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甚至親見佛像現前接引的情形(其實是「異相」所變現,不是「真應化身佛」)。而令其與「異天」或「異界」的福德瑞相相接,招感福德異相的相似業感顯報,接引亡者到與其在生所修「福德業力」相應的不可預知的善性世界去,而誤以爲自己已經往生淨土。因爲阿彌陀佛是依其宿世(因地)所發大悲本願的度生力用接引十方世界中有緣衆生念佛成就,往生淨土(見觀無量壽佛經與無量壽經所說)。如果念佛者不發菩提心念佛,當然不能與彌陀宿世所發大悲本願的接引力用相應,如何能往生淨土?就是第十八願所說:「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至心信樂之義」,也已經包括「啓發一分菩提心念佛」的真谛在其中(前已說明)。如果念佛者所發菩提心薄弱,雖因臨終念佛成就而往生淨土,品位較低。
有人會說:我在念佛時,念念專注于佛號,沒有想到要發「菩提心」,也沒有想到「阿彌陀佛的大悲接引本願」,這樣以清淨心念佛,回向淨土,就能往生淨土,爲何還要發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淨土?
當知在學習淨土法門之初,必定先認識什麼是「淨土」?爲什麼要「往生淨土」?至少會依「阿彌陀經」所說先對淨土有一個表相、輪廓的認識,而在進一步讀誦阿彌陀經時,就已經啓發一分菩提心(如前所述)。接著「一心專注念佛」(別無他想),願生淨土,當然能生淨土。因爲「于念念念佛中」已經在潛移默化間融入彌陀經的「淨土正知見」(啓發一分菩提心)導引念佛的「佛力攝持在其中」,已經與彌陀一分大悲接引誓願相應,自然在念佛至一心不亂成就時,能生淨土,只是念佛者已經養成習慣了,沒有特別感覺。
相對的,依無量壽經所說發菩提心的內容導引念佛,雖然與依彌陀經所說啓發一分菩提心引導念佛(一分行者),兩者同樣因念佛獲得一心不亂,臨終十念現前,得到下品下生的品位,但是兩者在淨土內所啓發與所學習「菩提心」的正知見內容,會有快、慢差別及「領悟力」的深淺不同。
如清淨平等覺經(古譯)說:「阿彌陀佛隨諸天人民,本宿命求道時,心所喜願大小隨意,爲說經辄授之。(即是隨淨土天人衆生宿世所發菩提悲願內容深淺而應其根器,爲其說法)。」
20.再談下叁品往生
(1)一類下品行者要具備聽聞發菩提心的甚深法義內容之基礎
由此可知,若是欲求下叁品往生,在淨土中早日領悟、啓發「菩提心」的深義,必須依無量壽經所述發菩提心的內容,啓發一分菩提心念佛,才能滿其所願。依無量壽經所說,下叁品行者是依其發菩提心的深淺及成就「念佛正念力用」的深淺不同而區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比之阿彌陀經所述「啓發菩提心的內容」嚴格與深入許多。
若是深入探究無量壽經所說下品行者所聽聞的「發菩提心的甚深法義」的內容,會令欲求下品往生的蓮友感歎說:爲什麼只求下品往生還要聽聞這麼深入的法義呢?如無量壽經解釋發菩提心(啓發菩提心的甚深法義的真谛-聞甚深法的內容)說:「佛告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爲淨土中的聲聞行者與天人衆生演說甚深菩提法義),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正在隨順甚深菩提法義的行進、修學中),『何謂甚深菩提法義』?于其國土所有萬物(對淨土的所有人、物、景象),皆要正觀: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在動、靜之間對淨土中的所有人、事、景象皆要觀照無我,無我所,不生情欲、想念,無所染著),隨意自在(以修證:心自在爲目標)、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修無诤叁昧法),于諸衆生(在修法間,對淨土天人衆生及對十方世界衆生),生出大慈悲饒益之心(亦得大慈悲饒益之心),(心地)柔軟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離五蓋-即舍離貪欲、瞋恚、睡眠、悼悔、疑法五蓋),(修持「定慧」)無厭怠心、等心勝心(修平等心、超越對立心、優勝心)、深心(修深廣菩提智心)、定心(修菩薩四禅定心、四無量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對修學無相深法,愛、樂、欣喜不舍)、滅諸煩惱(息滅貪、瞋、癡叁毒煩惱)、離惡趣心(遠離殺、盜、淫、妄等墮落叁惡道的業行與心行),究竟一切菩薩所行(無量劫數中究竟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波羅蜜一切菩薩願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以六度波羅蜜在淨土利益天人衆生,利根器的菩薩行者,更在「定慧」與「悲心」深厚的真實佛道行進間,在十方世界乘願度衆生,具足成就無量利生功德),獲得甚深禅定,成就深厚的五種神通,乃至具足叁明、六種神通、智慧辯才(諸通明慧)。一個真實菩薩行者,就是這樣從遊志七覺(從最初修學擇法覺支、念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倚息覺支『即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等七覺支開始),乃至修持心地法門成就(修心佛法),獲得登地菩薩果位,而在任何十方世界乘願度衆生時,生生世世所受生身,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五眼具足,成就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行者),以無礙智爲人演說(應機說法),等觀叁界,空無所有(證如幻智),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衆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以苦、集、滅、道四聖谛應機說法),不欣世語樂在正論,生身煩惱二余俱盡(以上說明八地大菩薩的大解脫證量),真實菩薩行者,就是這樣聞甚深法(聽聞究竟成佛之法,如八十華嚴所說),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經常因其在深定中用天眼通觀見六道輪回受苦情形,大悲願心自然流露而在十方世界乘願度衆生)。」
經文所說:「聞甚深法,心不疑懼」,有兩種解釋:一是淨土大菩薩對淨土天人、菩薩、聲聞行者應機開示以上所說「發菩提心的甚深法義」,一是淨土真實菩薩行者在十方世界乘願度衆生時,爲十方有緣衆生,應機開示「發菩提心的深入真谛」,而令聽聞「甚深菩提法義」的衆生,皆能歡喜信樂,心不疑懼,生生世世經常修學佛道的大悲行門(常能修行其大悲者)。
以上是無量壽經所說下品行者「啓發菩提心的一分甚深法義」的略釋。當然無量壽經中所說的與佛道悲願行相應的甚深法義,其釋義是無窮無盡的,如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的內容,即是具足窮劫宣說不盡的甚深菩提願行的真實義(如八十華嚴中廣說),非是筆墨文字所能解說道盡!
