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蕴色身及心识」均已经进入「阴暗、杂乱的磁场中」(指一般人而言),尤其一位生前念佛者,若是「中阴身」已经现前,便证明你生前念佛不得力,在临命终时「散乱心」现前,并且「对情执」尚未完全斩断,才会落入「中阴身」间。一个人若是能「往生净土」,一定要在临终之时,完全超脱「此生身、心为情执羁绊的业感,转换成光明的净土净业」,因为往生净土的「定业纯熟」显相,才能超生净土。否则落入「中阴身」间,在七七四十九日内,一定要有具备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引导亡者看破人生假相、忏悔业障、授幽冥三皈五戒、开示净土法门,导引其念佛,求生净土,彻底借着忏悔、念佛的功德力量,达到念念清净、光明的程度,转变其由阴暗磁场蒙蔽的中阴身,成为清净、光明的「身心」。以此清净、光明的身心,方能彻底与广大清净的佛光相应,此刻才能证明「佛力接引亡者往生与其念佛功德力量相应的清净世界去。」(有关为亡者开示、引导其忏悔、念佛的法事,请参阅笔者所着「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一书。)
否则阴暗的中阴身心未转,如何与佛光彻底相应?当知「中阴身间」的超渡,是超渡者与亡者双方面互动问题。尤其五浊恶世中,现代众生业障深重,不是单靠诵几部经或者做几坛法事,就能将亡者超生善道的。若是亡者已经宿障现前,沦为鬼类,「定业已成」,没有强而有力又具有正知正见者的「定慧」功德拔荐之力,更是难度!(见「慈悲三昧水忏」中所述「悟达国师与人面疮」的故事即知)。
所以「净土法门」,着重生前的忏悔、念佛。若是拖到临终时或者重病时,才知道学净土、念佛,就太迟了,因为人在重病时心识为病苦所迷,甚难念佛入心!若是拖到临终才知念佛,临终心识更是昏沉、不定,更难专心念佛!一般人生前都不知道学佛,何况临终才为其开示佛法?很难劝化(临终助念经验而言)!更何况落入中阴身间,才为其开示佛法?更何况已经定业现前成为鬼类?虽然开示、引导其念佛效果已差,但是还是要做!因为能够在其中阴身间,为其种下未来学佛、往生净土的善因缘,于此末法乱世之中,已经难能可贵!
若是一般人或者不用功念佛的莲友,断气八时至十二时甚至二十四小时的黄金时间内的开示、助念(意识尚未离体前),也要亡者在生有善根、有善心、有深厚的念佛基础,尤其对世间的人、事、物要看得破、放得下才会有效,或许在「助念因缘」及「自知念佛」得力下,尚有往生净土的机会。纵然不能因此往生净土,然而「有助念因缘」、「有诵经回向」,总比没有助念、诵经因缘来得有福报、有功德回向力加被,因此比较不为冤亲债主变现的鬼魂所扰,来世也会投生至「学佛人家」,得到诵经与念佛功德回向力用的庇护。
由此可知,现代人若想在生不用功念佛的情况下,冀望「临终十念」能生净土,是相当不易的!因为「临终十念」,也要有「瑞相显现」,才能证明其往生净土。而此「临终十念」的瑞相现前(如见阿弥陀佛手持金色莲华来接,因为佛光触身,而使身心呈现安祥、柔软、纯善之相,令旁人见闻),就是「信、愿、行」具足的正念现前之相。而此「十念正念现前」的果报显相,是源自于平生念佛相续不断的「定业」成熟而显报,绝对不是侥幸的。除非你宿世有大善根,曾经熏习深厚的念佛资粮,否则任何欲求下品下生的莲友,皆不可「心存侥幸」,冀望平素不用功念佛,临终经由助念提携,或者祈望临终之时自知念佛,十念现前的人就是自己,千万人之中,难得其一!
更何况现在人念佛,纵然每日念佛数百声、数千声,但是终日情缠难舍,是非不断,在这种杂乱心深重的念佛声中,怎能往生净土呢?
当知「净念相继」的基础,是建立在「闻甚深法(见后释义),欢喜信乐,心无疑惑」,对净土法义的理解、净信上及对弥陀悲愿的坚固信愿上(即具有与一分佛道悲愿及与佛道正见资粮相应的坚固基础上),而产生的声声净信念佛效用中(请见笔者所着「净土探究」一书)。所以念佛者应当记取本愿所释「十念念佛」的正确意义,毕生「发菩提心」(待后说明),终生念佛不断,临终必须能蒙佛接引,至少下品往生。
(9)下品行者要发五种心求生净土
所以任何莲友皆应当遵照无量寿经所说:「平生发无上菩提之心与发见闻深法(后续自明)、欢喜信乐之心及发至诚信乐之心,求生净土。唯有平素经常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才能在临终时『十念现前』,至少下品下生。」
依无量寿经说,无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发五种心求生净土,缺一不可,此五种心即:
(1)发无上菩提之心(后有详解)
(2)发至诚信乐净土之心(后有详解)
(3)发见闻深法、欢喜信乐之心(后有略释)
(4)发一向专意称念无量寿佛之心乃至十念(前已说明)
(5)发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之心
再依发菩提心、见闻深法之义的程度不同与念佛程度不同,而区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也就是说,「发菩提心」念佛的深浅成果,是决定下品行者获得下品中何种品位的关键所在。以下就来说明下品行者所发菩提心的内容,而要了解下品行者所发菩提心的内容,首先必须认识「发菩提心」意义是什么?
