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P7

  ..續本文上一頁,「五蘊色身及心識」均已經進入「陰暗、雜亂的磁場中」(指一般人而言),尤其一位生前念佛者,若是「中陰身」已經現前,便證明你生前念佛不得力,在臨命終時「散亂心」現前,並且「對情執」尚未完全斬斷,才會落入「中陰身」間。一個人若是能「往生淨土」,一定要在臨終之時,完全超脫「此生身、心爲情執羁絆的業感,轉換成光明的淨土淨業」,因爲往生淨土的「定業純熟」顯相,才能超生淨土。否則落入「中陰身」間,在七七四十九日內,一定要有具備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引導亡者看破人生假相、忏悔業障、授幽冥叁皈五戒、開示淨土法門,導引其念佛,求生淨土,徹底借著忏悔、念佛的功德力量,達到念念清淨、光明的程度,轉變其由陰暗磁場蒙蔽的中陰身,成爲清淨、光明的「身心」。以此清淨、光明的身心,方能徹底與廣大清淨的佛光相應,此刻才能證明「佛力接引亡者往生與其念佛功德力量相應的清淨世界去。」(有關爲亡者開示、引導其忏悔、念佛的法事,請參閱筆者所著「臨終、中陰身、作七、度亡開示」一書。)

  否則陰暗的中陰身心未轉,如何與佛光徹底相應?當知「中陰身間」的超渡,是超渡者與亡者雙方面互動問題。尤其五濁惡世中,現代衆生業障深重,不是單靠誦幾部經或者做幾壇法事,就能將亡者超生善道的。若是亡者已經宿障現前,淪爲鬼類,「定業已成」,沒有強而有力又具有正知正見者的「定慧」功德拔薦之力,更是難度!(見「慈悲叁昧水忏」中所述「悟達國師與人面瘡」的故事即知)。

  所以「淨土法門」,著重生前的忏悔、念佛。若是拖到臨終時或者重病時,才知道學淨土、念佛,就太遲了,因爲人在重病時心識爲病苦所迷,甚難念佛入心!若是拖到臨終才知念佛,臨終心識更是昏沈、不定,更難專心念佛!一般人生前都不知道學佛,何況臨終才爲其開示佛法?很難勸化(臨終助念經驗而言)!更何況落入中陰身間,才爲其開示佛法?更何況已經定業現前成爲鬼類?雖然開示、引導其念佛效果已差,但是還是要做!因爲能夠在其中陰身間,爲其種下未來學佛、往生淨土的善因緣,于此末法亂世之中,已經難能可貴!

  若是一般人或者不用功念佛的蓮友,斷氣八時至十二時甚至二十四小時的黃金時間內的開示、助念(意識尚未離體前),也要亡者在生有善根、有善心、有深厚的念佛基礎,尤其對世間的人、事、物要看得破、放得下才會有效,或許在「助念因緣」及「自知念佛」得力下,尚有往生淨土的機會。縱然不能因此往生淨土,然而「有助念因緣」、「有誦經回向」,總比沒有助念、誦經因緣來得有福報、有功德回向力加被,因此比較不爲冤親債主變現的鬼魂所擾,來世也會投生至「學佛人家」,得到誦經與念佛功德回向力用的庇護。

  由此可知,現代人若想在生不用功念佛的情況下,冀望「臨終十念」能生淨土,是相當不易的!因爲「臨終十念」,也要有「瑞相顯現」,才能證明其往生淨土。而此「臨終十念」的瑞相現前(如見阿彌陀佛手持金色蓮華來接,因爲佛光觸身,而使身心呈現安祥、柔軟、純善之相,令旁人見聞),就是「信、願、行」具足的正念現前之相。而此「十念正念現前」的果報顯相,是源自于平生念佛相續不斷的「定業」成熟而顯報,絕對不是僥幸的。除非你宿世有大善根,曾經熏習深厚的念佛資糧,否則任何欲求下品下生的蓮友,皆不可「心存僥幸」,冀望平素不用功念佛,臨終經由助念提攜,或者祈望臨終之時自知念佛,十念現前的人就是自己,千萬人之中,難得其一!

  更何況現在人念佛,縱然每日念佛數百聲、數千聲,但是終日情纏難舍,是非不斷,在這種雜亂心深重的念佛聲中,怎能往生淨土呢?

  當知「淨念相繼」的基礎,是建立在「聞甚深法(見後釋義),歡喜信樂,心無疑惑」,對淨土法義的理解、淨信上及對彌陀悲願的堅固信願上(即具有與一分佛道悲願及與佛道正見資糧相應的堅固基礎上),而産生的聲聲淨信念佛效用中(請見筆者所著「淨土探究」一書)。所以念佛者應當記取本願所釋「十念念佛」的正確意義,畢生「發菩提心」(待後說明),終生念佛不斷,臨終必須能蒙佛接引,至少下品往生。

  

  (9)下品行者要發五種心求生淨土

  

   所以任何蓮友皆應當遵照無量壽經所說:「平生發無上菩提之心與發見聞深法(後續自明)、歡喜信樂之心及發至誠信樂之心,求生淨土。唯有平素經常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才能在臨終時『十念現前』,至少下品下生。」

  依無量壽經說,無論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發五種心求生淨土,缺一不可,此五種心即:

   (1)發無上菩提之心(後有詳解)

   (2)發至誠信樂淨土之心(後有詳解)

   (3)發見聞深法、歡喜信樂之心(後有略釋)

   (4)發一向專意稱念無量壽佛之心乃至十念(前已說明)

   (5)發回向發願求生淨土之心

  再依發菩提心、見聞深法之義的程度不同與念佛程度不同,而區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也就是說,「發菩提心」念佛的深淺成果,是決定下品行者獲得下品中何種品位的關鍵所在。以下就來說明下品行者所發菩提心的內容,而要了解下品行者所發菩提心的內容,首先必須認識「發菩提心」意義是什麼?