(2)如何證明臨終「一念念佛」能生淨土?
依無量壽經說,下品行者所啓發的菩提心內容,包括無量壽經中所說的一分甚深菩提法義(如前所述),只要聽聞甚深法義,歡喜信樂,不生疑謗,乃至一念念佛,求生淨土,就能往生淨土。但是如何證明臨終「一念念佛」能成就往生淨土的果報?就是這位發菩提心念佛者,至少要在臨終前一日夢中見佛,即是說明這位發菩提心念佛者,往生淨土的「淨業」已經在臨終前成就「清淨定業」,因爲「定業」成熟所感,所以在臨終前「夢中親見應化身佛現前預示必將往生淨土的征兆。」以此證明,無量壽經所說「一念念佛」是「正念念佛」成就的成果,就在這一念念佛中就含有「發菩提心引生的正念力用在其中」。此人在臨命終時必有瑞相顯現,蒙佛接引,往生淨土。
21.下品行者聽聞「甚深菩提法義」的程度與上品行者有何不同?
問:發無相菩提心念佛,是上品往生的資糧,爲何下叁品往生皆要發甚深無相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淨土?
答:依無量壽經說,下品行者是具備「聽聞甚深法義,歡喜信樂,不生疑惑」的基礎,此即證明下品行者亦是「宿世善根」深厚者,才能在「聽聞甚深菩提法義時,歡喜信樂,當下承受,不生疑惑(指一分利根器的下品行者而言,非所有下品往生者皆必須聽聞無量壽經中所說「甚深法義」)。因爲一類下品行者讀誦「無量壽經」時,一定會恭誦到「甚深菩提法義」的經文,但是下品行者只是停留在聽聞、讀誦「無量壽經」,對無量壽經所說的「甚深菩提法義」「隨文恭讀、歡喜、贊歎、信心堅定、不生疑惑」的階段,並沒有依經中所說「發無相菩提心法義」的內容去做。屬于「有相發菩提心的範圍」,其念佛程度亦停留在有相、有聲的初學階段,故與中品行者初入「法行門」的程度及上品行者進入深入「法行觀」與「空相應」真實發「無相菩提心念佛」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別。(中冊與下冊自明)
22.發菩提心義通于念佛法義
依淨土經典說,不一定要「持名念佛」才能往生淨土,讀誦、憶念淨土經典-「發菩提心義」,即是觀想念佛一種,也可以往生淨土。
如清淨平等覺經(古譯)說:「下品行者如果能夠在十日十夜間斷除愛欲(即斷除對一切六親眷屬的想念、愛染之心),對世間俗事沒有一絲貪意羨慕之情生起,慈心精進(發菩提心),不令一絲瞋怒心生起,一心受學八關齋戒,又于十日十夜間齋戒清淨,並且在這十日十夜間,一心想念極樂世界,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即可下品往生。」
經文中並沒有說明要在十日間「一心持名念佛」,只有說要持八關齋戒,斷除對「五欲六塵」愛染之心,並且要「慈心精進」,斷除瞋怒心。而「慈心精進」之意,就如前述所說「發菩提心」,即是讀誦清淨平等覺經或「無量壽經」等,依經文發「成佛的大慈悲願行」。(因爲「菩提心」即是修學、覺悟佛道的大智慧與大慈悲心之意),而「念佛的初意」,即是想念、憶念彌陀接引衆生往生淨土的大悲願心、菩提願心,故知「念佛」不僅是「持名念佛」而已,尚包涵「想念、憶念、觀照彌陀所發的『菩提悲願行的法義』在其中」,即「觀想菩提心義」,亦名「念佛義」,如清淨平等覺經所說「十日慈心精進(發菩提心義)」,或者讀誦、觀想「觀無量壽佛經」的內容,也是「觀想念佛」的一種。故知「發菩提心義通于…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