

  若是弘揚金剛經者,沒有熟讀經文,體解經義,又沒有依經義「如實而修」(如前所述),是不能在動、靜之間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倘若不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又「取相而說經」,甚至衍生出許多散亂、複雜的差別因緣、攀緣人事、環境或者自恃「持經」而我慢心流露,是不能與前述經文所說,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者的功德相較量的!

  (2)無量壽經所說「乃至十念」與「乃至一念」有其「正知見」做基礎

  同理可知,無量壽經所說:「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或者說:「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亦同金剛經所說「乃至一念生淨信者」、「乃至四句偈」的經文,皆是有其「甚深經義爲前導與有其宿世和今世的善根、福德修學因緣的」。均不可「斷章取義」,只取「乃至十念-十聲念佛」,或者只取「乃至一念-一聲念佛」,就能往生淨土的錯解!因爲「乃至十念」或者「乃至一念」,甚至觀無量壽佛經說:「造惡者下品下生的臨終「十聲念佛」,皆是有其「淨土經典」所說「正知見」引導其念佛的(後續自明)。「乃至十念」至少也要如第十八願所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正知見」爲引導。(前已說明其義)。

  而「乃至一念」的正知見,是建立在前述經文所說:「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的對「淨土經典所說甚深法義」的歡喜信樂,不生疑惑的基礎上。

  由此可知,不論「乃至十念」或者「乃至一念」念佛,皆必須具備「發菩提心」(至少也要讀誦阿彌陀經,或者聽善知識講解阿彌陀經的法義),平素對淨土經義有正知見的前題下,引導其念佛,而且一向念佛不辍,才能在臨終之時,令十念正念念佛之心自然湧現,水到渠成,蒙佛接引,往生淨土。

  而且經文所說「一向專意念無量壽佛」,正是提示「一心不亂」的修因(基礎)何在?平素不能念佛至一心不亂,何來臨終十念正念佛號湧現?故知「一向專意,乃至十念」的經文,又可解釋爲「平生一向專意念佛不斷,成就一心不亂,臨終十念正念念佛」果德必然湧現,往生淨土,毫無疑問!

  17.下品往生不是專門爲造惡者施設的品位

  (1)觀無量壽佛經所說下叁品往生是特例中的特例

  請注意:下品往生,不是如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專門爲「造作重大惡業」衆生方便施設的品位而已。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下叁品往生,皆是「特例中的特例」(後續自明)。如果下叁品往生只是爲接引造惡深重者設立,爲何在無量壽經上開示下叁品往生的經文中,皆要發菩提心念佛?皆要經常念佛不辍?皆要有聞甚深法義的基礎?才能下品往生(淨土經義,後續自明)?依無量壽經所說:「乃至臨終十念正念現前,是建立在生前對淨土,至心信樂,不造五逆,不誹謗正法的基礎上!」甚至臨終一念正念佛號現前,也是建立在「聞甚深法義,歡喜信樂,不謗、不疑,信心堅固的基礎上!」

  (2)下品往生的修行方法要以無量壽經等爲依據

  

   再從近代往生見聞錄的實例上,可資證明,不少經年持經(淨土經典)、念佛不辍的淨行者,在臨終時夢中見佛而預知下品往生品位,可見觀無量壽經所說下叁品往生的情形是特例中的特例,不可用于生平沒有造下重大惡業的下品往生的通途弘法、解說上,只能對一般造惡者,方便提攜念佛之用,否則就會大大誤解「下品修行法義」的真正原意。下叁品往生的修行方法,要以無量壽經、大阿彌陀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古譯)與阿彌陀經等所說修行方法爲依據。

  如前述所舉下叁品往生的實例,更可證明,下品往生並非專爲造惡者施設的下品果位。

  最殊勝的下品上生者更因爲「念佛定力」在平常已經先純熟,故可在臨終前數日先預知往生時至,甚至在「念佛定中見佛」,比之下品下生者在臨終前數月或數日、一日「念佛正念方成就」,必須延在臨命終時的夢中見佛,或者斷氣之前才親見佛身現前接引,方知往生時至,更爲殊勝。故知下品往生,非專爲造惡者所施設,「正途」的下品往生,已經非常難得,現代蓮友想要下品上生,恐怕要多下工夫,才能滿願!