(二)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意义
1.什么是菩提心?
依大智度论卷四十四说:「菩提,就是无上智慧的意思。」今天众生为什么皈依佛教,依止佛法,就是因为佛有超于其他宗教、学说的觉悟与智慧;如从释迦(族姓、能仁)、牟尼(寂静)的字意上便可得知,佛的超智慧的实现,是由身心寂静中而呈现,是融和无尽的定慧与慈悲而显发。众生皈依佛陀,要有发心学习佛陀寂静身心的修养,才能显发觉性的智慧与慈悲的体悟。
往生净土,亲近弥陀的最终目的,亦即是希望像弥陀一样,像诸佛一样的完成开发潜藏于个个众生内心中无上光明的菩提觉性与圆满的慈悲心。不深发菩提心而念佛,便不能与弥陀的无上度生本怀相应,不能上品往生。(按下品往生、中品往生、上品往生皆要发菩提心念佛(见无量寿经),只是上品往生发出的「无上菩提心」,更为圆满与究竟,见中册及下册即知。)
2.佛弟子如何启发最初的菩提心?
(1)先度「内众生」再度「外众生」
而现在的佛弟子对大乘经典的认识、体悟、实践有深浅度不同与主观认知的差异,因此对诸佛所觉悟的「菩提心」(成佛心)的体认、解释、弘扬,也有深浅度及观点不同的差异。而最基本的「菩提心」的释意,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佛弟子如何发心才能称为已经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如果你已经在佛前发出求学诸佛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去接引众生,往学佛的道路-成佛之道前进、提升,就是已经发出最基本的一分「菩提心」。
佛弟子当然不能在极短暂的十生、千生、万生、千万亿兆京生乃至一劫、十劫、百劫、百千万亿兆京劫中,甚至不能在无量无边的千万亿兆京劫中圆满「无上菩提心」。但是生生世世一点一滴的「启发菩提心」,总有「圆满成佛」的一天。
而有一句偈最能代表佛弟子最初启发的菩提心?即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其中所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上求佛道」;其中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度「外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是度「内众生」。「按众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之意」,乃人类身心和合而有的生命体,故称「内众生」。
每一尊诸佛菩萨,在最初以凡夫身分修行时,都是先从度「内众生」学习起-先内度、转化自己的贪、瞋、痴等烦恼到一定的程度时,即先自觉、再觉他-再度外在的有缘众生。这才是菩提心:有情觉、觉有情的真正根本释意。
因为佛弟子若是烦恼不断,烦恼不淡,「内众生」不先自度、不净化,如何能显发「出世的方便智慧」度外众生,令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皆能往佛道提升?
若是我们虽然发心度外众生,但是没有「方便智慧」将众生往佛道方便提升,回向佛道,等于没有发菩提心,只是在做入世的救济、救急、救贫、布施等「慈善事业」,未来人间福报很大,但是这对一般没有信仰的人而言,已经「善心启发」,难能可贵。
于此有一个问题,必须先了解:如果你看见有人掉入河里,你急于想救人上岸,但是不会游泳技术,如何救人上岸!
不会游泳而奋不顾身地跳入河里救人,只会两者具溺!
这就是说,佛弟子发了慈悲心要利益众生,不要忘了先学习救度众生的「方法:法舫」-具备「佛法智慧」的正知正见及具备与佛道相应的一分「定慧资粮」,才能将众生往佛道提携!
(2)初发菩提心先学习菩提心的因行资粮
所以发了想要救度众生、将众生往佛道提升的慈悲心,就应该先学习「菩提心」成佛心的「因行」,从「法门无量誓愿学」中先修学一种能将自己往佛道的一分「定慧」资粮提升的法门,即是「礼忏法门」与「净土法门」(见大宝积经所说),不要先急于利益外众生,当然可以应机、随缘、随份而度。不要以为皈依三宝后,或者出家后你没有在利益众生;先学习修行法门度「内众生」:守持戒律、学礼忏法门、学净土、勤念佛,先引渡自己的烦恼心性,从「礼忏净化自己的心性」开始,就是已经在利益世间;因为自我的烦恼减轻、佛法智慧开启,就已经让社会增添一分祥和之气,才能随缘而度外众生,否则没有具备一分「佛道智慧」的正知正见,我们拿什么「智慧」,将众生往佛道提升!
这首「四弘誓愿」,已经成为一般教界大众例行课诵,徒托空言的常规法事而已。学佛者果真能于踏入佛…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