  

   (二)下品行者發菩提心的意義

  1.什麼是菩提心?

  依大智度論卷四十四說:「菩提,就是無上智慧的意思。」今天衆生爲什麼皈依佛教,依止佛法,就是因爲佛有超于其他宗教、學說的覺悟與智慧;如從釋迦(族姓、能仁)、牟尼(寂靜)的字意上便可得知,佛的超智慧的實現,是由身心寂靜中而呈現,是融和無盡的定慧與慈悲而顯發。衆生皈依佛陀,要有發心學習佛陀寂靜身心的修養,才能顯發覺性的智慧與慈悲的體悟。

  往生淨土,親近彌陀的最終目的,亦即是希望像彌陀一樣,像諸佛一樣的完成開發潛藏于個個衆生內心中無上光明的菩提覺性與圓滿的慈悲心。不深發菩提心而念佛,便不能與彌陀的無上度生本懷相應,不能上品往生。(按下品往生、中品往生、上品往生皆要發菩提心念佛(見無量壽經),只是上品往生發出的「無上菩提心」,更爲圓滿與究竟,見中冊及下冊即知。)

  2.佛弟子如何啓發最初的菩提心?

  (1)先度「內衆生」再度「外衆生」

  而現在的佛弟子對大乘經典的認識、體悟、實踐有深淺度不同與主觀認知的差異,因此對諸佛所覺悟的「菩提心」(成佛心)的體認、解釋、弘揚,也有深淺度及觀點不同的差異。而最基本的「菩提心」的釋意,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而佛弟子如何發心才能稱爲已經發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如果你已經在佛前發出求學諸佛的大智慧與大慈悲去接引衆生,往學佛的道路-成佛之道前進、提升,就是已經發出最基本的一分「菩提心」。

  佛弟子當然不能在極短暫的十生、千生、萬生、千萬億兆京生乃至一劫、十劫、百劫、百千萬億兆京劫中,甚至不能在無量無邊的千萬億兆京劫中圓滿「無上菩提心」。但是生生世世一點一滴的「啓發菩提心」,總有「圓滿成佛」的一天。

  而有一句偈最能代表佛弟子最初啓發的菩提心?即四弘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其中所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上求佛道」;其中所說「衆生無邊誓願度」,是度「外衆生」;「煩惱無盡誓願斷」,是度「內衆生」。「按衆生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生之意」,乃人類身心和合而有的生命體,故稱「內衆生」。

  每一尊諸佛菩薩,在最初以凡夫身分修行時,都是先從度「內衆生」學習起-先內度、轉化自己的貪、瞋、癡等煩惱到一定的程度時,即先自覺、再覺他-再度外在的有緣衆生。這才是菩提心:有情覺、覺有情的真正根本釋意。

  因爲佛弟子若是煩惱不斷,煩惱不淡,「內衆生」不先自度、不淨化,如何能顯發「出世的方便智慧」度外衆生,令各種不同根器的衆生皆能往佛道提升?

  若是我們雖然發心度外衆生,但是沒有「方便智慧」將衆生往佛道方便提升,回向佛道,等于沒有發菩提心,只是在做入世的救濟、救急、救貧、布施等「慈善事業」,未來人間福報很大,但是這對一般沒有信仰的人而言,已經「善心啓發」,難能可貴。

  于此有一個問題,必須先了解:如果你看見有人掉入河裏,你急于想救人上岸,但是不會遊泳技術,如何救人上岸!

  不會遊泳而奮不顧身地跳入河裏救人,只會兩者具溺!

  

  這就是說,佛弟子發了慈悲心要利益衆生,不要忘了先學習救度衆生的「方法:法舫」-具備「佛法智慧」的正知正見及具備與佛道相應的一分「定慧資糧」,才能將衆生往佛道提攜!

  (2)初發菩提心先學習菩提心的因行資糧

  所以發了想要救度衆生、將衆生往佛道提升的慈悲心,就應該先學習「菩提心」成佛心的「因行」,從「法門無量誓願學」中先修學一種能將自己往佛道的一分「定慧」資糧提升的法門,即是「禮忏法門」與「淨土法門」(見大寶積經所說),不要先急于利益外衆生,當然可以應機、隨緣、隨份而度。不要以爲皈依叁寶後,或者出家後你沒有在利益衆生;先學習修行法門度「內衆生」:守持戒律、學禮忏法門、學淨土、勤念佛,先引渡自己的煩惱心性,從「禮忏淨化自己的心性」開始,就是已經在利益世間;因爲自我的煩惱減輕、佛法智慧開啓,就已經讓社會增添一分祥和之氣,才能隨緣而度外衆生,否則沒有具備一分「佛道智慧」的正知正見,我們拿什麼「智慧」,將衆生往佛道提升!

  這首「四弘誓願」,已經成爲一般教界大衆例行課誦,徒托空言的常規法事而已。學佛者果真能于踏入佛…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