  

  18.下叁品蓮位又有無量感報不同

  問:依阿彌陀經所說淨土正知見引導念佛,就能往生淨土,至少下品下生。但是依無量壽經所說下品下生,至少也要依無量壽經所說發菩提心念佛,才能下品下生。清淨平等覺經更說「下品行者,要有十日十夜齋戒清淨,慈心精進,對世界無所貪慕」的基礎,才能下品往生,爲何叁經說法不同?

  答:依阿彌陀經所說淨土正知見引導念佛與依無量壽經所說發菩提心念佛及依清淨平等覺經所說十日齋戒清淨,慈心精進(發菩提心)的經義引導念佛,雖然至少同得下品下生的果位(非一概而論),但是下品下生者又依其宿世善根差異與今世所發菩提心義的深淺不同及所修福澤薄弱不同以及「臨終十念」所呈現的「正念深淺力用不同」,而令其在淨土所座蓮花大小、色澤各有不同,甚至蓮花化生身相、智慧有優劣不同,其所居住的宮殿,也依其宿修、今修福德深淺差異,亦有優劣不同。(見淨土經典所說)。如有的念佛者宿修快要成熟,今世臨終前數個月才認識淨土法門,數個月依阿彌陀經所說淨土正知見(或者聽善知識講解阿彌陀經所說求生淨土的正知見)導引念佛,或者于命終「十日十夜間齋戒清淨、慈心精進,努力念佛」(非指十日十夜間不睡覺,而是念佛至入睡),信、願、行具足,一心不亂,臨終十念現前,當然能去淨土,下品下生。(此乃指並未于十日十夜間完全做到「一心不亂」,而是于臨終前數日才成就一心不亂,故雖有十日十夜的齋戒念佛,只得下品下生)。這是「宿世善根」在臨終前數個月才顯發,與今世經常「念佛不斷」,而獲得下品下生的蓮友,兩者在淨土所感報的蓮花大小、蓮花色澤、所居宮殿與蓮花化身的身相、智慧…及所見寶樹色澤光明、莊嚴度,或有不同,或者相同,或有許多差別處,或有相似之感報…,不可思議,非凡夫所能得知。

  就如淨土經典所說:「淨土中諸菩薩、阿羅漢(包括天人衆生),其所居七寶舍宅呈現高大者,皆隨其前世(宿命求道時),慈心精進(發菩提心),益作諸善,德重所能致也。其七寶舍宅顯現較小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時,不慈心精進(少發菩提心),作善少、德少所致(如下品下生)。皆各隨宿福因緣,自然得之,所披衣服、飲食,亦隨宿福、德行深淺不同,而自然平等得之。」(按德行有深淺差別,是故衣服、飲食自然感報不同。經中所說「俱自然平等」,是依其宿福、發菩提心、德行厚薄不同,自然應緣而得,故說平等。)

  相對的,所座蓮花或大或小及所座蓮花色澤、光彩,也依宿福及發菩提心念佛的深淺不同,應緣而現,自然平等。

  如阿彌陀經說:「淨土中七寶池內的蓮華,(至少)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所以嚴格來說,下品下生細分,又有無量感報差別。如觀無量壽佛經所說造惡者的下叁品往生,就是無量壽經等淨土經典所說下叁品往生裏屬于下品下生中的最下下品果位。同理可知,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又因宿修與今修屬于下品上生或者下品中生所發菩提心正見範圍內的用心引導念佛的力用深淺不同,而導致其在淨土中蓮花化身、所座蓮花大小、色澤與所居宮殿、飲食、衣服有無量差異的感報現象,皆隨其宿修不同,而自然應緣而現,平等平等!(中品、上品亦複如是)

  19.念佛中含攝菩提悲願的力用

  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又因其今世所發菩提正見的用心深淺不同,而導致其「念佛正念力用」與其所發「菩提悲願」正見力用與彌陀的本願攝生力用的相應力、交感力成正比。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發菩提心念佛者所獲得的「念佛正念力用」中融攝其所發「菩提悲願」的力用在其中。一個念佛者平素所發「菩提悲願」有幾分,其「念佛正念力用」的證量,就與彌陀幾分「菩提悲心」相應。若是一個念佛者不發菩提心念佛,或者所發「成佛心」微薄,其「念佛的力量」,與「彌陀的成佛悲願力用的「相應力量」是非常微薄的。因而或有臨終只見「光明」、或只見「蓮花」、或僅聞異香、或聽到「異界音樂」(如天樂…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